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哼鸣训练

2019-12-26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闭口呼气气息

秦 励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综艺系,安徽 合肥 230001)

一、重新思考“哼鸣”训练的意义

(一)哼鸣练习基本目的重新认知

关于“哼鸣”练习,在知网中搜索中得到了154条结果,大多数与哼鸣在声音训练中的作用有关,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之后笔者发现,大部分作者对于哼鸣练习都强调了“集中靠前”“明亮的音色”“口腔是否打开”“气息放松”等要求,甚至还有对哼鸣时喉部肌肉运动的分析,但是这些论述没有能够清晰地抓住我们练习哼鸣最终目的,提出的概念太多太杂,掩盖了我们在练习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很多对哼鸣练习的争论。

弄清练习的基本目的是确立科学训练方法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笔者认为,哼鸣练习不但是科学发声的有效训练手段之一,而且更应该把其作为所有科学发声的基础训练来看待。

(二)厘清哼鸣练习中的三个关键的认知问题

一是采用“哼鸣”作为声音训练手段的原因,二是“哼鸣”练习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找到“哼鸣”练习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只有弄清楚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才能训练中才能正确认识哼鸣练习的作用,达到练习目的。

二、采用“哼鸣”作为声音训练的原因

(一)哼鸣是一种可以利用自然发声状态进行培养发展的发声技巧

“哼鸣是一种发声方法,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与语言、情感有密切关系的表达方式。声乐演唱中的哼鸣是利用前者语言中的‘m'、`n’和‘N',加之以歌唱发声状态,形成的一种应用于声乐训练和演唱的特殊方法。”[1]。

这个定义中所说的“与生俱来”代表的是完全自然,天生就会,不需要学习,而且容易被感知。这种状态不正是我们在歌唱中不断被要求的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放松和最自然的肯定意义的表达就是说“嗯”,同时更奇妙的是,在我们无意识的说“嗯”的时候,我们腰腹部有一个与歌唱气息支持要求几乎完全相同的短促的支持动作,更可贵的是这个动作绝对人人会做并且一定是相同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去分析哪块肌肉在收紧,哪块肌肉在放松,我们只需要不断地、由轻到重,顺着无意识的弹动发展到有意识的推动,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最自然的气息支持感。而好的气息支持是解决歌唱中一切问题的基础,这个理由已经足以使我们对哼鸣练习加以重视了。

当然,要想达到歌唱的气息要求,我们还需要经过更加艰苦的训练和体会,这一点感觉仅仅是正确的开始而已。

(二)哼鸣练习不会受到因咬字而改变腔体的干扰,能够使学习者全神贯注的体会气息的管道感和支持感。

哼鸣是“在良好气息支持和口腔状态下,利用鼻咽腔共鸣体的协调配合,以鼻腔为主要发声通道出口的特殊歌唱形态”,其训练的目的是要达到真咽腔共鸣体的协调配合[2]。这段文字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哼鸣的发声是一种鼻咽腔共同配合,以鼻腔为发声通道的歌唱形式,这就避免了口腔变化对其的干扰,可以使学习者在训练中集中感受气息流动的感觉,找到正确的气声融合的通道并且在进行元音训练之前确定肌肉的记忆,在后续的练习中为每一个元音的发声进行引导,进而正确地进行整曲演唱。

在很多关于哼鸣训练的文献中,过多的讲解了哼鸣练习时如何张开腔体,如何贴住眉心,如何控制喉部松开,甚至如何控制舌根的动作,实际上,这些表述都忽视了一个关键:一个没有气息支持的哼鸣,无论怎么做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定要把气息的支持和气息在哼鸣中的流动感结合起来,有了这两个感觉,其他口腔、咽腔、头腔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哼鸣”训练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明确目的学习和练习没有意义,弄清楚“哼鸣”训练的最终目的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从长期教学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哼鸣”训练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找到最自然的气息支持和体会气息的流动

前文说过,自然状态下的“嗯”字会产生一个最自然的短促的气息支持,同时我们的身体还处于一个基本松弛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的训练切入点:有意识的保持身体的松弛并发出连续的短促的“嗯”字,体会腰腹部的动作,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增加力量,由弱到强的进行,气息的支持感会越来越明显,而且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力量的控制会比较精准,在训练中容易掌握,不易造成全身紧张的情况。同时,哼鸣时向外呼气的动作也能使学习者比较直观的体会正确的气息流动通道和流动过程,进而掌握正确的发声通道和发声方向,实乃一举两得。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常常被忽略:“在哼鸣训练中最应该强调和提醒学习者的不是气息支持的力度而是气息流动的感觉”,只有气息流动才能产生力量,过分地撑开和吸气会适得其反。

(二)找到靠前和集中的位置

哼鸣的发声特点是:音色比较明亮、听觉上比较集中、位置的感觉比较高,贴近眉心的位置,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声位置一定是靠前的,并且一直向前,在这种基本状态下,有利于学习者借助哼鸣想到最靠前、最集中、最明亮的发声点,还可以结合呼气的动作矫正发声的方向,只要能做到在练习中保持住明亮的音色,就能基本保障发声方法不出现大的偏差。

“结合呼气的动作矫正发声的方向”这句话的意思是:呼气的动作是向外的,向前的,如果我们在哼鸣的同时提醒自己使声音顺应呼气的气流方向前进,不但能使喉部更加放松,而且还能够得到更加明亮的音色,一举两得。

(三)有利于体会气声一体的融合

王秉锐教授认为,哼鸣是检查“气、声”结合的镜子。正确的哼鸣首先应该建立在稳定的呼吸基础上。如果没有良好的气息的支持,就会出现法·兰培尔蒂所说的情况—哼鸣会导致喉头紧缩。而喉头一旦紧缩,就不可能发通畅的“哼鸣”[3]。

在进行练习时,如果一个哼鸣出现收紧,尖锐,刺耳的音色或者胸口收缩的动作,那就必然是哼鸣失去了气息的支持和气息的通道,说明腰腹部的气息压力已经不足以支撑音高的需要,这时就要及时进行调整,以更深的吸气和更多的强迫打开胸腔的意识来进行练习,这样就能够逐步体会到高音区的正确支持感,对接下来的元音练习提供意识上的准备。

四、哼鸣训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练习的全部过程要保持住气息的支持

由于哼鸣练习并没有多大的音量要求,因此学习者特别容易在练习中发出失去气息支持的哼鸣而不自知,这正是一些声乐教育者反对使用哼鸣的原因。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时就一定要注意不断提醒他们在自然气息支持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不可急于向高声区扩展,应在中声区的训练中保持足够的耐心,直到能够在使用气息支持时形成主动的意识控制再向高声区扩展,这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

在提醒气息支持时,应该告诉学习者保持住腰部的微微膨胀和腹部的微微收紧即可,无需过度吸气和撑开。

(二)时刻关注气息的流动性状态。

气息的流动性是比气息的支持更加重要的概念,没有流动性的气息支持是无效的,反而会造成声音的“挤”“卡”和胸闷的感觉,在这里有一个微小但作用极大地动作:在哼出声音之前做一个用鼻腔微微呼气的动作,让哼鸣的发声融合在呼气的动作里,我把它称为“带气头的哼鸣”,它将帮助学习者找到正确的气息支持和通畅,确保气息的流动性。

(三)闭口哼鸣和开口哼鸣练习都很重要

“初学者由于不具备控制和支配嗓音器官能力,开口发声时,发声器官就很难听从调遣、协调一致,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局部分割训练法无形中就使声乐训练延长了许多时间,走了不少弯路。运用闭口哼鸣训练法既可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又可达到整体歌唱的效果。因为,闭口哼唱时,不受下巴、嘴、舌头、口腔的大小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可以集中精力去体会、感觉腔体内各个器官在哼唱时所应处地发声地位和状态”[4]这段论述是对闭口哼鸣练习的分析,闭口哼鸣在使初学者集中注意力体会气息的支持和流动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但是开口哼鸣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针对的是在演唱中口腔因咬字变换形状而影响气息支持的问题进行的训练,技巧熟练后,开口的哼鸣和闭口的哼鸣在音色上和气息支持的感觉上应该没有区别,这可以作为对哼鸣技巧掌握程度的一个验证方法。

开口哼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在进行练习时一定要提醒学习者完全张开腭关节,用提起上腭的动作来完成口腔打开,而且在哼鸣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上颚向上抬起的感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学习者在进行训练时摆脱喉部和下巴的束缚,使发声通道和气息流动变得更加通畅,形成习惯以后就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过度使用喉部肌肉的问题,彻底解放声音。

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哼鸣练习已经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手段来进行运用,但是对于不同的教师和学习者来说,对哼鸣的练习感受有着太多的不同,训练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哼鸣练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要把握住训练的核心和重点。

猜你喜欢

闭口呼气气息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500 kV输电铁塔金具闭口销锈蚀原因分析
哈勃图?
自然的气息
“春的气息”
科学去闭口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