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陈列展览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途径探析
——以广东省坑尾村为例
2019-12-26徐义伟
徐义伟
(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广东肇庆 526020)
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广东省肇庆市坑尾村举办展览的成功实践,我们认为利用陈列展览对乡村优秀历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1 梳理文化资源优势
广东省肇庆市坑尾村,位于肇庆高要区白土镇,常住人口600 余人,田园风光优美,古韵遗风别致。坑尾北宋时期既已开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村中的祠堂、古宅、巷道等古建筑,都保存得十分完好,是一处有着典型岭南建筑风格的古村落。
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当地村民,并参考《高要县志》《黎氏族谱》等典籍,对坑尾村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并归纳出家风家训文化、名人文化、节庆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坑尾村特色文化,现分述如下:
1.1 家风家训文化
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是坑尾村的一大亮点。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族人,自北宋开村以来,坑尾村人承载着优秀传统,定家规,立民约,诗礼传家,以文振声,人才辈出。根据《高要县志》不完全统计,自元朝开始,从坑尾村走出去或有渊源关系的名人名家共有33 位之多。曾出现过“父子八贡”的科举盛世,培育出“西江首富”这样的商界巨子,著名的国画大师黎雄才也是从该村走出。
1.2 名人文化
坑尾村是岭南画派著名代表人物黎雄才的故里,岭南画派国画大师黎雄才的祖屋隐藏在坑尾村古建筑群里。
黎雄才,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 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2001年7月获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第一届“金彩奖”,是国画界获得这一奖项第一人。他平易近人,还经常接济贫苦乡里。
1.3 节庆民俗文化
村民秉承“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几百年来文脉不衰、名人辈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凡成就,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今天,这里依然保存着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礼仪、民俗、民间工艺等岭南文化遗产体系,较为突出的是祖屋与门楼文化、酒堂文化、舞狮文化、婚丧民俗文化、宗祠及宗族文化、高庙及社神(奉香节)文化等。其中奉香节发源于坑尾村,是坑尾村最具特色的一个节庆活动,在高要区也有广泛的影响。
奉香节是供奉香神的意思,关于奉香节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几百年前,包括坑尾村在内的附近几个村落发生了一次大瘟疫,死了很多人。村子里的一位无名高人懂得医学知识,将香树枝采摘下来焚烧,树枝烧起来的烟雾很快驱除了瘟疫,挽救了村民的生命。几个村子的村民为了感谢这位无名高人,每年相约在“救命香树”旁祭拜。后来坑尾村一个名叫黎秋全的人发动附近的村民在香树旁边建一座高庙来供奉无名高人,得到了村民的支持,白土高庙就这样被建立起来。
1.4 古建筑文化
坑尾村有保留十分完好的明、 清建筑,30 余栋中国传统递进式的大屋横直有序地顺坑而建,形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群,极具文化韵味。明末至清代中期,是坑尾村最鼎盛的时代。当时有些人取得功名,成为达官显贵,告老隐退回归坑尾村; 有些人取仕不成,外出经商,成为巨贾,衣锦还乡。使得大量的官邸、商宅、民居、祠堂、石桥、文化建筑开始兴建。这些建筑,有一部分如今还在发挥着它们的使用功能,如有些房子还有人居住,较好地承载了岭南建筑文化。
坑尾村的屋子,多用红砂岩做地基,墙壁称为金镶玉(外层是青砖,两层青砖中间夹着泥砖),房屋冬暖夏凉,屋内干爽,不易潮湿。民宅都设有天井,采用的是岭南建筑特色——四水归一式的处理方法,四面屋顶坡度向内部倾斜,雨水归于建筑内部的天井收集,意为聚气敛财。这样的设计既牢固又防潮,直至现在这些排水系统仍在使用。
2 展览展馆
根据坑尾村的文化资源特色,我们共设有5 个展馆:分别是高要家训馆、坑尾村家训馆、怡和堂书院展馆、黎雄才故居展馆、生产队队部展馆。
第一展馆为高要家训馆,依托郎官第和附近一所清代民居建成两个展厅,以坑尾黎氏家训家风为点引出整个高要区的家风家训文化。主要展示高要自古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及人们注重传承家庭美德,形成良好的家训家风,培育出以陈希迁、吴大遒、苏廷魁、邓兆祥、余汉谋、梁寒操、黎雄才等为代表的一批批杰出人士。
选择郎官第作为家风家训馆,是因为这间大宅曾经出现过“父子八贡”的科举辉煌。八人一同授封为“贡生”,“一父七子八贡生”传为朝野佳话,成为名门望族。现在其祖堂“郎官第”内还有当时朝廷御赐的“父子明经”“父子八贡”的牌匾,文风鼎盛,书香飘逸,与耕读传家风的展览内容非常契合。郎官第作为第一展厅,主要展示高要区人口较多的21 姓氏家训、高要民风民俗风情和奇特的古村落建筑文化。以坑尾村黎氏家训为点引出高要区21 个姓氏的家训,展示家风家训影响下的民风民情,使展览内容更为丰富,也增强了展览的效果。
清代民居为第二展厅,主要展示高要耕读传家的民俗风情。利用清代民宅建筑布局,分别设置了厅堂场景、婚房场景、弥月房场景、私塾场景、厨房场景等,形象展示清代岭南新婚风俗、 弥月风俗等特色风俗和饮食、教育等情况。
第二展馆为坑尾村家训馆,以坑尾村黎氏家训为中心,以坑尾村历史变迁为线索,利用文献、历史照片、名人故事和民俗风情等材料,展示该村在家训的熏陶下,重教勤耕,诚信尚礼,和谐相处的良好村风。
第三展馆为怡和堂书院展馆。清乾隆年间,黎若鹏回高要做知县时,鼓励坑尾村集资办学,告诫村民要秉承勤学苦读之风,诗书传家。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第一所私塾学校,虽然经过风雨洗涤,但仍保存完好。
展览依托坑尾村清代私塾,在尽量保留原貌的情况下,复原清代私塾场景,使它成为村民学习、创作的场所。既学习传统儒家经典学说,也学习当代管理、技术等学问。做人仁义礼智信,修身温良恭俭让,学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也为参观者如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教育的空间。
第四展馆为雄才故居展馆。展示黎雄才的童年、青年、艺术成长、艺术成就和为人处世哲学的全过程,让人们了解黎氏后人在家训教育下,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勇攀新高的精神风貌。
第五展馆为生产队队部展馆。生产队部是特定年代的记忆,改革开放后很多地方已不存在,但坑尾村仍保留着一间完整的生产队部。展览恢复了70年代的布局摆设,展示20世纪50 至70年代的生产生活用品,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
3 启发
坑尾村的保护实践,我们也得到一些启发,利用陈展保护乡村历史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实施时如果考虑以下方式,会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
(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办展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办展的前提必须是保护。坑尾自北宋开村,至今已近千年的历史,民俗文化丰富而有特色,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得以保护和发扬,是我们办展始终坚持的前提。
(2)原生态陈展,保护原真性。展览由始至终坚守了原真性原则,对古村落采取最少干预,保持古村落原始风貌,村民生活不受展览影响,而是成了展览的一部分;以村落传统建筑作为展馆,是保护传统建筑的有效方式。
(3)抓住村落的核心文化进行展示,突出特色。提取出当地文化的最核心的要素,进行展示,才能办出特色,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坑尾村诸多文化资源中,我们把家风家训作为最核心的内容,各个展馆的布置都是围绕家风家训展开,收到了良好效果。
(4)以小见大。展览规模不盲目求大,小中见大,接地气,风格雅俗共赏,平凡中见真谛,给人亲切之感,易于接受。
(5)与乡村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取家训家风价值及影响,融于古村落景象之中,让游客在旅游休闲时自得一份沉甸甸的心得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