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缛节”藏深意
2019-12-26林国雄
【摘要】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只有深度细读文本,有层次地展开分析,才能解读出文本最初的写作“真意”。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段“繁文”为例,从“繁”里藏等级、“繁”里见威严两个方面来例析文本深度细读的问题。
【关键词】文本;分析;深度;细读;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关于文本分析层次》一文中指出:“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简单地说,这种“无效分析”是停留在文本的“外部”或者是文本的“表面”。只有深度细读文本,有层次地分析,才能解读出文本最初的“意思”,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真意”。下面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段“繁文”为例来浅谈文本的深度细读问题。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第三回,也是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也是贾府最高权力象征的代表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做了生动形象细致的描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何描绘黛玉眼中“陌生”的贾府环境、“陌生”的贾府人物以及“陌生”的日常生活情景,曹雪芹在这里展示出了高超的驾驭小说写作的艺术能力,特别是高超的语言表现能力,也就是运用“繁文”手法,既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又暗藏写作深意,只有“深度”细读,按照孙绍振教授所说的“文本解读的层次”的方法,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字后面的作者写作意图与蕴藏着的作者情感。
一、不厌其“繁”进贾府——“繁”里藏等级
林黛玉进贾府,这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从她“弃舟登岸”时,只要用几句话交代荣国府的人来接她走并一直“走进”贾府,贾母等众人来迎接即可。然而,作者却在小说的第一段中不厌其“繁”地一步一步叙写林黛玉怎样来到荣国府,因此,在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对这一段的“细读”,只简单布置一个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概括一下“段意”,便完成了文本的“解读”。这样处理显然是粗糙地撇开“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不了解作者“深意”的文本解读,其实质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抛弃,是典型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体现。因为,这一段叙述的中心就是林黛玉怎样“进”贾府,而作者叙述的“繁琐”、叙述的“深意”也恰恰隐藏在这“繁琐”之中。
先说“行程与接送人物”,“一抬一退一扶一迎”,这几个动词藏在文字之中,点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全过程,但伴随其中的接送“人物”,作者应该是做了精心的安排与描述的。归纳起来,林黛玉进贾府的全过程,这四类人物共性是“群体形象”。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无论是轿夫婆子还是小厮丫头,他们是最底层的人物,没有地位。再说他们的“行程”,准确说是“行止”。林黛玉一登岸,“便有荣国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一个“久候”足见“来者”非一般人物;林黛玉的轿子进入荣国府又走了一射之地后,先前抬轿的便歇下退出去。为什么不写那些人直接继续抬进去到贾母房中呢?一句话,轿夫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没“资格”再往前走一步了,必须“止步”。作者在这里已向林黛玉以及读者暗示:贾府等级森严,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进入的。贾府凭什么等级森严?这段的上文早已交代,也就是林黛玉的轿子经过“正门”时她看到正门之上的一个“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这是奉皇帝之命建造的府邸,代表的正是皇权皇威。这地方当然不是轿夫之辈能随便进入的,这又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轿夫退出去后,此时,早等在台矶之上的几位穿红着绿的丫头纷纷前来迎接。她们才有“資格”到贾母房中。其实,她们的身份不同但地位相同,只是“工作”的地方不一样,让她们自己觉得比前面的那些人显得“优越”。
再说黛玉“所见”与丫头“所为”。这一段本来也可以做简单的处理,也就是直接写“行进过程”和台矶之上的丫头把林黛玉接了进去,但作者仍然不怕“繁”,多了两个描写,也是不可忽视另外两个问题的解读,是否隐含着“此时无声胜有声”呢?对丫头的描写,作者只多了两个动词,却把这些丫头的内心展露无遗:一是“笑迎”,一是“争着”。如果说“笑迎”是礼节,那么,“争着”打帘笼,“争”给谁看呢?作者只做描写不做议论,一切留给我们读者自己来解读。
二、不厌其“繁”进晚餐——“繁”里见威严
贾府的“森严”在王熙凤出场时,林黛玉就开始“领教”了,“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但作者在写到林黛玉与贾母等人共进晚餐时再次用“繁文”来暗示贾府等级森严,暗示贾母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一是贾母“餐厅”藏之深——贾母后院,需穿过一个东西穿堂,才能进入后房门,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贾母是贾府最高权力代表,宛如“皇权”象征,权威至高无上,自然不是轻易能见到的;二是伺候之人分工有别:“安设桌椅”是由那些“下人”来做,捧饭、安箸、进羹则分别是贾珠之妻李氏、熙凤、王夫人。写法上虽意在说明这些人分工合作在准备晚饭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摆桌椅与餐具,实际上体现的正是身份等级;三是吃饭的座位问题。我们知道古人是很看重“位次”的,因为“位次”有“尊卑”,“位次”有“亲疏”。这一段最见“繁”的就是“位次”的安排与推让了。贾母正面“独坐”,虽在家中,却与宫廷里的皇帝位次并无差别,作者的暗示与贾母的地位不言而喻。黛玉的推让一方面表明她的小心谨慎,另一方面从侧面说明贾府“等级森严”,就连最亲的人也不敢造次。更让我们看到的是黛玉等人的“位次”虽然很清楚,那么,坐在餐桌上的那些人不是亲人吗?他们今天是在陪从远方新来的一个贾母最亲的人——外孙女,按理,应该是欢声笑语不断。然而,一切是那样的无趣无味无声,贾母的权威、贾府之森严,一餐晚饭便见分明;四是饭后之漱口与盥手。虽只写林黛玉一人如何“入乡随俗”,但这一“繁琐”的礼仪也是在表现这个膏粱锦绣之家的繁文缛节。
总之,这是林黛玉与贾母第一次共进晚餐的场面描写,层次感强,“仪式感”强。作者有意在“繁文缛节”中渲染气势、渲染氛围、渲染礼仪,而这些又无不在渲染贾府这位“老太君”无上权威的地位,为此后围绕她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奢侈荣华的享受,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让读者看到贾府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缩影。作为语文教学,如果只让学生概括出她们在“进晚餐”这一“段意”,则为浅层次的阅读,不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孙绍振教授在《文本分析层次》一文中指出,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分析出情感的审美价值,对文本的解读最为精致的就是分析出潜在的、隐蔽的、个人创造性的风格来。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们老师传统的解读、学生传统的阅读,通常只关注文段“写什么事”“怎样描写”,而极少会关注“为什么这样写”。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分析出文字后面“潜在的、隐蔽的”意图来,这样处理,就容易让文本失去它的文学价值。而文本深度解读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发现它的“文学价值”,亦即“情感的审美价值”。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学会“细读”,学生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与深入思考。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语文老师的功夫就应该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上。它不仅需要解读的层次,还需要从细处引导学生来解读,而这细处就是要牢牢抓住文本的“语言”与“细节”。从语言入手,运用各种“还原法”,从不同角度一层层解读出文本的深意,从“细节”入手,努力发现细节后面隐藏的写作“真意”。
作者简介:林国雄,1965年生,大学学历,研究方向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