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带孩子学课文

2019-12-26钱丽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发现功夫典型

钱丽芳

【摘要】文本解读,需要“笨功夫”——读、写、思前面再冠上一个“勤”字。博观而识优劣,读多了,想多了,就会从“钝感”变成“敏感”。老师“敏感”了,学生的智慧才能被激发出来。语文的阅读,就该是这样专业的阅读。

【关键词】专业;发现;典型;功夫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人们觉得捧起书便是阅读。但是,语文的阅读,应该和生活中的阅读不一样,那是一种专业阅读。语文老师应该不断触摸文本,用专业的眼光去将自己、学生、文本乃至生活融通,发现文本深处的宝藏。

教材具有典范性,我们常泛泛而谈,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细读很多文本,你会发现很多秘密。

一、一处反常的提示语

《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这个振奋人心的场面最直接的见证者就是杨利伟。那么要在这个人物上下功夫,作者在“对话”上用了心思。如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老师有意让学生注意说话句的提示语,发现这处特别的地方: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老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研读之后发现问题,“飞行正常”这句话是杨利伟说的,但是提示语和语言分作两个自然段,用意何在?深入思考作者构思人物语言的奥秘就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渐明晰起来:这是一句多少人期盼的话!作者这么一写,让这句话在前面惊天动地的响声之后,迎来极度的安静,又像炸弹一样,炸开在我们眼前,响彻整个苍穹,这是怎样的震撼力!这是一万个兴奋和高兴所不能表达的。这就是我要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的,这才是文本该有的魅力。

无独有偶,我在教学生做阅读题时,看到了莫言的《大风》。我拿来让学生再次领略名家是如何把文字擦亮的:“爷爷,那是什么?”“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孩子啧啧称奇,把这篇文章读了好几遍,我们已经忘了是在做阅读题,只知道进入了一个绝妙的文学的世界。这才是学习语文该有的心情。

二、人物语言需要选择

《钱学森》一文是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写人的,角度各不相同,方法也迥异,是一组很好的供“单元学习”的课文。作者要凸显钱学森心系祖国,选择用人物语言来突破。然而纵观整篇文章,只写了两处,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老师有意让学生统观全文,找到这两处语言描写,重点引导学生利用第二个场景进行想象:中秋夜的聚会,钱学森会讲很多话,他会讲什么呢?学生畅想开去,再收回来,就会发现作者在人物的语言上是精心选择的,是为了文章中心,重新组织过的,这就是构思。

三、欲扬先抑更震撼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实的散文,托物言志,寓意深远。在写法上自然有独到之处。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教学时,前面四个自然段的铺陈很重要,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读下,脑子里一直盘问:这棵柳树怎么还没出现,怎么还没出现。这种焦灼之后再去遇见,方能更惊艳!这就是老师引导的功力,学生不知不觉就被作者的写法所吸引,思考得多了,读起来就更有滋味了。

四、写作顺序是作者的用心之处

《烟台的海》一文在写作顺序的构思上堪称学习的典型。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引导学文时,先让学生发现它的写作顺序,和“春夏秋冬”这样正常的季节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将“冬天”放在第一位来写?这样的问题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才会有兴趣“深潜”下去细细品味这最具代表性、最独特的“壮丽风景线”。

五、从语言形式中迸发出的力量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作品。在品读这篇作品时,朗读是个好手段,但是怎么读,让学生读到什么,这个很重要,盲目记忆是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感受什么?语言的形式、语言的节奏。用心锤炼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这就是语言专家的功力,是我们该学习和感悟的。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课文中,这样的片段比比皆是,学习语言,这篇就是范本;雕琢文句,这就是范本;情感表达,这就是范本。

六、有“法”有“理”学历史故事

《螳螂捕蝉》是六下的课文,教学指向很明确——如何用故事写人。“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让学生发现它在文中的位置——偏后。语言故事也有人物,列出来,这时学生心中已经建构起“一对一”的思维结构,这是“理”的初步教学。然后把故事“拿”出来读、说,读着说着就明白了道理: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让学生想象说说它们的“眼前利益”分别是什么,再连起来说,这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更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是研究历史故事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张简图,学生就能明白。

蝉    → 螳螂   →  黄雀

楚国   → 吴国   →  他国

这个简图,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得出。然后点拨:你们搞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少年想让吴王明白的,是他在设计劝说之前脑子里思考的。按照习惯,我们得先写少年的想法,再写少年的做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者的独特构思——弱化了想法,突出了做法。有了第一个“弱”与“强”的对比,学生自然就被更深入地引到文章构思这个“法”的教学中来。这个点是很好抓住的:大臣的语言描写是转述的,吴王的语言是直接描写的,显而易见,突出了吴王话的“狠”;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弱化了提示语,突出了对话的内容。两者是为了突出少年劝说的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简洁的,“理”是清晰的,一步一步,一条一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逐渐明白,原来是这样研读文章的,故事是可以这样构思的。语文老师只有自己在阅读上下功夫,才能获得和学生共学习、共成长的真功夫。

猜你喜欢

发现功夫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