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缺失及优化策略

2019-12-26顾芳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情感

顾芳

【摘要】散文的内容丰富着儿童的情感体验,散文的形式磨练着儿童的情感知觉,散文教学能培育儿童的情感理解与认知,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价值。当前,散文阅读教学存在“智德分离”“知行分离”“知情分离”的问题,忽视了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价值。重新审视散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聚焦“这一篇”散文,感受作者的独特情调,触摸作者的情思脉络,提升儿童的情感认知能力,构建儿童生命的情感价值观念,实现散文阅读教学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散文   阅读   教学   情感

文学性散文文质兼美,是情感教育的有效媒介之一,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短小精悍、立意深邃的散文,蕴含着深刻隽永的情感和理想的价值世界,既适合儿童阅读,又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教材。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散文更是经典之作,作者通过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表达出独特细腻的情感。因此,重拾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一、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缺失及归因

1.见知不见情景

在价值多元、信息膨胀的现代化社会,儿童生活在“以消费为目的、信息为基础、广告为驱动的文化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和文化样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语文教育偏向侧重工具性的知识教育模式,呈急功近利之态。在散文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散文的机械分解,以考试为目标,抽离散文中的重点词句,以抄寫和背诵的教学方式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体验。

2.见文不见情意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如果把学科“看作是儿童认识社会活动的情况的一种工具,那么,任何一门学科就具有三种不同的价值:知识的价值、训练的价值和文化修养的价值”。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认为,在精神情感不发达的情况下,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只会造成人的感受萎缩。散文兼具知识和人文价值,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熏陶性,而教学实践中的散文教学却只顾文本表层意思的理解,不关注文本背后的深层情意。散文教学模式指向对文字的充分咀嚼、劈章斩句式的语法分析、庖丁解牛式的逻辑肢解、一问一答“打电话式”的机械化认读,课后作业停留于书面、背诵、写作等。这种仅停留于文本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知言得意,理解和内化散文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情感。

3.见技不见情境

由于散文的文类特征比较模糊,大部分教师对散文这一文体缺乏辨识力,致使散文阅读教学不能精准提炼散文的文学特性,阅读教学设计难以触及学生内心。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依照事先精心准备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流程,却忽视了课堂中学生情感的生长;有的教师试图用自己的感悟去覆盖学生的感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之“我”的情感体认对接;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考试成绩,将教参上归纳出的中心思想通过机械化的传授方式强加于学生,简单粗暴地让学生“回去背”。这些教学现象忽视了学生体认“这一篇”散文中作者附着于“内在的言说对象”的情蕴。

二、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价值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良好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样的情感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情感的形成,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和理解,以及对祖国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散文文体兼具语言表达与情感意蕴,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价值,具体来说,由内容(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形式(情感状态、感觉水平、形象加工)和功能(情绪转移、情感调控、情感辨认、体验理解、自我愿望)组成了三维结构。

1.丰富儿童的情感感受

散文中的内容丰富,蕴含道德观念、理智认知和审美体验。阅读散文,可以让学生获得道德示范、认知发展、审美陶冶等丰富多维的情感感受,与自然、社会、学生自己产生情感关联,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生,达到情感共鸣。

例如《小池塘》《夕阳真美》《月亮湾》等散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鸟语》《珍珠鸟》等散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等散文表现了浓浓的亲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诗情画意的画面、朴素真挚的情感,给学生以感受和熏陶;通过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观、赏心悦目的花鸟虫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产生浓烈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2.磨练学生的情感知觉能力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多样的散文形式和看似随意的结构安排,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其中的内在关联,发现情感的逻辑脉络。这一过程诱发着学生的情感投入,促使学生对散文文本进行深度加工,觉知创作者的内心情愫。

散文的表达形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等,虽表现形式不同,却都注重情感的表达。例如《落花生》这类叙事性散文,多是片段性的故事剪辑,事件的叙述注重情感表达。写人散文多是粗线条勾勒,通过写意式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气质、性格、精神面貌。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诗意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促发学生情感的觉醒。

3.培育儿童的情感理解与认知

小学生正处在情感极易被引导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必须格外重视情感教育。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进而促进认知发展。情意兼备的散文教学为儿童情知共进提供了媒介。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让学生建立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之间的链接。从“外”回到“里”,就是从外在的言说对象回到散文里,从被抽象化的思想回到作者独特的经验里。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散文阅读展开情感投入、情感陶冶、情感激励、情感调控,让学生寻味散文语言的滋味,体会散文作者的情调,理解作者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儿童形成积极的思维、优良的性格、正确的价值观,找到兴趣所在,并从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散文的情感教育价值。

三、散文阅读教学重拾情感教育的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认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为教育活动方式的体验类型从性质维度上划分,有接受性体验与创造性体验。散文是作者精神活动的积淀,以散文教学为教育活动的学习过程,要结合儿童的情感发展规律,让儿童在接受性体验与创造性体验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真、善、美等积极情感的教育。

1.聚焦“这一篇”散文,感受作者的独特情调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散文作者的人生经验为媒介,唤醒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这样的接受性体验能为创造性体验打下情感基础。因此,散文阅读教学应首先聚焦“这一篇”散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独特的情调,为披文入境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散文《夹竹桃》,可以让学生查阅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如果学生对季先生留学德国十年这段经历没有了解,便很难解读文中描写的对夹竹桃的投影产生幻想那一情节。当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便明白了这些幻想和作者经历之间的微妙关系:为了求学,少年季羡林离开家人、故土,只身在德国度过了十年。看到夹竹桃,幻想它是世界地图,是因为身在异国的作者想念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的亲人;幻想它是 [节][衍]藻,眼前出现一个小池塘,那是记忆中母亲曾给自己洗过衣裳的地方;幻想它是一幅墨竹,因为这属于中国文化,烙着祖国的印记。聚焦“这一篇”散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便可以理解作者在異国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为理解散文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脉络奠定了基础。

2.寻味蕴含的情,在情境中触摸情思脉络

文学性散文的语言生动且精准,或含蓄或传神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思。指向情感价值的散文阅读教学,应落实在品味语言,发掘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意上。尤其要关注文中与常规表达不太一样的文字,这些特别的文字总是蕴含着特别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文字的独特滋味。

例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的”这一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说成“院子里的太阳显得特别大”?删掉“是”字可以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文中对祖父三次“笑”的描写,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境,细细品味,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蕴,进而知晓作者的所思所想,贯通作者的情思脉络,理解情感之中蕴含的思维和理智。

3.体悟隐藏的“我”,提升儿童的情感认知能力

散文文体的重要特征是每一篇文字里都藏着一个独特的“我”,即作者在写下“这一篇”文章时迸发出的独属于他(她)的情感。儿童阅读散文是在“自我”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驱使下的个性化行为。接受性体验的旨归便是教师要引导两个“我”相遇、相识、相知、共情、移情、内化。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所教散文篇目中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之间建立链接。”

仍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学时可以介绍作者萧红的人生经历:长大以后生活很艰苦,祖父去世,18岁的时候,她为了逃脱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她在贫病交加之中来到了香港,最要紧的是她生病了,碰到了日本的庸医,31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30岁的时候写了《呼兰河传》,因为她感到生活中没有自由、快乐,所以她特别想念小时候的自由、快乐……当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再读《呼兰河传》的最后一段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这些人、这些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到这里了。将“园子里的快乐”与后来命运之悲惨作对比,关联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让学生在强烈的冲突中感知萧红的心路历程,体认亲情的温馨、自由和快乐生活的可贵。

4.获得审美的品格,构建儿童生命的情感价值观念

读懂了作者,读懂了语言文字,学生在“这一篇”“这一人”中走了个来回,深刻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基于此,教师还需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记忆等方式,把这种情感从语言表达中提取出来,升华为内在的情感价值观念。散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并在教学活动中内化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

例如《理想的风筝》一文中谈到的“理想”非常含蓄、抽象,如果从《小溪流的歌》和《一块烫石头》入手,儿童将会具体感受到“理想”的光辉和力量,在心中种下理想的种子,内心充满为实现理想而拼搏奋斗的内驱力。补充阅读,浸润书香,是通向儿童心灵世界的独特途径,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审美的体验,在审美过程中得到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学科育人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适宜终生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必须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精神建构。散文这一文类的体式特征尤其适合成为情感教育的有效媒介,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从“外”(外在的言说对象)回到“里”(散文里), 再从“里”渡到“外”(德育),这样一个来回,定能丰盈儿童的心灵,建构丰满、灵动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情感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情感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台上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