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9-12-26何彬生邓明丽曾昭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常态办学人才

何彬生,邓明丽,曾昭伟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1 精准谋划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出台,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首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新的高度。根据教育部已经出台的相关规定,“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命名的准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术科研型人才相比,高职教育的培养重点放在对技能和技术的熟练运用上,作为专科的教育层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一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上更看中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即较强的动手能力。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片面化,肯定会导致教学定位的偏差,结果就是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而高职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必须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紧密联系到一起,这才是在社会发展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同时也是保障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次,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上有新的谋划。从当前的现状看,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终身学习的社会要求已经越来越明显,执行和贯彻能力也在稳步提升。学生毕业离校后,能否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则会影响到之后学生在职场上的表现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二是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化教育太过于一刀切,急功近利的速成思想则会剥夺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片面化的发展,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下降,自我提升的空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一定要在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上加大对人才培养高素质的要求,要紧跟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上要有新的国际视野和时代担当。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从机遇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国的积极参与,在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等多方面的互通合作,无疑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搭建起一个个新的“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平台,中国与沿线各国在基础设施、农林牧渔、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多行业多领域进行深入合作,高铁、机械、能源、贸易、物流、信息等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急需的人才,这就给高职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再从挑战看,面对着上述这一切难得的机遇,必须要求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 办学质量和产业支撑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对我国高职教育带来的挑战、 压力也越来越大,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不断转型升级,一方面高职教育需要在“单一专业型”向“复合多能型人才”转型,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需从“普通蓝领型”向“现代工匠型”升级。

2 积极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一是对接经济新常态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由传统的“单一技能型”向“现代复合型人才”的转型升级。传统的职业培养模式满足于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简单的操作技能,把人培养成“工具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加快,这科“单一专业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融入信息、物流、金融、人文、语言等多种互通共荣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加快培养语言、文化与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具备即懂外语、又懂管理、懂金融、懂国际市场的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根据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总要求,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的人才,其理论知识的掌握目标是以实用为主。

二是对接经济新常态下人们对创业就业的新期待,不断推进高职人才培养由“普通蓝领型”向“现代工匠型”的转型升级。为此,高职教育应该改变原来的培养模式,把单纯培养普遍蓝领型人才逐步转向现代工匠型人才。提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质量,要树立我们品牌形象,体现与“制造大国”“创造大国”地位相称的“工匠精神”,而具体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正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达到的目标。

三是对接经济新常态下对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师资培养上的转型升级。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束缚,高职院校缺乏招生自主权,很多市场经济急需人才的专业未能及时开设,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所紧缺的建筑、土木工程、金融、环保、贸易、物流等各个专业,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外,还要注意与国际质量标准化认证,加强专业教育质量保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国内教育评价认证与国际性标准评价认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获取毕业证书和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对接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加快推进封闭式办学向“走出去”“引进来”的开门办学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前不久在上海隆重召开的中国进口博览会的主旨针对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演讲,明确提出我国的“对外开放会越开越大”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把“走出去”“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国内国际“产、学、研”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扩大办学视野,在国家全面实施的供给侧改革中找到高能教育的契合点和着力点,谋划好自身发展的战略布局和行动策略,并将这一战略布局渗透到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全过程,构建为各类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加快推进新经济常态下高职教育改革再出发

(1)顶层设计上要有新高度。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高职教育要创一流,必须要向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前进。实现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为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顶层设计有新高度,通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凝聚力量,开拓进取,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通过深化校企融合,创新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精化管理水平;通过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各项综合式改革,构建多维立体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生态,切切实实体现职业教育化的温度、高度、广度和在社会的吸引力,影响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治理体系上要有新突破。

根据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教育是一个时刻与外界交换信息的系统,它与社会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时刻保持联系。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改变。所以,在高职教育治理方面,我们必须对旧的体系进行深刻改革,来适应经济新常态所做出的调整。横跨多领域、多层面、多阶级的通力合作的收效越来越好,在高职教育治理体系上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突破原有的办学模式,通过多方联合,重组构建高职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入高职院校间的交流,消除与对口企业的隔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优秀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转封闭为开放,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资源整合上要有新思路。

高职教育资源分为有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两种,有形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学校公共资产等,无形资源则包括办学以来学校所取得的一系列的荣誉以及塑造的学校形象等,将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就能发挥出资源的最大合理利用率,将高职院校的建设更加美好。比如,创新人事制度的设定,联系安排学校之间合作交流与共享,把各种资源都充分使用起来,坚决杜绝浪费,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基本功能上要有新拓展。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包括: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为实现这些功能,高职教育应该拥有根据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招收特定学生的自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提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等。

(5)深化改革要有新作为。

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是一个综合工程,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以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广阔视野,高瞻远瞩,精准谋划,立足“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特征和劳动力的技能要求,紧紧抓住精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多元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品牌,引培并举广纳英才,构建高水平“双师型”队伍,产教融合落地生根,进一步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中有新作为,新气象。

猜你喜欢

常态办学人才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