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如何在诗词教学中凸显
2019-12-26程建红
程建红
【摘要】诗词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故诗词教学应该围绕形象思维展开。教学中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指导学生吟诵,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置身诗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形象思维;联想;想象;置身诗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其中包括获得形象思维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强调,要“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就是要“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接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落实好“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达成课程目标要求。那么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尝试:知人论世,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吟诵诗词,体会作者感情;激发联想,分析意象内涵;置身诗境,进入想象世界。下面笔者以李清照《声声慢》教学为例,试着探究如何在诗词教学中用这四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二、课例研究的过程及分析
(一)知人论世,丰富表象储备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离不开形象,它运用形象进行想象和思考。学生在学习和鉴赏诗词时需要有一些生活阅历,需要了解一些诗人身世。然而学生阅历有限,对作者了解也不多,这时教师就应该想办法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获取丰富的表象资源,便于用获取的形象进行思考。 在学习和鉴赏前如何获得丰富的表象、形象呢?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书籍等媒介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记住各种各样的“画面”,丰富表象储备,为学生在诗词学习和鉴赏中运用形象思维做准备。
在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课例中,课前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有关李清照生平视频、图片及文字介绍,丰富表象储备。甚至特意对照展示“李清照青年、老年画像”的图片,对比《如梦令》唱曲与王祖贤唱的《声声慢》。在这种视听对比的冲击下,学生或多或少会形成有关李清照的画面,并由此对李清照的一生进行思考、判断:李清照的晚年是悲惨的,她尝尽了国破家亡、漂泊孤独的苦痛。
(二)吟诵诗词,体会作者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声律,具有韵律感、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吟诵诗词时,要让学生掌握诗词节拍、韵律、缓急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揣摩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上的变化,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吟诵。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诗词的韵律感、音乐美和情韵美。
另外,指导学生进行有节奏、重缓急、用感情地朗读诗词,还要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声声慢》这首词情感基调是悲伤的。词中运用叠词,使用齿音,使用入声韵,有利于悲伤情感的抒发,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这些情况便能更好地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感情。
(三)激发联想,分析意象内涵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运用联想进行精神生产,创造出典型艺术形象达到陶冶情操、启人心智等艺术效果。著名心理专家、博士生导师王极盛从心理的角度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可以拓宽作者的创作视野,丰富文艺作品的内涵。古诗词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就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分析意象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近联想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的经验中形成联想,因而容易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本课例中“酒”和“梧桐、秋雨”的意象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学会接近联想。“酒”这一意象在很多诗词中出现,李白写过“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他借酒表达失意的愁闷;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离别之愁。可见酒是“愁”的象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李清照也借酒消愁,酒淡愁重,此愁是源于她晚年的凄凉孤独,再加上“秋风”急吹,不仅身体感觉有凉意,而且心里也倍感凄凉。
类比联想就是对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的和它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本课例中“雁”和“黄花”的意象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学会类比联想。“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种现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欧阳修写的“夜问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是以“雁”写思乡,思人。“雁过也,正伤心”词人看到雁或者似曾相识的雁,回忆丈夫在世时有过借雁传递思念的做法,而今物是人非,悲从中来。
“黄花”亦称菊花,有文人用它表示过时、枯萎,例如李清照写过“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苏轼也写过“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瓣瓣黄花开过之后在风中纷飞凋零,多么像自己晚年的孤苦飘零。
这些意象浸满了作者孤苦凄凉的愁情,这愁情来自颠沛流离,来自爱人离世,来自晚年孤苦,来自国破家亡,真可谓言有尽而愁无穷。学生通过各种联想了解意象所蕴含的内涵,进而了解作者思想情感,这一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四)置身诗境,进入想象世界
别林斯基认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一切感情和一切思想必须形象地表现出来,才是富有诗意的……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上: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声声慢》的课例研究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营造特定的情景,对《声声慢》进行再创作,再现图画和形象,让学生进入想象世界,从而体会诗词意境。可以是散文式的描绘,也可以是艺术式绘画。
例如散文式的描绘,一个秋日下午,年老孤独的词人,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了南方,她左顾右盼,并没有发现自己熟悉的人、事,周围是一片冷清。她时而沉思时而抹泪,丈夫和亲人如今不在了,只剩下她孤苦一人。一阵风过,微冷,她拉了拉衣襟,给自己倒了杯清酒,一饮而尽,想抵擋下寒冷,却越发寒冷。这时窗外传来雁声,她赶紧跑到窗口,抬头望去,心想:这不是当年为自己传信的鸿雁吗?可雁已经飞走了,她看着离开的雁,禁不住泪流满面。望着窗外金黄灿烂的菊花,词人也无心采摘,只能让它枯萎凋谢。她坐在窗边回想着当年夫妻恩爱,如今国破家亡,叫她如何受得了。夜幕降临,秋风萧瑟,空荡荡的屋内,烛光随风摇晃,忽明忽暗。词人注视着梧桐树,听着“吧嗒吧嗒”雨打梧桐叶的声音,似乎这声音不是滴在树叶上,而是滴在她那千疮百孔的心上。这冷清、无边的黑夜让词人愈发感到压抑、难受,情不自禁说道: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说得尽呢!
对于有绘画技巧的同学来说,也可以采用艺术式绘画。
不管是描绘还是绘画,我们试着让学生用形象去挖掘、体悟作者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国瑞.论毛泽东诗词的形象思维[J].扬州师院学报,1987(1).
[2]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