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媒体研究综述
2019-12-26孙会珉庞良红
孙会珉,杨 竞,庞良红
(1.安徽省蚌埠第四中学,安徽 蚌埠 233010; 2.安徽省蜀山监狱, 合肥 230031;3.安徽现代心理学研究院,合肥 230031)
1 教育新媒体研究的历史沿革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等手段,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当时出现的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吕学礼[1]等人就探讨微型计算机、电视和广播等“新媒体”对教育和学校产生的巨大影响。伊佐治大陆更是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阐述了信息化对学校、学校负责人、学校信息中心以及教学形式的重大影响[2]。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将微型计算机等新技术引入课堂,并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VCD和DVD等技术的普及发展,以光盘为载体的录像教学得到了长足发展[3]。2004年,谢康宁等人提出基于掌上电脑的教育应用必将成为教育技术的新领域[4],移动式教育新媒体崭露头角。时至今日,“新媒体”则进一步发展成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教育平台,如教育类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专业学习类网站等,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教育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创新的过程。
2 教育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在线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各类新媒体教育平台也迅速发展。目前主流的教育新媒体有五种模式:(1)机构向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模式(B2C),如猿题库、51talk等。(2)个人对个人教育服务模式(C2C),如YY教育、TED等。(3)线上线下综合模式(O2O),如新东方等。(4)机构对机构模式(B2B),如百度、搜狐、新浪的教育平台等。(5)机构、平台加个人模式(B2B2C),如网易云课堂等。五种模式各有特点,目前基础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B2C和O2O模式。高等教育中应用广泛的是B2B和B2B2C模式。
2014年以来,教育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在线教育用户年均增速20%以上,截止2017年底,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突破1亿人,产业价值2000亿以上,并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5]。教育新媒体产业同样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截止到2018年4月,已有25家内地教育机构在美国和香港成功上市,其中,2017年上市8家,2018年已上市3家,呈现加速扩张态势。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孩子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当代中国父母的共同心愿,教育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首先是因为学前教育、中小学课业辅导、兴趣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需求火爆。
其次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为教育新媒体提供了技术保障,各类细分市场的应用产品百花齐放,且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如学前教育类的宝宝巴士、中小学的作业帮、大学的慕课等。无线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教育新媒体的传播效率,让学习者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地学习到需要的内容。同时网络宽带的提升和视频音频低延迟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空间距离,这让依赖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新媒体教学得到了极大发展。
信息资费大幅下降促进了教育新媒体的普及,解决了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成本瓶颈。一方面资费门槛的降低,让更多的商业资本可以进入到教育新媒体产业,加快了教育细分市场的发展和在线教育内容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用户端资费的下降,使得学习者通过教育新媒体获取知识的成本更低,用户数量快速提升,从而保证了教育新媒体产业的可观收益,使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可以预见的是,移动新媒体产业发展将在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和集中化发展方向转变。
3 教育新媒体的研究现状
3.1 教育教学中新媒体运用
研究者普遍认为,学校应将新媒体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引入教育教学。一是将网格[6]、多媒体教学[7]、手机APP[8]、微信公众号[9]、综合性教育在线平台等新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绝大多数研究发现,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能增加教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习者的关注度和理解能力。二是开发新媒体学生管理工具。有学者认为,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权威下降、信息失控、效果很差、氛围很差”等诸多问题,依靠新媒体技术组建学生、家长QQ群、微信群,班级管理平台、家校沟通平台等,可以提高班级管理实效,促进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及时沟通等[10][11][12]。三是开发新媒体学校管理工具,应用于学校办公、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价、后勤服务、公众沟通、升学就业咨询等方面,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效率[13][14][15]。
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新媒体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实践应用却很丰富。全国各地中小学正在推行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新媒体广泛运用。《NMC地平线报告:2017基础教育版》认为,新媒体在过去几年为教职员工、学生创建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平台。六项重要技术进展(创客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物联网)即将在未来五年影响基础教育的重要发展。毋庸置疑,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体技术将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也必然从当前的单一的技术探索向系统化的集成应用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聚合优质教学内容。学习者对优质教学内容的需求是教育新媒体发展的刚性需求,当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在大城市、好学校聚集,新媒体技术将给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成为现实。二是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学生数量多是当前教育不能提供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原因,新的大数据分析与匹配功能让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发展成为现实。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智力支持范围也将从原先的课堂、家庭拓展到全球、全网。三是新媒体的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学习者创造性不够问题。一直以来,高分低能、创造性不足备受诟病,通过新媒体技术支持学习者探索欲望、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将有力地改变这一现状。
3.2 教育新媒体对学习者的影响
网络时代,网络学习逐渐成为重要学习方式,教育新媒体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认知思维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研究认为,新媒体技术提倡的创客文化将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使其通过体验、实践和创造进行学习,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乔小彦,阙立成对慕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学习者主动地位得到加强,能够获得更多渠道的反馈,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对其学习思维产生重要影响[16]。吴甜研究发现,教育新媒体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环境,由此促进了学习方式的革新[17。
也有研究者发现,教育新媒体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思维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学习者形成了微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阅读习惯,不再愿意深刻思考,养成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思维习惯,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专注力下降[18]等。教育新媒体对学习者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首先,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媒体,对青少年学习者的身体发育将带来负面影响,如改变激素分泌水平、增加受电磁危害、影响骨骼发育等。其次是心理影响,包括知觉、思维、问题解决、创造能力等等各方面。新媒体技术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如对学习者手机依赖的神经机制、思维模式研究等。三是社会影响方面,尽管有研究关注到手机依赖对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尚比较缺乏,如新媒体课堂中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网络课堂中的道德行为等。
3.3 教育新媒体对教学组织的影响
目前普遍的观点是教育新媒体激励和促进了教学创新。一是让实景体验式学习成为新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被认为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二是促进了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有学者总结出微课教学法[19]、微信辅助教学法[20]、混合学习模式[21]等新媒体教育方法,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周瑜珍研究了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化工具展开课前自学、课上教学及评价,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先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22]。孙晓蕊研究了以微信新媒体为主要平台,在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批判式分析思考、讨论以及互动等环节,学生通过此模式达到了语言“学用一体”,发展了英语各项技能和思辨能力等。
教育新媒体的实质是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对已有教学组织形式应该的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不能取代学校的系统性课堂教育。故而,探索教育新媒体在实践中作用不能将技术应用简单总结为新的教学模式或者创新的教学形式。需要关注传统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互补途径。
3.4 对教育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反思研究
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不加甄别的引入新媒体,可能对教育教学产生负面作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表面形式,没有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学校及教师在共享优势教学资源方面还处在较低水平;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直观演示,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养成[23]。在新媒体技术广泛介入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厘清一系列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包括:媒体数量扩张即带来教学特色创新、媒体形态更新即催生课堂结构创新、媒体性能拓展即构成学习方式创新、媒体高度互联即促成师生关系创新等。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创新需要坚持人之于技术的主体性地位,并重视开展基于教学规律的相关理论研究[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