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2019-12-26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课程

李 怡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1],其中指出: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6个月。这是从国家标准的角度规定了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国家一向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从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中提出的“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2],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年)强调“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3],再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中指出“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4]。这一系列国家文件的颁布,说明无论是在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还是在职后培训实践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5]。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未来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小学教育教学打下基础,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理应重视并承担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

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的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实习生教育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表现为: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弱;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处理不到位;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等。反思高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过程,存在问题如下: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把实践能力培养仅仅理解为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理解为开设几门实践性课程如普通话、三笔字、教学法等,这是片面的。实践课程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专业技能训练类实践课程、专业能力发展类实践课程、教育综合实践类实践课程[6]。《国家标准》(2018年)中规定,这里的实践课程不仅指专门的实践课程即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也包括专业课中与实践密切相关的部分理论课实践环节。不同实践课程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不同,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指向学生整体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们缺乏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实践课程的实施缺乏系统性。我们往往把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于短暂而又集中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将日常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教学割裂开来,实践内容仅仅局限于听几节课和上几节课,或者试做班主任工作。这样学生难以获取系统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不仅缺乏必要的职业能力,而且会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种种不适应,从而造成教育质量水平的下降。

(二)实践能力培养缺少明确的目标任务

《国家标准》(2018年)中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在总学分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25%。部分地方高校根据国家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专门实践课程的学时要求,但具体目标任务各校表述不一,有些学校没有细化实践课程的具体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不易操作执行。在教学基本技能的课程中,除了对普通话有硬性考核要求外,钢笔、粉笔、毛笔的考核没有明确规定。事实上,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扎不扎实并没影响其正常毕业。而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自身的实践经验组织,但高校教师小学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不足,怎样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在调查中,部分毕业生反馈,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小学教育实际工作的需求。虽然学习了一些教师教育课程,但课程多是理论课,缺乏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如在教学设计中,由于缺乏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足够了解而导致预设的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教学时面面俱到,又泛泛而谈,没有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抓不准关键点。课堂教学过程中,照搬别人的教案和教法,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果课堂出现一点意外,整个教学进程就会受阻碍,从而失去对课堂的控制。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管理中,由于不熟悉学生的学习困境和内心需求,难于与学生进行沟通。

(四)教育实践过程监督不到位

《国家标准》中指出: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6个月[1]。从时间上来看,部分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七学期一整个学期,已达到时间要求。但有些院校没有细化教育实践的阶段目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什么、怎样做缺乏明确监督。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只限于结束时填写实习(见习)手册,上交实习(见习)报告,实践过程及效果难于保障。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多,大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实习点过于分散,校内教师监管不到位,尤其部分学生要准备考研或就业,疏于实践,所以实习生并不能真正从教育实习中获得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实习达不到综合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巩固学生职业情感与树立职业理想,尽早熟悉小学、服务小学,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理论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2016年),强调“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整体设计、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的内容,精心组织体验与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7]。小学教育专业的很多课程仍然采用灌输式讲授的方式,学习过程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况且学习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化、概念化,难于应用于实践。为此,应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相隔离的做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渗入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知识,使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相互融合。

首先,专业理论课程要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开展一定学时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要配合实践能力培养,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依据所学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训练。目前高校课堂上的理论课程,大多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介绍,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对现实小学教育教学问题并不熟悉。为此,要时刻关注小学教育热点问题、教学改革趋势,将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入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再次,变革各科教学法传统的授课方式。即相关理论由高校教师授课,实践部分则聘请在一线工作的小学教师授课,因为他们更了解小学教学实际要求,小学生的学习困境、最新的教改动态等。授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让他们向学生讲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等。最后,可以聘请优秀的小学教师开设一线教育专题,如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班队工作管理等[8]。总之,理论教学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让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

(二)进行技能专项训练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重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首先,职业技能考核纳入学分管理。学院应规定考核项目未达标的学生不能获取学分、不能参加实习,倒逼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职业技能考核包括教学基本功和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即传统的“三字一话”、简笔画、声乐等,教学技能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说课、上课、演讲等。其次,技能训练渗透课堂内外。技能课的教师要结合小学教育实际,采用任务目标法,加强训练过程的监督,调动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力争通过技能考核。再次,建立健全教师技能比赛制度,激发学生训练教学技能的积极性。每年举办各种层次或类型的教师技能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教学技能的机会,同时以赛促练,从而强化教师技能的培养。

(三)变革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式也趋向多样化。首先,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理论教学的知识点观看一线教学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了解小学课堂上的优秀课例、优秀教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其次,做好模拟教学。尽可能模拟小学教育教学情境说课、上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并开展必要的交流、探究,提出还需改进的地方。再次,利用好每一次教育见习的机会,开展教育体验、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师要结合课程制定目标任务,并进行活动后的交流与反馈。最后,近年来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支教等,也是获得实践性体验的有效途径。总之,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可以使学生通过整体性的实践训练尽快夯实理论功底,熟练教学技能,使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更加倾向于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四)加强综合实践环节监督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地方高校普遍采用见习与实习综合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防止过去部分高校见习、实习缺乏明确目标、管理监督不力的情况。高校应加强过程监管,让教育实践发挥实际效果。

1.合理安排时间,明确实践目标

教育实践活动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整体设计,分阶段制定目标及内容,逐步实现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一学年为“教育体验”,以看、听,观摩、讲座为主,配合“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等课程中涉及到的学校特点、教师职业特点、职业素养、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内容,让大一新生第一次走进小学,了解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小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对小学教师职业有整体的认识,学时为2周。第二学年为“教育观察”或“教育调查”,主题观察活动为主,配合“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走进校园和课堂,观察小学的校园文化、师生的互动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完成主题观察或调查报告,见习期为2周。第三学年为“教育见习”、“教育实训”,以听课、观摩、试讲为主,配合“学科教学法”“小学班队管理”等课程,通过认真观察真实情境中的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在校内试讲和主持主题班会,学时4周。第四学年上学期进行为期1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全面进入小学教师的角色[6]。这是四年来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查。

2.加强教育实习监督管理

高校要健全教育实习的管理制度,加大对学生实习的监督力度,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近年来,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往往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其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建议学校以集中实习为主。首先,完善“双导师”制,明确导师的职责。学生按照实习学校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或每位学生分配一名高校指导教师,一名小学指导教师。小学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开展班主任工作等。高校指导教师负责监督实习生是否按时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总结等,同时,要加强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交流,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动态,关注实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困惑,帮助其解决实习遇到的困难。其次,高校指导教师要不定期到各小学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通过看课、听课、评课,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指导。最后,多种形式做好实习结束后的总结与反思。除了传统的评选优秀实习生、实习经验交流会外,还可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开展实习成果汇报,包括优质课教案、组织的班级活动、校园活动。不仅让学生客观地看到自己在实习中的成长,进一步增强教师角色的职业适应,同时,也可以为下一届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三、培养实践能力的保障条件

为了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应从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

(一)强化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因其专业的实践性,应该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的体验,但高校教师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小学工作的经历,不熟悉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显然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为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高校指导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建设。各科教学法的教师每学期应定期到小学体验教育教学,结合实习工作开展教师示范课教学;新进的教师应按期到小学挂职工作不少于一个学期;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每学期应有到小学体验、听课的经历。

(二)建设互助合作的教育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是综合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高校应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作为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并与基地学校开展长期互惠合作。高校不仅要缴纳必要的基地建设费用,也要发挥科研方面的优势,为小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科研课题指导,参与教研活动,帮助建立校本课程等。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基地资源,让学生拜基地优秀的教师做导师,按照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入学到毕业,经常到基地学校开展见习、实习活动,让基地真正成为学生体验小学教师工作、感受小学生特点、锻炼专业能力的舞台。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基地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让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更接地气,从而寻找到新的生长点。

(三)高校的重视与支持

高校应该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的支持与帮助。一方面,加大教育实践经费投入。不仅每年提供基地学校一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费,也要逐步提高每位学生的教育实践费,从经费上确保完成学生教育实践任务的需要。另一方面,确保相当数量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教育实践的经历纳入教学业绩的考核中,在折算教学工作量、职务(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与相关优惠政策。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