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觉醒与文化自信

2019-12-26高维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青年文化自信

〔摘要〕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五四精神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启蒙,促使他们实现了价值觉醒。今天,其对青年涵养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启迪,要在促进青年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使命承担的有机统一中、在融入人民服务群众的历史实践中、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中涵养文化自信。

〔关键词〕 五四精神;青年;价值觉醒;文化自信;思想启蒙和启迪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6-0019-05

五四运动作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印记,不仅是中华民族从百年受压迫侵略的屈辱历史中走出来的重要节点,也是早期中国青年摆脱封建传统礼教观念束缚、寻求新的救国图存思想力量的勇敢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1 〕的“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 〕,“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1 〕。其对青年思想启蒙的深刻影响,远远超出了器物概念或单纯行为层面的社会改造效用,引发当时的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进步人士对自身价值、社会革变、民族命运、国家未来等的不断的更深入的思考,并从中蕴育出勇于探索的胆略和才智。五四运动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青年勇于担起“唤醒中国”、图强求盛的社会使命,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概言之,五四运动及其所蕴含的革命斗争精神,对早期中国青年起到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使命的双重唤醒以及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也为之后百年间中国青年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可靠的精神支撑,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内驱力。

一、五四运动中的社会思想变革与民众觉醒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想变革的基础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大体上从三个方面探究和揭示了五四精神及其意义。第一种研究着眼于对中国革命发生发展规律的分析,重点关注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主题,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这也符合近年来党中央对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第二种研究着眼于对中国文化发展和转型规律的分析,认为五四运动的重点是对中国民众的现代性文化启蒙和文化觉醒,其起始于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第三种研究则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强调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从不断衰落开始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转折点。 〔2 〕

但凡社会将面临转型的时期,均会首先产生社会先进分子从被动到主动的深刻的思想转变,他们开始主动探索社会文化与政治民主等思想观念的进步,进而以各种启蒙方式影响广大民众的整体话语、价值观念和行动实践,从而产生对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和上层建筑的广泛性冲击与观念重塑,以及社会各阶级之间关系的深刻调整与利益博弈,最终形塑新的社会结构及各阶级状态的分布。文艺复兴前后的欧洲即是如此,近代中国的演进亦是如此,而五四运动及其产生的民众思想变革的影响,便是肇始之动力源。梁启超曾论述过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国民意识觉醒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近世的三次民众觉悟推动了中国近代所有伟大成就的产生 〔3 〕,其中,第三次民众觉悟指的就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双重影响直指传统社会与文化,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文化启蒙与思想冲击方面,为之后1919年的五四運动作了精神与思想上的双重准备,使之能迅速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新文化运动的躁动就没有五四这样空前规模的爱国群众运动,也不可能形成独特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4 〕。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以青年为主体的先进分子开始思考如何用新的思想观念看待中国当时的遭际和未来的命运。五四运动另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对于当时中国来说全新的知识文化观念,以更具社会革新性、更有时代感、更富人本主义精神的思想文化观念,去推动大众深层观念上的转变与解放,打破以往的思想窠臼,从而为之后无数的探索实践打下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影响下的民众思想觉醒风暴

作为一场革新价值、启发民智、开启人性的文化创新运动,五四运动首先激发了我国先进分子的思想觉醒,五四精神经由他们通过《新青年》等进步杂志和文化论战等方式广为传播。特别是早期的思想论战,尽管在今天看来带有一定的主义之争、路线之争的意味,但其本质是处于多年积贫积弱下的有志国人对于国家、民族贫弱原因的沉痛反思和对未来强国道路的深刻思考。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民族觉醒和国家复兴的指导思想,也是经过五四运动后无数次革命的探索和试错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其实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危机、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潜藏知识分子思想深处的中华元典精神的召唤,以及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先进理论的影响等” 〔5 〕,已经催生出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他们一旦清醒,便坚决地“以批判现实与建构未来为召唤主题,通过报刊、新式学校、学会、出版机构等‘四位一体的召唤途径,对青年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进行思想启蒙” 〔5 〕。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因教育背景、家世、个人经历等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环境的束缚,以比一般民众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更具开阔性的心思进行思考,“在民族现实困境与群体身份认同需求的双重作用下” 〔5 〕逐渐开始觉醒,当然由于历史原因,这种整体的觉醒仍处于徘徊和困惑的沉寂状态中,而五四运动如同一颗未曾预料的炸弹,以青年人的敢做敢当打破了这种沉寂。与西方的思想启蒙演化过程不同,由于以青年力量为主体,我国五四运动及之后的社会启蒙呈现出行为转化更激烈、先进思想扩散更迅速、产生影响更深远的特点。所以,“‘分析还原,理智重建的理性方法贯穿欧洲启蒙运动所有不同的知识领域” 〔6 〕,而中国的启蒙运动由于内外部形势的复杂严峻,不得不以更为激烈的方式出场,其中青年的热血和敢做敢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比如,有学者评论道五四时期的青年以“五不”精神闻名于世:不计较个人经济得失,不惜与家族决裂,不怕被学校开除,不怕坐牢,不怕牺牲 〔7 〕,爱国热血青年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毫无疑问对民众的整体觉醒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性影响,青年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最积极的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前后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新思想的先行者。

二、五四精神对早期中国青年价值觉醒的伟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道,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 〔1 〕,“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1 〕。正是五四运动及其精神推动了当时青年的思想转变,实现了他们的价值觉醒,特别是使他们明确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使命的承担应该融合起来,同时使他们在全体民众的运动动员中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民众力量之伟大、动员作用之强大、群众基础之广大,这些均成为五四运动后期青年在思想观念选择上的重要依据,客观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国革命胜利撒播了思想的种子。

(一)青年个体价值与社会使命初步融合的觉醒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曾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责任”,号召青年要“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8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其主要阵地就在大学,其传播的首要对象即青年学生。青年所具有的特质使其更易接受和贯彻先进的新思想,同时也更易受时局左右,从而影响自身的思维与行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正处于最黑暗的时候,当时的青年看不到国家的未来,更找不到实现自身价值、一展所长的机会,于是李大钊以振聋发聩之语对广大青年当头棒喝,“夫人寿之永,不过百年,民族之命,垂五千载,斯亦寿之至也” 〔9 〕,“然而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9 〕。他其实讲出了一个十分质朴而深刻的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个人的命运永远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而当时的中国,任何局部改良或者小的修补都已无济于事,青年承载着的社会使命决定了他们只有以最坚决的勇气和最果敢的信心去开天辟地,重塑世界,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价值。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在这方面的勇敢探索,广大青年学生在先进分子的影响和指导下,历史性地突破了狭隘的个体价值格局,逐渐开始从民族解放、拯救国家的“大我”视角思考问题和积极行动,并对当时的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警醒。五四运动前后,北京等地的高校学生先后踊跃投入游行示威、张贴海报与民众宣传甚至准武力对抗等爱国行动中,不仅对自身的革命价值是一种实践,更直接形成了有明确政治指向的民众动员效应,成为“全民族的搏擊” 〔1 〕的带动力量,也为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各阶级中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载体。

(二)青年对民众力量价值的认识觉醒

五四运动充分展现了民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也在客观上培育了中国革命靠人民群众奋斗的伟大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 〔1 〕。五四运动之所以在近现代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次运动虽然生发于青年的爱国自觉,但客观上展现出了在青年有效的政治动员组织下群众力量的强大与可能。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把群众真正组织动员起来,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才最终完成了近现代反帝反封建、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持之以恒的探索,都是围绕“破”与“立”的对立统一的主题而展开的,即彻底批判和否定现实,同时确立“以新国家、新制度、新文化建构为目标的先导性” 〔5 〕。这种远超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破”与“立”的双重性运动本质,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内在生成了对民众革命意志的调动和呼唤,从而产生出五四运动中激发民众参与到现实斗争中的结果。在五四前后学生运动的影响下,社会各阶层人士均不同程度地开始了救国的思想转变和行动探索,工人罢工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直接带动了大批爱国群众参与到救亡图存中来,也使得五四运动“突破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10 〕,从而真正改变了近代中国的走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三)青年革命斗争精神的唤醒与思想信仰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比较系统传播原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起点” 〔4 〕。通过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民众特别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与接受,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之一。五四运动看似偶然的爱国热情点燃事件,其实背后是仁人志士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国势积弱多年中不断探索救亡强国道路的酝酿发酵。维新变法以来,近代先进人士先后尝试了无数次的救国探索,均以失败告终,始终难以开花结果。直到五四运动后期,十月革命用事实的胜利唤醒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初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使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命运和光明前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去审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前进的方向,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行者的勇敢而睿智的思想启蒙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在中国民众特别是中国青年中初步闪耀。以陈独秀为例,他从最初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彻底转变,就经历了对民主共和的逐渐失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基督教以及西方文明的新认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1919年4月20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文赞扬俄罗斯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11 〕,随后他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并受到了洗礼,从而在理论的不断探索与现实的反复认识中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像陈独秀一样,许多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作了彻底决裂,逐步走上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革命道路,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12 〕,中国真正迈入实现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伟大复兴之路。所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与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2 〕。自此矢志爱国的进步青年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中国、观察世界、寻求突破,并在之后艰苦的革命过程中完成了思想信仰的升华,自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精神对新时代青年涵养文化自信的启迪

“五四运动作为历史事件、作为文化符号、作为价值标识,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和精神深处” 〔13 〕。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是五四运动的两大主题,后世之所以不断纪念五四运动,正是要以其所蕴含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重铸当代青年的心灵,锤炼其思想,抖擞其精神。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以文化复兴作为民族崛起之灵魂,就要不断涵养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自信,提振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强国一代”,当代青年应当传承五四精神,在新的时代主题下提升精神信仰,涵养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以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实践奋斗的精神风貌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

(一)在促进青年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使命承担的有机统一中涵养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因此当代青年既要成为承载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最活跃的社会力量,又必须面对各种新的时代挑战。青年群体最独特的社会本质特征是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他们相对拥有较多的精神生产资料,同时较普通群众有着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敏锐的思维能力,因此更易于形成较为独到精深的见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对青年的价值重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青年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整体价值观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社会样态及其所蕴含的思想与价值转变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够给予青年更多的机会一展所长,也有可能使青年面对更严峻的挑战,甚至带来更多的迷茫、失意与自信缺失。五四精神给予当代青年的首先是担当,这是青年无法推卸的社会使命;同时给予青年更广阔的思想与现实成长空间,使之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两点是五四精神对青年主体属性实现的积极作用。青年社会使命的承担与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互为依托的,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敢于使用自己的理智,勇于突破小我的局限,以成就大我的胆略和胸怀“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14 〕。五四运动中的青年是以其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忘我的牺牲精神引领民众的,今天的青年则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中继续推进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同样需要以五四精神所蕴含的勇于探索、敢于牺牲、善于引领的价值内涵指导个人行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个体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合理融入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中,勇于和善于承担当代青年应尽的责任。

(二)在融入人民、服务群众的历史实践中涵养文化自信

根深方能叶茂。普通群眾在平淡生活中形成合力就是在书写历史,在历史过程中通过日常行为所展现出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就反映出整体性的民族精神样态,因此,人民群众是青年追逐梦想、拼搏创新的价值实现的最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并且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的一点,就是形成、巩固和发展了以各阶级群众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力量。五四运动的初心就是要唤醒民众,运动中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是空前的,这就为后来全国革命形势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青年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群体,他们是融于各阶层各领域中的新生力量的总称,和其他同类群体具有相同的人生状态和同样的历史、文化存在位置,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社会阶层成员身份,并和其他成员一起以同样的行为参与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去。但是青年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志,因而更敢于和善于接受新的文化理念、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也就更勇于“以新的方式走向文明” 〔15 〕,这从侧面阐明了青年群体与时代相关联的先锋作用,同时也凸显了青年要体现这种先锋作用必须融入群众中,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如前所述,五四运动一爆发,青年作为引领力量对广大民众产生了巨大影响,群众如山如海般行动起来呼应青年,从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伟大社会革命。任何时代,青年价值的实现、青年时代使命的发扬都需要群众的支持与响应,特别是新时代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实现,其主体都是人民。人民既是时代主题的参与者,更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青年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身有机融入人民群众的土壤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凸显社会价值。

(三)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中涵养文化自信

五四运动中,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引领时代的先锋力量,他们不仅自身奉献出鲜血与生命去推动运动,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社会变革的内在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1 〕,这一论断揭示出,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由于积弱已久而形成了十分严重的民族自卑心理,体现为“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甚至因此而基本丧失了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先进性。正如韩毓海所说,道与器、经与权、物与理、大同与小康、事实与价值、现实的世界与理想的世界等矛盾,构成了现代中国改革与革命的真实逻辑 〔16 〕。五四运动打开了国人之眼睛,启发了国人之心智,中国先进分子所推行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仅是要唤醒民众,更是要通过从文化入手进而社会改革的探索实现国之自强,而文化自强的根本在于民众的文化自信的建立。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意志,源于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应成为新时代青年激励自我、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侵蚀,勇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另外,五四运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推动了进步青年的价值觉醒,实现了进步青年的精神信仰重塑,“从价值觉醒到精神重塑再到文化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过程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世界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以来推动中国人价值观念变革的集中体现” 〔2 〕,更是早期中国青年逐步找回文化自信、重拾民族自尊的重要过程。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源于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新辉煌的时代要求,也源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更高要求” 〔17 〕。新时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发扬,首先是要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青年精神底色,敢于并善于开展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其次是能够以自信而强大的内心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缺,真正发挥出青年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磅礴的精神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2〕田克勤,张泽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26-31.

〔3〕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M〕.李恭忠,李里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2-73.

〔4〕石仲泉.热话题与冷思考——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2):4-14.

〔5〕邢云文,韩晓芳.召唤、动员与五四知识分子主体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50-60.

〔6〕刘周岩.汪晖:何以“五四”?——专访思想史学者、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J〕.三联生活周刊,2019(18):2-5.

〔7〕张治银.觉醒与分化:五四时期青年人生抉择及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2):21-28.

〔8〕刘长林,章 磊.论陈独秀“新青年”人格说的现代性特征〔J〕.安徽史学,2014(03):134-141.

〔9〕李大钊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9.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

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1.

〔11〕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0.

〔12〕田克勤,张泽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26-31.

〔13〕杨凤城.五四运动专题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2):76-77.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5〕闻 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学习《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7-09-12(06).

〔16〕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278.

〔17〕高维峰.知青岁月——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理念的发轫〔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06):9-13.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青年文化自信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