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2019-12-26牧人
牧人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101/110122)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以及进学生头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奋进者、开拓者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项战略工程、 固本工程以及铸魂工程的迫切需要。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找出有效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新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仍是上百人的“大教室模式”,在此教学环境下如何有效应用新技术,并将其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讲授优势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等的普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资源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拍照、拷贝、下载等多种方式获取,因此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式”知识讲授效果则大打折扣;而若以PPT、视频播放等形式完全替代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则不但会抑制教师教学技巧、个人魅力的发挥,还会占用大量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浪费重难点深度教授的机会,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理论教学如何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以及践行,则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检验。所谓“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如此。而有效的实践教学的实施,则必须有一批富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但这恰恰是现实的教学中所缺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难以及时回应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切,并借此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往往是分离的,没有得到有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灌输式”讲授仍占很大比例,实践环节通常表现为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的简单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从而削弱了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模式创新如何与教师职业价值体现相协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教学平台大量出现、教学资源触手可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优势,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外完成; 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纷纷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体现,当前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尚不具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些平台的能力,从而为其职业生存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危机。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要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理论驾驭能力的提升
理论驾驭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征及对教育对象思想上的影响等,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驾驭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驾驭能力,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自身缺乏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与教育学理论功底,在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储备方面有一定欠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缺少系统性的岗前培训,重科研、轻教学以及教师评价方式单一等的环境氛围等,很多教师的理论驾驭能力存在很大不足,从而导致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照本宣科、乏味无趣、理论讲不透的现象,更难以利用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 解释社会热点现象或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极为低下,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也普遍不高。要扭转这种现象、提升教师的理论驾驭能力,应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教师在职培训与指导,增强其理论功底并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氛围,拓展教师的理论空间与教学视野;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进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对教师群体进行差异化与多样性考核,完善考核体系,使教师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反馈,进一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理论驾驭能力。
2.2 角色转换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所打破,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转化能力的提升,是新技术运用于教学所难以回避的话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若一味地排斥、拒绝,或无理性地迎合,皆为不可取的态度,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要提升教师的角色转化能力,一方面要树立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习“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内容、技巧及实施要点等,提升教学设计水平,主动转变角色,不再将自己视为单一的传道者或学生的管理者,而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与良师益友;另一方面要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主动认识、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2.3 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当前的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新媒体是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自我表达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媒介素养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这种契合高校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才能使教学具有说服力、实效性。要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首先要具备熟练掌握运用互联网收集资料,并结合教学大纲将其整合、制作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从而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其次要学会运用网络思维与语言,掌握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沟通方式,在不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顺畅的话语对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掘社会现实问题与网络热点,并将其作为课题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研究、释疑、解决等引导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4 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
当前高校学生的个性更趋多样化,价值观趋于多元,利益诉求也更加务实,在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其独具特色的需求,在其成长、成才的路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难题与困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与思想动态,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沟通技巧,及时予以心理疏导。要提升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一方面在于教师不但要善于“讲授”,还要善于“倾听”,通过微博、微信、QQ 等学生偏爱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与指导;另一方面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魅力,从而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以崇高的理想思想与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5 舆情引导能力的提升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了解社会、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关键渠道,东西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各种社会思潮在互联网的传播、碰撞,社会热点事件通过互联网的发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意识。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舆论阵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提升教师的舆情引导能力,面对学生关心的网络舆情能有一定的话语权,就是要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有把握网络舆情类别、发展阶段、介入时间与方式、引导方式与方向等的能力,同时强化教师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学术性与政策性话语的支撑力、个性化语言的渗透力与感染力,最终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2.6 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就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需求与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关系到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要提升教师的技术运用能力,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促进传统教学优势与新技术运用的有效结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 “互联网+” 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发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造一支兼具教学与科研、且有不同业务方向的教师队伍。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使命与任务,努力抓住历史机遇,积极面对现实挑战,深刻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提升理论驾驭、角色转换、媒介素养、人文关怀、舆情引导、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而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为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德高尚、具有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高深的新时代建设者和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