APP下载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19-12-26张璐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定风波卜算子黄州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将其设计为群文阅读教学,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课程理念的要求,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论文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苏轼词《卜算子》作为切入点,探讨群文阅读概念关键词的理解、议题的确立、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设计,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教材;苏轼词;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秋季,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陆续在各校各年级投入使用,目前六册教材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之一是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多了。古诗文选篇有124篇,数量上相比以前有所增加。另外,教材中的课外阅读,强调构建“1+X”式的阅读课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自发布以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何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上加大落实力度,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本文正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探讨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苏轼词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群文阅读概念关键词的理解

2008年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地区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所发生的变化时,提到了“群文阅读”一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是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特级教师蒋军晶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一书中提出“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较短的时间”是说一般情况下,它是固定的一两个课时。本文关于初中统编教材中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拟采用一个课时。其二,“议题”是群文阅读中的一组文章,按照一定的依据如“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组织起来,本设计的教读对象是初中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苏轼词。其三,“多文本”,这是群文阅读不同于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关键,一般是由三到五篇文章组成。本设计以八年级下册统编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引入,再结合初二学生的学情,搜集了三首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词,共四首,组成群文。

二、群文阅读苏轼词教学议题的确立

群文阅读的议题,一般是从作者、作品体裁、人物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等来设立。本文设计的议题为“此心安处是吾乡——认识别样东坡”。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句子,大意是说这颗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概括出了苏轼一生居无定所的现实情况。苏轼一生不论身在何处,一直在思念自己的故土——岷峨老家。黄州期间,他在《寒食雨二首》中写到“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被贬惠州,东坡写到“岷峨家万里, 投老得归无 ”。另外,“此心安处是吾乡”也体现出苏东坡的旷达心境,这也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苏轼的这四首词,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的豁达。

学生所理解的苏轼,是乐天派,风格大多是豪放的,很少能够认识到一个内心惊魂未定,词风萧索的东坡形象。因此,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入手,让学生认识初到黄州的苏轼,对于学生理解苏轼的旷达是很有帮助的。

三、群文阅读苏轼词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懷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这是胡寅对苏词的评价。众所周知,豪放的苏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未将其纳入到群文阅读教学的范围内主要考虑有两点。其一,初中学生的实际学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初中学生的古诗词及文言文学习,难度上的要求是浅显容易,而这两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其二,这两首词皆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中。本单元囊括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的优秀词作,这几位词人几乎代表了整个宋词的发展轨迹。将这些词放在一个单元,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宋词发展的大致历程,对比了解宋词的两大风格流派,有助于学生建构系统性的宋词知识体系。尽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出现在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但也只是作为课外阅读的课程形态而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疏通词义即可。

黄州使苏轼成为东坡,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文,黄州于苏轼而言是一种重生。本篇群文阅读所选的苏词皆出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依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学情,再考虑到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选择了四首词作为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以及《满庭芳·归去来兮》。

《卜算子》词应是苏轼刚到黄州所作,作于1080年前后。初到黄州的苏轼由于没有落脚之处,便借宿于定慧院。苏轼在《卜算子》这首词中流露出自己遭遇“乌台诗案”、惊魂未定的余悸。《临江仙》《定风波》《满庭芳》分别作于元丰五年、元丰六年和元丰七年。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四首词分别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一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所作。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不到五年,这四首词从整体上来说,展现了苏轼在黄州期间思想上的变化轨迹。

从内容上来看,苏轼在《卜算子》中通过“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塑造出一幅凄冷、幽静的画面,月夜经过一番沉思的作者,不肯依附任何“寒枝”,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临江仙》中开篇点明作者夜饮的地点是在“东坡”,“醒复醉”,酒醒之后接着痛饮,让自己继续达到醉的状态,表明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深。在苏轼的作品中,“酒”是最常见的,他善于借助酒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等。“夜阑风静縠纹平”,作者的心绪随着江水的起伏而起伏,当风静纹平时,作者的内心也回归平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此处的“小舟”,应当是作者的内心经过痛苦挣扎与蜕变之后的“心灵之舟”,作者想要乘着这只小舟去抵御人生的风浪。所以在这首词中,作者的心绪经历了三次蜕变,痛苦、挣扎,再到超脱。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岭南,归来的路上,在黄州与东坡相见。《定风波》一词创作于此时,写随王巩远行的歌妓柔奴的容貌、歌声之美,词的最后两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体现出柔奴的豁达心境,以及作者对于柔奴的欣赏,此处的旷达也正是作者此时内心的追寻。在某种程度上,柔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作者一直寻而不得的心境,它抚平了作者心中的波澜。《满庭芳》写了作者在黄州收到朝廷的调令,奉命由黄州赶往汝州前,与黄州父老话别的场景。词的开头直是“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引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现出作者居无定所以及内心的惆怅,也是作者精神家园无所寄托的体现。紧接着,年过半百的作者表达出了对岷峨老家的思念,感慨万端。他已经适应了黄州的生活,与这里的人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又要前去汝州。“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传达出作者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忧伤。“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此去汝州,仍然是戴罪之身,不会有更好的待遇等着自己,也只能是看看秋风、洛水和清波。这句话把苏轼内心的苍凉之感展露无遗。词的末尾,传递出苏轼的依依不舍之情,让黄州父老时时晒自己的“渔蓑”。

这四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在“仕”与“隐”之间的徘徊,内心的痛苦挣扎,没有宏大意象,没有完全“乐天派”的超然形象,所体现出的是一个真实的东坡形象。痛苦是持续的,乐观是痛苦挣扎的结果,每一次超然,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心挣扎。本设计采用这四首词作为群文教学的内容,力争让学生感受一个别样的苏东坡,这对于学生理解苏轼的旷达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思维。

四、群文阅读苏轼词教学活动的设计

群文阅读与单篇课文讲解最大的不同是,群文阅读以多篇课文为教学内容,需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动一:“我所了解的苏东坡”。八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学生对于“乌台诗案”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设计的“活动一”是“我所了解的苏东坡”。让学生谈自己认识的苏轼及乌台诗案的经过,对苏轼有一个宏观和微观上的把握。

活动二:“初到黄州的苏东坡”。本设计采取“一篇带多篇”的形式,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入手,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寻找本首词的意象,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再由意象进入意境的把握,为学生营造凄冷、清幽的情感氛围,奠定群文阅读的情感基调,所以活动二是“由象入境,分析初到黄州的苏东坡”。

活动三:完成表格内容。接着,展现其余的三首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并在班上交流,这是活动三。

表格如下所示:

学生完成了表格之后,对于四首词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情感有了清晰的把握,通過讨论交流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活动四:作者情感的积极程度排序。这四首词在时间上是连贯的,学生完成活动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四首词所体现出作者情感的积极程度排序,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第四项活动。

最后是教师总结,主要是告诉学生在面对痛苦与忧伤时,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来排解,并像苏东坡一样,进行自我安慰。让这节课最终落实到对学生审美鉴赏的提升,以及优秀词作的背诵与运用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高菊梅.谁见幽人独往来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思想解读[J].名作欣赏,2012(5).

[5]李锋军.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词赏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1).

[6]赵树军.从《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来看苏轼笔下的女性美[J].名作欣赏,2011(2).

[7] 喻世华.温馨苍凉的情怀 纵横交错的时空——解读《满庭芳·归去来兮》[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作者简介:张璐,女,陕西旬邑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定风波卜算子黄州
剥蒜子还是卜算子
卜算子·咏梅,长征(书法)
多情最是黄州月
定风波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卜算子》的创作感言
《苏东坡·定风波》
卜算子·独具慧眼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