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介路径下的四川民族民间舞蹈传播解析
2019-12-26张伟
张伟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播媒介也不断地介入到经济和文化的多个领域中,成为新型的传播方式。这种多媒介传播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用互动传播的方式进行广泛的传播。四川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利用新型传播方式和途径进行有效的传播,不仅可以传播四川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保护和传承四川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1 视觉媒介下的四川民族民间舞蹈传播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交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信息符号互动。传统的视觉媒介传播是利用印刷品、电影和电视等手段来进行传播的媒介方式,属于媒体传播的范畴,在多个领域已经被广泛运用。将四川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用视觉媒介方式传播,就是将舞蹈的表演形态用图片、视频的方式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可以通过视觉媒体的传播找到传承和传播的途径。四川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娱性舞蹈之外,还包括宗教舞蹈、礼仪仪式舞蹈等,这些舞蹈在各个民族生活中用于不同的场合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藏族的“锅庄”是藏族人民日常婚丧嫁娶生活中时常表演的自娱性舞蹈;羌族的“巴绒”就是一种仪式形态的舞蹈,在一年一度隆重的羌族“瓦尔俄足”节庆的时候进行表演;彝族的民间歌舞“朵洛菏”是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必不可少的歌舞表演形式; 傈僳族每年一度盛大“阔时节”时,傈僳族男女老少要从新年初一到初七持续跳民间“嘎且且撒勒舞”,这寓意着一种和谐而圆满。民族民间舞在民间历来都是用原始“口传身授”的方式加以传播,并得以流传下来,是各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地传统风俗仪式逐年减省化;年轻人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现代化的变化,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开始没有人关注,珍贵的民族特色文化被视为落伍,不具备现代化的吸引力。利用电视视觉媒体的传播功能,发挥音频和视频的符号功能,可以使人们对四川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共鸣,将舞蹈的原始生态形象保存下来,从而获得一种新的传承方式。通过电视视觉媒介传播功能,可以记录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各种动作、形态、整个表演的过程、采用的音乐伴奏、使用的道具等,还能完整地展现和还原表演的场景等。使得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艺术元素都能够得以保留下来。因为这些民族舞动中蕴含大量民族的民风、民俗、仪式、礼节、歌舞等众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另外,这些民族民间舞蹈中还有大量的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们的生存空间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在大众传播时代,小众化的舞蹈艺术利用现代化传播渠道以及电视技术手段进行再创造,使原本远离观众的高雅艺术走向观众,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播形式,扩大了舞蹈传播范围,让观众通过电视荧屏欣赏到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语言美、 形象美、意境美,提高了大众的舞蹈艺术欣赏水平。”[1]2000年央视第一届CCTV 电视舞蹈大赛成功地举办,让中国的老百姓通过电视荧屏了解到舞蹈艺术的作品、基本功、技术技巧、舞蹈综合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启了中国舞蹈全民化的先河,让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尤其当年最受电视观众关注的现代舞与当代舞的区别,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热议。从2013年以来,央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国内多家电视台开始引进国外真人秀模式的综艺节目《舞出人生》 《舞林争霸》《奇舞飞扬》《中国好舞蹈》 等多档节目不断涌现荧屏。尽管这些综艺类真人秀节目都存在着移花接木的抄袭外来娱乐形式的嫌疑,但是通过电视这种视觉媒介的播出,还是受到了全国电视观众和舞蹈爱好者的好评,这对于舞蹈艺术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网络媒介下的四川民族民间舞蹈传播
基于网络媒体构建的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就是国家数字文化网络将各种文化信息收集起来,构建民族民间艺术传播网络平台,实现多角度信息传播,不仅传播的规模大,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在网络平台上点击四川省文化工程,就可以找到大量的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这些舞蹈基本上已经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诸如摩梭甲搓、 羌族萨朗、藏族嘉绒锅庄等都可以查找得到。“这些舞蹈已经呈濒危状态,需要启动保护计划,有学者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进行比较,指出非遗的学术、学科价值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一种文化形态,汇聚很多学科的学术价值或科学价值;其二是一种文化形式,会涉及若干种或十余种学科,其学科价值要比物质遗产多。”[2]采用多媒介传播的方式将舞蹈传播给受众,可以对这些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观众通过网络媒介观看这些舞蹈的视频,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对舞蹈特征产生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提高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识辨力。有了印象后就会上网进一步查找与该舞蹈相关的详细资料,从而会深入地去了解到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所生存的状态,生存所在地的民风民俗,文化等信息,从而借助网络媒介建立大量的关联传播。因此,应用网络媒介的传播,不仅可以让受众对四川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全新的网络媒介传播体验,还可以让更多热爱舞蹈的人,通过网络媒介产生学习这些传统舞蹈的兴趣,从而对这些民族民间舞蹈起到传承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微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逐渐普及,各种公众号纷繁而至,可以说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各类信息的推文。由于网络媒体对各类信息具有自由传播、 及时传播的特点,因此信息交流具有互动性、全方位覆盖性、多样性等。现在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的推广与宣传,但凡年节或者地方举办的各类特色活动时,都会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然而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在这些大型表演活动中扮演了良好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张特色文化明信片。
例如: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的草龙舞极富特色,在沐川县特色旅游建设中,邀请四川省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赵青作为导演,为沐川打造了一台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在剧中草龙舞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每每看到草龙舞表演时都会起身欢呼,被草龙舞表演深深感染,纷纷拍照、录像并将大量的视频资料上传于网络媒介上,成为宣传沐川县旅游的特色性代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年一度隆重的彝族年,第一天主要以仪式活动称为“库施”;第二天主要是娱乐活动为主的玩年,被称为“多博”。彝族年村村寨寨唱歌跳舞,挨家挨户送上祝福,仪式感非常浓厚。在彝族活动中有一项活动就是火把的传送,寓意着用火把驱赶走一年的坏运气或病魔。这种参与性高的活动,引起外地游客极大的兴趣,因此每年的火把节总是人山人海;马尔康原生态嘉绒锅庄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圈舞文化的活化石”,还与西藏的踢踏、甘孜州巴塘弦子并列成为藏区三大舞种,马尔康每年都会举行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吸引上万名游客参与其中。这些活动通过网络媒介的广泛传播,让身在都市的现代人足不出户也能感受不同民族地区的传统舞蹈文化。
以上活动通过各类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在网络传播中不仅是文字传播,还包括声音传播、图像传播、视频传播等等,将各种信息都集成,不仅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而且还可以为受众打开新的舞蹈欣赏空间。信息呈现给受众之后,其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决定于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度[3]。因此,新媒体传播为四川民族民间舞蹈传播搭建了全校的传播新平台。
3 商业包装媒介下的四川民族民间舞蹈传播
包装属于商业广告艺术,是用包装的方式发挥广告的作用,也是树立商品品牌形象的一种途径。对民俗文化进行包装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四川民族民间舞蹈是在民族社会历史中形成了发展的。这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舞蹈,不仅具有民族审美,而且充满了民族精神。对四川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包装,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特别是在现代的城市化发展中,民族精神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对四川的舞蹈文化进行包装,时期符合时代的环境,能够在现代的环境下传承下去。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包装可以从场地开始,从民族表演规律出发对舞蹈艺术进行包装,将民族民间舞蹈辉煌的一面呈现出来。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尤其是藏羌彝文化丰富。例如大型原生态歌舞《藏迷》是著名川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与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共同打造的。该剧实则是一部商业包装较好的作品。2007年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首演结束后,在全国30 多个城市进行巡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还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十大旅游文化品牌节目”的称号。该剧最后落脚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九寨沟”,成为一张宣传九寨沟和藏族文化闪亮的明信片。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聚居地造成了严重损坏,尤其使羌文化丰富的资源遭遇了重创,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灾后重建工作进行顺利。高楼大厦的建设重建了羌族人民生活的家园,却重新构建不了羌族人民心灵的精神家园,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灾后重建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求保护、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融合羌民族悠长、神秘、浓重的文化元素,体现其原生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同时展现羌族人民面对困难时的豪情壮志和感恩的情怀——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借势而生。”[4]整部歌舞剧全面地展示了羌族人民精神风貌,该剧在创作中保留了高度的原生态,摒弃了传统民族歌舞剧“程式化”的模式。独特羌族民族特色及群众演员的阵容,使整台歌舞剧节目还原了羌族这一古老文化的本来面目,同时又再现了羌族历史的古老足迹,歌舞剧中包括了4 项国家级、3 项省级非物质遗产艺术项目,还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等,由100 多位羌族普通老百姓参加演出。在成都和北京进行了对外公演后,该剧由政府资助逐渐变为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该剧现今仍就在茂县古羌城剧院驻场演出,时至今日已经演出几百场次,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游客来到这里,不仅感受古羌城的风貌,还能欣赏当地的独具特色的羌民族的舞蹈。将羌族舞蹈用这种形式包装,可以起到促进旅游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对这种舞蹈文化表示认同。采用这种包装的形式,透过将舞台艺术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以视觉冲击力,民族的审美元素被提炼出来,使得舞蹈极具民族表现力。
将少数民族地区各地的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由此产生了民俗旅游观光项目。各地可以合理地梳理出一些民俗活动,使其成为“旅游表演”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得到极大的参与感和满足感,也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识,从而也对当地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作用。因此,各地可以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表演上进行一些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以此来满足旅游者寻求新差异的心理,达到了既开发了旅游资源,又对本地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再采用商业包装的方法,利用多媒介传播方式的优势来开发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元素,为众多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保护提供途径,使得舞蹈艺术形式得以较好地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地撞击与融合下,四川民族民间舞蹈正面临着传承和传播的困境,四川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何走得更远成为需要深入思考和重视的课题。四川民族民间舞蹈在多媒介传播的语境下,尝试运用多媒介传播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播,不仅可以推动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更能促进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