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文言文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19-12-26郑大伟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郑大伟

【摘要】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法宝。本文以《短文两篇》等文言文篇目探讨停顿规律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文言文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以期完善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递进式;最近学习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用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文体特点和语言简练晦涩等先天劣势,导致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出现教师辛勤有余,学生收效不足等问题。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难题,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本论文就尝试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解决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点——文言文句内停顿规律,以期把此种模式推广到文言文教学的其他领域,最后达到教师有章法而又轻松,学生有收获而又兴趣盎然的效果。

笔者以《短文两篇》等文言文篇目探讨停顿规律为载体,展示任务驱动式应用范式。

一、以有趣而又容易入手的任务引入正题

提出任务: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跑到亲戚朋友家,依人生活。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就在壁上题一行字,委婉下逐客令。那行字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徐渭回,看到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止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提问:你是徐渭,还想留下来,该如何来划分停顿?

答案:“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意图:利用有趣的故事并设计文言文停顿问题,既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消除上课的紧张感,又引导学生理解停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正确的停顿节奏是决定我们朗读成功的关键。

二、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提出任务切入正题

任务:同学依据现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语感,运用自主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画出《短文两篇》停顿位置。

意图: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停顿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为下一个任务做好铺垫。自主和小组合作既能保证思考和思维的碰撞,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宽度,其他小组补充和质疑,会把文言文停顿遇到的难点问题呈现出来,接下来教师集中解决疑难杂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停顿节奏的认识。

教师明确《短文两篇》合理的节奏划分,统一大家意见。

三、趁热打铁提升难度任务进入正题

任務:根据划分《短文两篇》停顿的经验,尝试总结出文言文停顿的规律。

要求:每条文言文停顿规律必须在文章中找到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例句(学过的文言文课文中的例句)能够支持自己的说法。

意图:第一,篇幅短小,学生找寻范围集中,易于得出结论;第二,探究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找寻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在小组间巡视,回答问题,及时表扬认真思考的学生和小组,激励其他小组迎头赶上。

任务:学生自主总结规律和查找例句。小组合作汇总并且探讨总结。指定代表发言。

教师用PPT展示学生总结的规律。教师丰富例子并总结规律。

文言文停顿一般原则(语法原则):

第一,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第二,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要停顿。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第三,动词+宾语+补语,这种结构在补语前一般要停顿。当/求之/于水中《河中石兽》。

文言文停顿一般原则(语义原则):

第一,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前面要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第二,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其一/犬坐于前《狼》。

第四,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第五,“也”“乎”“之”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宜乎/众矣《爱莲说》。

第六,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第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一般要停顿。盖/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四、学以致用设置实践任务解决正题

任务:利用已总结出的规律,订正有错误的《卖油翁》停顿材料。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任务以学生自主为主,过程中不再讨论。

目的:第一,力求每个同学能参与进来,采用随机提问考查学生掌握规律情况;第二,换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对划分朗顿停顿的新鲜度,加深规律的理解。

方法:学生自主查询停顿错误的地方。小组合作并且探讨依据的停顿原则。指定代表发言。教师依据学生订正问题情况总结和指导。

五、课外拓展增进难度问题吃透正题

任务: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朗读停顿规律,尝试划分课外文言文朗读停顿。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图:换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对划分朗顿停顿的新鲜度,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以上五步,是笔者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来教授初中文言文句内停顿规律的尝试。我们看出,任务驱动有一个核心要素:任务设置一定是递进式,环环相扣,任务难度要梯度设计合理,问题设计既要有趣又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学习区。任务递进驱动和学生自主及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很适合初、高中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探知欲,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好能够与中学生心理特征相吻合。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我认为不仅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而且在现代文的教学,甚至作文的教学,也可以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