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
2019-12-26王义川
王义川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互联网+” 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传播载体,“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和思想传播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该主体互动模式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教育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沟通原则体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思想传播迅速高效,和谐的交流形式为高校德育教育营造了健康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
1 “互联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
“互联网+”是引领社会发展变革的全新理念,推动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秩序和产业业态的逐步形成[1]。“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2]。将“互联网+”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融合,提高教育主体互动的频率,进一步提升线上教育资源的共享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自主性、人文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时代特征:“互联网+” 作为一个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传输信息量大,信息资源种类多样,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互联网+”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高校德育育人的目标;互联网可以使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快捷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地运用网络信息功能搜集信息资源,查阅学习资料,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产生的影响
将“互联网+”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对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协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始终将教育主体互动放在重要位置,密切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协调、合作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将主体互动模式全面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和管理理念,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协调师生之间的内外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德育工作的职责,实现德育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育路径,丰富“互联网+”运用的形式,充分发挥主体互动模式的作用,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建设,指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主要特点
3.1 互动主体呈现民主平等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呈现出地位平等、 权利自主、形式自由的特点,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思政平台全面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准确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自由地发表观点,自主的选择学习素材,更好地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
3.2 交流方式呈现双向互动的特点
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宽认知的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宽阔的、数字化的网络空间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政治教育的进步。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是平等、双向互动的,使该主体互动模式能够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
3.3 传播形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高校可以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动画、 视频等形式呈现于课堂,不断丰富教育的素材,改进教学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充分利用微博、QQ 群、高校论坛、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文化传播媒介,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先进的文化、优秀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路径
4.1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搭建“互联网+”人文关怀的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秉承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积极搭建“互联网+”人文关怀的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彰显出个性化、人文性和实效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传播和迅速发展,互联网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频率,民主化、 动态化和时代化的网络环境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和信息覆盖面,重新界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精神实质; 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人文关怀平台,树立人文价值观念,与受教育进行平等互动,促进主体互动人性化、生活化的实现[3],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性、人文性和知识性,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德育育人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4.2 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主体间性的原则,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育主体间性的有效构成。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挥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联系和交流,增强师生双方的互动。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利用微课、多媒体等形式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打造网络化课程教学,建构打造网络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高校要科学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信息功能,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学的渠道,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开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高校德育育人的功能。
4.3 创新主体互动形式,促进科学性和时代性协同发展
主体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源泉。高校要坚持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积极创新主体互动的形式,全面推动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紧紧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科学设置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加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强化网络媒体的文化素养,提高主体互动模式的科学性、时代性。高校要切实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原则,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难点,加强教育载体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的载体作用,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优化教学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创新主体互动形式,实现主体互动形式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协同发展,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切实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
4.4 立足现实生活世界,实现互联网虚拟和现实的互补
高校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立足社会实际,联系现实生活,不断加强互联网的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广和应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运用学校网站、微博、微信、QQ 群、高校论坛等多样化的新传播媒介将先进的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工作,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学的路径,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在保证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报告会、纪念建国70 周年书画展、志愿者服务进基层活动、奉献爱心活动等,贴近新时代、贴近生活,切实加强两个课堂建设,实现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协同发展,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大学生的品行,规范大学生的举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切实立足现实生活世界,坚持主体间性原则,不断创新主体互动形式,积极搭建“互联网+”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新模式,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强化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互联网虚拟和现实的互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时代性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