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019-12-26熊光红
熊光红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从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来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教学效率的提升研究与综合效果研究,二是学习力方面的提升,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通过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到提高。最后是课程评价模式的转变,因为思政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教学反思不断调整与改进,也是目前保持教学模式生命力的关键要求。
1 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1.1 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教学课程的最终发展方向,以思政类的知识储备为核心,重点提升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以教学质量要求来看,道德素养修养问题是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从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来看,道德素养的教育工作都与全面发展密切相关,所关注的内容是形成性的评价,从道德教育分析思想和心灵层面的要求。不仅如此,在行为特征的规划方面,思想政治的功能完善程度也始终取决于教育实践内容与行为方式。因此,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成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内涵教育也应该融入思政素养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以内在的知识架构打造符合新时期教育要求的体系,保障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1.2 课程的合理安排与实施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当中,需要立足于教学质量进行改革,实现人文理念与系统观下的合理教学内容渗透。一般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法制、政治理论、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由此看出,政治学科并不是一项单纯的理论性学科,它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特征,立足于学生的内心信仰与思维习惯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影响到外在的实践行为方式。因而,对于思政教学的内容规划需要按照教学目标来具体实施。对于教学工作来说,应在明确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融入科学的教学材料,采取立体教学实践模式。具体来看,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各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
1.3 教学模式的组织设计
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明确学科体系内容与课程理念。发展至大学阶段,课程标准的内容也可以实现合理规划,作为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的重点,并把教学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来进行[1]。在明确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思政教学体系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的融合。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模式的规划和设计,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教学主体入手,明确思政教学质量的价值要求,设计动态合理的教学体系,实现学科的教育价值,这也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思考。
1.4 课程价值体现
思政教学内容的规划与教学功能价值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也决定了课程价值的最终参考标准。因此,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将教育的知识内容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行为层面的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与教学氛围。在生活中,也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政治信仰,也是当前课程价值的最好体现。按照课程理念的要求,基本的学科原理和知识会逐渐在教育过程中转化为积极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换言之,思政教学工作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教学力”的体现。按照课程价值的定位,思政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保障体系内部的良性互动,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保障教学价值与结果的合理性。
2 思政教学的建设过程
2.1 学科兴趣的引导过程
思政学科的教学过程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特征也让一些不良思潮开始出现。此时,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在知识层面与思想意识层面构建人文平台,完成精神教学的双向互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意识参考。对于学科要求来说,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思政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但需要考虑到当下的社会物质文化。新时期的各类新思潮与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需要明确专业知识的引导,学生的学科兴趣也是保障思政教学质量的主要建设工作。在教学体系的构建环节,对于学生的兴趣引导除了立足与课程本身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系统化思维形成之间的意识惯性。在此模式下,思政教学可以从个人认知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形成相对稳定的判断,按照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与教学主体要求,将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学科内容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其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新颖内容。
2.2 理论知识的内化
理论知识仍然是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社会的转变给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仍然要依托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性要求,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有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时代创新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政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明确当代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学科功能价值,实现教学主体功能的发挥,落实教育工作的基础性目标[2]。
2.3 学生能力与课程指导工作
学生能力直接影响到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课程选择。学生的能力包括直接能力与间接能力,直接能力即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而间接能力则指的是通过学习等渠道获得的知识储备,两者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性质与理论体系。即便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能力虽然较好,但实践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占比较少,所以课程指导工作应该明确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占比,将思政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良好体现。此时,学生能力的指导工作既包括了学生在直接能力方面的学习态度,也取决于思政学科学习方向的引导。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之间差异较大,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教学主体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科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应该按照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精确定位学生的能力范围与课程安排,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保障教学质量。
2.4 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教”和“学”之间建立着密切的联系,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构建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具体来看,应该让学生了解问题情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问题场景,结合不同的知识水平来筛选学习内容中体现出的条件和信息。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整合和转变,达到知识体系间的配合协调。在知识融合的环节中,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假设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场景,在逻辑思维的引导下进行思索,针对某个现象与问题展开分析,并从价值观、社会思维、伦理思想等各个方面来明确知识体系的标准。
2.5 重视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
从思政教学的最终目标来看,这一门学科需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早在高中时期的思政教学教材内容中,就涉及了经济、文化、政治、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大学政治教学环节中也立足于现实环境产生的变化,这也说明教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并未发生改变,即重视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只是在能力目标的要求程度上出现了差异。因而,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仍然需要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了解时代特征与教学的基本观点,保障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开放性,在体现学科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注重与学生成长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表现在知识型与实践性的统一与目标知识与能力提高的统一两个方面[3]。思政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伴随着教学的深化和推进,课程目标也将过渡到知识的实践应用层面,重点在于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3.1 质量体系与学习力的提升
学习力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项目,重点在于学生能力的一种判断。从学习力的概念来看,学习力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能力方面,还表现在情感意识、社会实践与知识素养等多个方面。思政教学的质量提升离不开课程实施与规划,也是当前学习力发展的基础性内容。另外,无论是文化、经济、哲学等,都需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发展,在明确的课程目标下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与时代内容进行应用创新。所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力,需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合理规划。例如从学习模式来看,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立足于合作研究,并通过意见交换形成学科品质,体现出学习力的能量价值,将其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基础,更好地组织课程安排。
3.2 教学模式的多领域结合
思政教学领域不可局限于单纯的政治学科教学模式,而是要学习如何与其他领域的教学模式展开结合,体现不同学科间的特殊元素特征。例如思政教学与心理学的配合可以起到良好的互助作用。由于思想是主体对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性反应,包括人们的认识活动与认识过程。思想问题的发展也会推进心理问题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知识来强化思政教学的效果,体现出学科融合的特征。思政学科不仅仅是理论性学科,教师应该尝试将课堂教给学生,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主体转换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与合理分配,发挥思政教学本身的价值,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3.3 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
教学反思是教学环节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能够对现阶段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了解教学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思政教学也应该在这一要求下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从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入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构建,尤其是部分知识的启发和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方面进行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必要时可以引入相关的时事热点与典型案例中进行组织教学,在研究思考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明确未来课程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4]。
3.4 教学评价的落实
思政教学从初期的课程方案设计到最终的课程实践,都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判断,教学评价的系统化设计也是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缺的内容。我们从评价体系的要求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实施方案,然后是实施过程,最终是实施结果。实施方案是教学系统的基础,也是保障教学实践效果的基础性内容。一般情况下,在教学内容的制定阶段就需要明确学科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教育性。而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则应立足于学生角度,有计划性地开展知识教育;在实施结果环节则是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评价。整个教学评价系统通过不同子系统间的相互配合,不断指导着思政教学的合理展开。教师在未来的质量保障体系中也应该明确学生的思想意识特征、知识掌握情况、价值观、情感态度等,重视系统中的细节,整体化提升教学质量[5]。
综上所述,思政教学评价工作不仅是对教学工作的合理分析,同时也是对社会成员思政素质的一种调整过程。现阶段社会模式的变化速度快,各种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基于这一社会背景的教学评价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其内部的结构要素应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学科的功能定位与基本要求。
4 结语
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未来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设计体系之下共同打造内部知识点逻辑模式,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需要意识到,现阶段的教学安排工作还需要更加完善的组织计划作为支持,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行内容革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完善教育理论在学科教学间的实际应用,突破现有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