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
2019-12-26许永莉司玉兰徐丹
许永莉,司玉兰,徐丹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216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他在多个场合的讲话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让学生学习了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范围,可以对学生起到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5000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仅存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尽管近代中国惨遭蹂躏,但中华文明从未被摧毁,中华文化一直绵延至今!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坚韧品格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延续。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正如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高校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传承文化的场所,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更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重新审视当代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为永葆中华文化的灿烂献出力量。
2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析
2.1 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提高审美情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包含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敬之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的物质具有天生的敬畏,通过人们的智慧折射进我们的精神需求,充满艺术气息和美感。学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了解,需要具备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知识。诸如剪纸,要用一张纸剪出活灵活现的动物、生机勃勃的植物、惟妙惟肖的人物,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动剪刀之前要做到胸中有数,预先运用所学到的绘画知识在纸张上勾勒画出雏形,这是一幅作品创造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同传统工艺制作银饰时选磨子那般重要,可以说最后成品是否有欣赏价值就有由这一环节决定的。为了使作品中人物搭配和谐美观,创造出好的作品,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2 提升课程思政隐形思政教育作用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大育人体系共同配合的结果,在各个渠道,各个环节也就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个根任务。各项工作的谋划、 推进都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任务。居于首要地位的是课程育人体系,在课程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发挥是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但更需要其他课程的紧密配合。除了专业课,有军事理论、大学语文、数学、计算机基础/体育、英语等公共基础课,还包括中国文化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通史课程,这些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都可以挖掘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在这些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融入教育元素是学生很愿意接受的方式,且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自身也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个人品质锤炼的元素,是一门典型的课程思政,可以对学生起到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深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创造出伟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锤炼了自己坚韧的品格。这种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又优于他人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留下的记忆要深刻一些,所起到的效果远远要比他人教育的方式要好。
2.3 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自然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在其中。如花丝镶嵌手工工艺,是以金银为原材料,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拔出细丝,再根据模型编结成需要的工艺品,最后将珠宝镶嵌进去制成装饰品的一项工艺。其间花丝制作的程序是掐、填、堆、垒、织、编、攒、焊;镶嵌程序是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致耐心,心浮气躁是做不好的,其中如何引导工序稍有差错,自然就会影响下一道工序。如明代万历皇帝的皇冠,金丝细过幼女的发丝,身薄如轻纱,其间一个接头也没有,真可称得上“天衣无缝”,精妙绝伦的工艺。要出这样的工艺品,更需要手艺人具有坚韧的毅力,不然只能半途而废。因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一种工艺手艺,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
2.4 提升文化自信育时代新人
纵观人类历史,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的是只有当时社会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才会有大量的艺术作品产生。在大学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大学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坚持文化自信,进而达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要让今天的炎黄子孙明白,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自信的血液,拥有不断创造创新精神的血液。今天我们中华民族道路的选择、制度的选择、 理论的选择都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历经多次探索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的社会历史发展必然之路,由不得谁说三道四。正如习近平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5]作为高校,我们要立足于时代,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手,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做好为社会育时代新人的主业。
2.5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虽然在近现代饱受磨难与屈辱,但不容置疑这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耀眼于世界的灿烂文化,有我们的甲骨文、我们的青铜器……回望历史,汉唐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当时大唐的首都长安可谓是一个超级大的城市,城外人口数量就有一百万,外交使团竟达七十几个,外国留学生数量达三万多,阿拉伯面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饮食; 生病了不仅有我们传统的中医可以医治,还可以接受罗马医术的治疗;购物不仅可以用开元通宝还可以用拜占庭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进行结算,刑事案件极少,治安很好,人们的幸福指数极高,如此流光溢彩、东方梦境的国度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今天,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唯一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奋斗,正如习近平讲话中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6]扎扎实实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遗余力。
3 结语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重重要意义,高校更要结合自身的地域势和办学特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主动作为,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也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