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丹:用科技照亮“养猪场”

2019-12-26何君林

电脑迷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朱丹黑猪涪陵

本刊记者 何君林

朱丹(左)在养猪场指导养殖户科学养猪。

时间回到2019 年10 月21 日,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重庆市4名科技特派员、3 家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获表扬。来自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的高级畜牧师朱丹就是其中之一。

一时间,朱丹成了学院里的焦点,还成了学习的榜样。学习她工作中认真履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她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向院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号召。

面对表扬和荣誉,朱丹激动的同时,在心里反复对自己说: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能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养殖户的需求完美衔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养殖户获得最大的效益,才是真正值得欣慰和骄傲的事。

一丝不苟 精心选育好猪种

提及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涪陵,我们会想到什么?也许很多人都会本能地想到涪陵榨菜,却没几个人会想到涪陵黑猪。其实,传统涪陵黑猪饲养已有上百年历史,其肉质好,肌间脂肪多,香味浓厚,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如何将涪陵黑猪这个特色品种开发出来,形成产业化养殖?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2013年涪陵区科技局选派科技特派员支持涪陵黑猪的选育,作为长期从事猪的遗传育种方面的专家,朱丹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选育猪种,在外行眼里是本糊涂账。只有行业专家才清楚,选育猪种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长途跋涉。用朱丹的话说:配套系培育至少得4 个世代。每个世代需要花费一年时间,培育出来还要中试推广3年以上,最后才能申报农业农村部审定,这中间又需要两三年。算下来,培育一个完整的配套系大致需要10年的时间。

人生能有几个10年?事实上,从接受涪陵黑猪选育任务那一刻起,朱丹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决心不遗余力选育出好品种。虽然承担着多项科研任务,她始终坚持经常到养猪场亲自操作。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亲临现场,她就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场里的育种员操作,再让他们把数据传过来进行处理分析。总之,她坚持做到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甚至任何一个细节。

正所谓天道酬勤,在朱丹和其他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终于选育出好猪种,涪陵黑猪产业产值也随之大幅提升。2013年以前,当地存栏涪陵黑猪母猪300余头,年出栏肥猪5 000头;到2016年,涪陵黑猪母猪达到2 000头,年出栏肥猪4万头……沉甸甸的数据,无疑见证着朱丹的心血与付出,也见证着她的欣慰。

如何让涪陵黑猪肌间脂肪保持不下降,同时瘦肉率和生长速度都提高起来,使其更好向社会推广,让养殖户的效益更显著……眼下,朱丹继续埋头行进在涪陵黑猪品种世代选育路上,致力于让品种特性更稳定。

倾心竭力 真诚帮扶养殖户

从某种程度上讲,养猪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养猪都不会陌生。曾经,在广大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连小孩都知道怎么养猪。然而,当从家庭圏养两三头猪的情形,变成养猪场大规模养猪的时候,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传统的土方法就不灵验了。

从一开始跟养殖户打交道,朱丹就会特别提醒:搞规模化养猪必须摆脱传统的土方法,不能想当然靠蛮力,必须依靠技术。确切地讲,规模化养猪是一门技术活,只有技术才是可靠的支撑。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从猪种选择到圈舍环境再到饲料配制以及管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饲料要充分利用多样农产品,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圈舍要通风透光、干燥卫生,定期消毒;管理要科学,定时、定量、定人、定位、定期驱虫和定期防疫,肥猪要适时出栏。

曾经,养殖户何朝勇一直都是混养猪,没有分类,品种也比较杂,由此导致养殖效果不理想。朱丹在现场了解情况后,建议他分类养殖,按大小梯度来分。她告诉何朝勇:一个圈里大小猪都有的话,大猪成熟时,如果进去撵猪,整个猪群的应激反应就会影响到剩下那些小猪的生长发育。何朝勇恍然大悟,马上开始分类饲养,由此,差异化明显变小,黑猪长得越来越好,收益显著提升。

同样,养殖户李海华刚转行养猪那阵,本来打算养外种白猪,朱丹知道情情况后,及时建议他养本地黑猪更合适,并亲自带他去选种,又教他怎么配种,怎么进行现场管理……正是在朱丹的指导和帮助下,李海华成了养猪的行家里手,养猪场搞得风生水起,令人羡慕不已。

真心帮扶养殖户,倾情传授养殖技术,无条件提供技术支持,让朱丹和养殖户们成了朋友,甚至成了亲人。但凡有什么问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询问朱丹,因为他们信任她。

其实,面对养殖户的感激,朱丹心头更感激养殖户,用她的话说:正是在一线为养殖户们提供科技服务的过程中,给自己的科研工作带来许多灵感。例如,她发现了丰富的遗传资源,促进了“盆周山地猪特色性状的挖掘”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不惧苦累 越来越像女汉子

这些年,每次下猪场,朱丹总是随身带着一台老式手提电脑,一个简单行囊,以及一个装了纸、笔、工具的斜挎包。如果她自己不说,你很难把畜牧专家的身份跟她画上等号,甚至都无法猜测她从事何种职业。用别人的话说,她看上去就是一个戴眼镜的普通中年妇女。

但只要追随她的身影,走进养猪场或者屠宰场,畜牧专家的气势便会展露出来。在黑猪屠宰场,她一边指导屠宰分割,一边认真记录;在合作社,她帮忙测定后备猪;在贫困户家中、猪舍,她详细讲解“养猪经”……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地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这样的专家才是我们喜欢的专家呀!”

毫无疑问,农村的环境比不过城市,而养猪场的环境更差,味道难闻,尤其是夏天,连农民都想捂鼻子,甚至渴望逃离。但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朱丹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她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走进农村,走进猪场一线,用自己的特长,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指导技术开发。

是的,她始终带着真诚和责任,克服环境条件艰苦,不怕脏不怕累,主动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养猪场配种计划的拟定、饲料营养的调整,到后备选种培育测定、种猪的引进、人员的培训等,她总是亲历亲为,并将科研技术及研发成果毫无保留地应用到企业中去。

担任科技特派员7 年来,朱丹每年给重庆数个万头猪场进行养猪技术培训,受训人员达2 000人次以上。这些年来,她坚持每月到规模猪场进行驻场技术服务,白天在场内巡查,关注管理环节,晚上进行培训交流,推动猪场效率提升。她总是对别人说,既然到了猪场,就要围着猪场转,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效益。

显然,对一名畜牧专家来讲,提供技术服务是轻车熟路。但是,在猪场提供服务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里不只是环境差、气味难闻的问题,还涉及“翻猪圈”的问题,甚至还会面临被猪冲撞、被猪咬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讲,跟猪打交道,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有一次母猪产崽,朱丹拿产崽本去查配种记录,却怎么也找不到与配公猪的耳缺号。她只能返回猪圈重新辨认。当时她看到产崽母猪眯着眼,以为它睡着了,就伸手去牵猪的耳朵确认耳缺号。没想到刚摸到,母猪就转头咬住她的右手,让她瞬间感受到一阵钻心的痛疼。直到母猪张嘴再咬那一刻,她才赶紧抽出手,血一下冒了出来。从此,她在对养殖户培训时都要加上一条:千万别碰刚产崽的母猪,要保护自身安全。

曾经的朱丹,最害怕的就是翻猪圈。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硬生生把她逼成了一个“女汉子”,让她在无数次翻越历练之后,翻猪圈的本领越来越高。每次看到她穿着白大褂翻猪圏,人们都会眼前一亮,心头生出由衷的钦佩。

坚持深入一线解决现场技术难题,把自己当作帮扶企业的一分子,把自己当作帮扶养殖户的朋友,把自己当作帮扶贫困群众脱贫的亲人……今天,朱丹仍在涪陵区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奉献着自己的技术、心血和汗水。

猜你喜欢

朱丹黑猪涪陵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朱丹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黑猪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小黑猪
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