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融入团学工作的实现路径探索
2019-12-26胡芳芳徐玉林
胡芳芳,徐玉林,占 南
(1.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3.河南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高校教育离不开教学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但二者的运行模式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队伍发展建设要与时俱进[2],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也要求团教协作,创新工作方法方式。因此,在队伍拓展上,团学工作队伍吸收专业教师的加盟是我们努力和探索的方向,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校团学工作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
1 高校专业教师在团学工作中的作用
1.1 团学工作的需要
高校团学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从思想和行动上吸引和争取到每位青年学生,这就势必造就团学活动的多样多化。活动的繁多加上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的人员配备短缺,大多数院系基层团干还身兼数职,团学活动占用团学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事物繁杂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项团学活动指导中;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限制,对于一些专业技术性、层次较高的竞赛类活动,无法更好地指导,那么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加盟。团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基层团组织通过团学活动感染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它的普及面达不到全面覆盖的效果,课堂教学能弥补这一不足,专业教师的号召和感染此时在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团学工作必须变换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搭建与高校青年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并形成在青年教师队伍中选拔兼职或挂职团委副书记机制,以深入高校团学与教学的合作。
1.2 高校专业教师的独特优势
高校团学工作落到实处,关键要求基层团组织工作的扎实、高效,青年学生思想的引领以及能力的培养依托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特别在各项技能培训与竞技类比赛中,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高校专业教师是青年团员思想的引领者,行动的指导者,他们凭借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在课题研究以及思想引领上都会给青年团员带去更多的帮助与指引,充分利用课堂发挥专业教师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这给基层团组织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无疑扩大基层团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和青年团员的凝聚力[3]。
2 高校专业教师参与团学工作现状
笔者所在院系属文科院系,专业特点限制学生重在偏理论研究领域发展,近五年来,专业教师参与团学活动情况基本处在学生需求率比较高的暑期社会实践课题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计划指导等项目上,占院系教师比例10%~20%,除了双创项目是师生互选外,其他的由学生自选导师或挂名,无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无论是从教师对学生课题指导的效果还是教师对团学活动的支持度来看,专业教师对团学活动的热情并不是很高,甚至有教师反感团学活动的冗多造成学生缺课率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等现象,也有教师提出团学活动量多但质不高,与所学专业不对接等问题。但近两年中,在基层领导对团学活动的重视以及加强专业教师对团学工作的认识和接触后,基层团学活动成绩有进步、有发展、有突破,教师的参与度一度在提高。
3 具体实施过程
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是“两条腿”在行进,但似乎是两条平行线,针对此现象,在基层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从专业教师融入团学工作的实现路径上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具体措施如下:
3.1 院系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经院党委同意,鼓励团学工作有所创新,加大加强团学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团学的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及专业优势,合力促进院系团学工作水平。专业教师帮助青年团员在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等方面获取更高、更专业指导的同时,不断丰富教学、研究思路,是一项“双赢”的举措[4]。
3.2 构建专业教师服务团队
笔者所在院系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首成立了服务团队领导小组,主要由院行政领导、各系系主任、院团委成员构成。领导小组就相关工作推动进行探讨和交流,内容涉及服务团队成员选拔、团学活动内容设计、具体实施办法等,力争实现“有一个能力强、作风硬、热情高涨的支持领导班子和服务团队,有一个教师服务团队花名册,有一个便捷高效的沟通交流渠道,有一份团学活动指导清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服务青年大学生的办法”等“五个有”的目标。
3.3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增进专业教师对团学活动的认识和了解
近年来,院网站建设是院系重点工作之一,专人负责网站维护及更新,院网站团学动态板块及时跟踪报道团学活动开展情况;院系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主要有全院教职工大会、院系教师QQ、微信交流群、短信平台等,院团委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及时跟进教师指导团学活动情况,定期向本院教职工汇报团学工作情况,利用QQ群等积极更新团学活动动态,增进教师们对团学活动的了解和关注,肯定教师在团学活动中的成绩并鼓励号召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团学活动指导中。
3.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抓手,强化专业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
在多元化背景条件下,高校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上课下教育、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强化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5]。本着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笔者所在院系近三年邀请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校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做报告四十余场;邀请院系专业教师定期举办专业相关的业务培训,如院长论坛、公务员笔试面试技巧、暑期社会实践选题指导等内容;通过“两学一做”的学习实践,进一步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保持教师与青年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
3.5 以实践教学为契机,搭建专业教师融入团学工作的平台
高校中学生参与率高同时需要教师指导的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创青春、双百大赛、文化艺术等实践项目中,以往的学生找导师形式的课题成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正相关,很多因为缺少指导、鼓舞和激励而夭折,这是直接导致各项赛事不出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团学工作思考转变的重点。
自2016年组建专业教师服务团队以来,院系暑期实践活动采取征集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做暑期实践课题的形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此举得到院长、书记的支持,课题指导教师参与率逐年提高,达到院系教师人数的70%。个别优秀教师每年担任5、6支团队的指导教师,而且这些团队表现的都非常出色,2位老师指导团队的调研报告每年都获省级优秀调研报告奖项。另外,还有老师主动搜集优秀调研报告以备科研之需。
在“挑战杯”课题校级遴选中,院系积极动员,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暑期实践调研报告,院系以集中指导形式对学生参赛项目加以指导,课题指导老师对课题完成情况更加重视,学生感受到院系的重视,参赛的态度也更加端正和坚定。
近三年来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笔者所在院系各项活动捷传喜报,2016年斩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17年获得 “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获得省级奖项100余项等,并通过QQ、院系网站的报道宣传,院系专业教师对文化艺术活动改变态度,对学生的才华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在课堂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3.6 以考核和评价为杠杆,推动专业教师融入团学活动的持续性
提高认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是助推一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外驱力[6],院系对专业教师在团学活动中的付出给予了相应的肯定,在年度工作量考核办法中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一项有相应的工作量折算办法。院系通过新年晚会将师生齐聚一堂,将年度获奖情况向师生展示并进行颁奖,通过这种形式吸引更多老师和学生参与互动并给予建议和指导,不断增强团学的凝聚力。考核机制的完善既是对专业教师付出的肯定,也是对专业教师丰富教学、科研思路的鼓舞,是院系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的重要改革。
4 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引领专业教师自觉融入团学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不断探索专业教师融入团学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是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课题。指导教师是团学组织的领导者,又是团学组织的参与者,是团学组织文化的核心领导,所以更需要引领教师团队主动参与到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规章制度制定等具体活动中来。目前在院系教师队伍中已建立团学活动专业指导团队,我们仍需摸索跨院系乃至跨学校的团学活动专业指导教师服务团队创新模式。摸索专业教师在团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模式及组织运行模式,形成规范合理的专业教师服务团队的工作机制。
团学活动工作量庞大,教学工作任务也不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有一定的站位,找准二者对学生成长的结合点,统筹工作内容,从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基层团组织中重要作用,锻炼青年团员综合素质的同时,扩大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进而推进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建设性发展,形成长效机制,让基层团组织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