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文化助力旅游业发展
——以扬州市为例
2019-12-26张辉
张 辉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的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扬州城,如何借助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是历史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一个新课题,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扬州市为例,就如何发掘扬州城的历史文化、依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助力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扬州经济的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扬州印象与城市文化定位
烟花三月下扬州、瘦西湖是大众所熟知的扬州市。扬州作为一座文化古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扬州印象”在历史文化实景和品牌推广的助力下可以得到很大的丰富。扬州有着地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群的地理区位,在交通越来越便捷、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推崇“快节奏与慢生活”的背景下,旅游市场增长迅速,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扬州发展旅游业有很大潜力。
历史文化实景与古今美食文化相结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方,以扬州著名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与园林美学典范的个园景点为例,个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清朝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出资建成的私家园林。个园中有六十多种类的竹子,错落有致、布局幽静,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萝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匌。游人欣赏处处是景的园林,品精雕细琢、意境丰富的传统园林文化。在个园中有“船巷”,很多人到此处以求升官发财的愿望。唐代诗人杜牧曾为之作诗曰:“竹西佳处。”杜牧在扬州任职长达十年时间,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描绘了秋后江南未显秋色的景象。
旅游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消费,观景不仅是视觉上感官层面的过程,深一层次也是对文化的认同和追溯。再如饮食文化方面,扬州以狮子头和扬州炒饭最为人所知,江苏知名菜品中扬州煮干丝是一例,烹饪过程中需要绍兴老酒作以辅料。清朝惺庵居士在《望江南》一词中介绍了扬州煮干丝的原材料和做法。历史文化实景与古今美食文化相结合,是古今传承、经世致用的典型例证。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历史记载保存全面,所以要追本溯源全面的了解这座城市,发掘其历史文化以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和认知定位,打造园林扬州、运河扬州、美食扬州等城市名片。
二、历史上的扬州
史料中对扬州最早的记载出自《尚书》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春秋《左传》中记载了吴王夫差始建扬州城的历史,扬州在两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被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是隋朝之后,开皇九年(589年),扬州一名正式确立下来沿用至今。《资治通鉴》第229卷《唐纪》中记载了唐代扬州的城市布局是南北长而东西狭,在之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城市走向沿江向周围不断延伸扩展。
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在历史上是一个以盐和京杭大运河闻名于世的城市,京杭大运河是和古长城一样有着卓越成就的历史文化遗存。它的开凿沟通了海、黄、淮、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了南北沿岸,是古今历史上沿用至今的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运河。明清时期,扬州拥有当时最大的盐场——两淮盐场,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的扬州占据了最有利的交通运输优势。水运成本低且速度快,扬州的经济因盐而得到迅速的发展,盐商富甲一方,成为了国家盐业中枢的重地。
扬州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以及资源优势,不断繁荣昌盛,出现三次鼎盛景象,成为资本高度集中的金融中心,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寻找旅游发展的突破口显得较为容易,通过城市文化定位,从主题上挖掘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构成“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扬州传统文化助力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以园林文化为标签开拓旅游市场
江南园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市场较为广阔,依托扬州丰富的园林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很具竞争力的景点。个园在前文中已有叙述,被称为晚清第一园的是同样位于扬州的何园,1862年寄啸山庄(何园旧称)开始修建,关于何园的名称由来学术界认为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词·并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本篇古文为中学必背篇目,所以大众对其耳熟能详,在宣传何园时加以该词,使其成为何园的印象之一或者是何园的一张名片,易使人有内心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有关瘦西湖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出自清朝初期《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作者是清代词人吴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垂杨不断接残芜,也是销金一锅子”。“瘦湖心仪久,有幸赴扬州。神恋莲桥秀,魂迷画舫幽。心舒飘柳细,步慢暖风柔。人在花丛里,静听莺啭喉”。描写瘦西湖的诗词流传至今的有近百首,在对瘦西湖的宣传中可以精选几句作为扬州瘦西湖的宣传语。瘦西湖的美景,瘦西湖的美食,瘦西湖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大众流连忘返的景区之一。园林风景制作的书签、大理石摆画等旅游纪念品也可以促进游客的景区消费和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以文化为中心,整合众多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以园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市场,是传统文化助力旅游发展的路径之一。
(二)以和亲文化为主题创新旅游产品
刘细君,史称乌孙公主,于元封六年(元封是汉武帝时期的第六个年号,元封六年为公元前105年)以罪臣之后,奉武帝之命前往乌孙和亲。刘细君是真正的刘氏皇族血统,乌孙公主和亲要比昭君王嫱出塞早七十二年,建设乌孙公主和亲主题的纪念馆、公园也是打造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和亲始于汉朝,直至古代最后的王朝清,都有和亲的史实记载。《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了“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和亲以当今费孝通学者的史观来看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体现,和亲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中原汉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交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
扬州在汉朝称为江都,刘细君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其父刘建被封为江都王,所以她也被称为江都公主。《汉书》中对刘建的记载是荒淫无道,元狩二年意图谋反,失败后自杀,刘细君作为罪臣之女理当一并处置,但念其年幼所以得以宽恕。刘细君一弱女子前往乌孙和亲,使得汉朝边疆地区几十年的和平稳定,她的到来和历代和亲公主一样为当地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汉朝的技术,对促进民族间交融做出了贡献。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以及昭君出塞被大家所熟知,而乌孙公主刘细君则由于各种原因大众的熟知度并不高。城市需要名片,而最好的名片就是追根溯源,探寻当地文化的渊源。以刘细君和亲文化为依托,建设乌孙公主和亲主题的纪念馆、公园,创新开发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资源,进而促进旅游消费,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以运河沿岸文化为基础构建旅游景观
寻运河踪迹,品运河文化。总长度1794千米的运河作为世界上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千百年来发挥着它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作用和价值。运河沿线风景自北向南,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风貌和乡土人情。大运河在扬州段和长江交汇,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段的运河水质较好,扬州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与中国古运河同龄的运河——邗沟。北宋文学家秦观出生于扬州高邮,号邗沟居士,是苏轼的四学士之一。邗沟是长江、淮河、济水的重要水利枢纽。北宋诗人秦少游写《邗沟》一诗:“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依托历史文化,发展扬州的旅游业,扬州段大运河的优势自然不言而喻。
如今的大运河,可以在沿岸修建复古式旅游文化景区,《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强调要保护利用历史与人文资源,把扬州建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名城。把扬州打造成水绿交融的宜居城市,构建滨水空间和绿地系统,建设环境优良、安居乐业的宜居城市。对大运河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投入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修缮维护即是文物保护的需要也可发展经济,对了解古代重大水利工程的兴修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学习价值,航运功能和旅游功能共同发挥,是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中的一举多得的良方。
今天夜游运河成为到扬州旅游的首选,河面宽阔,两岸景色截然不同,一面是古风古韵的古城风貌,一面是扬州新区的现代城市景观,游客感受到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明月悬空,清风徐徐的扬州城。充分发掘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史料,使景观与历史情怀相结合,不断扩大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使大众对扬州和大运河有更深入、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四)以佛教文化为依托打造旅游品牌
唐代著名僧人鉴真出生于扬州,后在扬州大仪乡观音山的大云寺出家为僧,后来到日本传教也是从扬州出发,东渡日本,传经送道。《高僧传》一书中记载:“释鉴真,广陵江阳县人也。见佛像感动夙心。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真许往,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鉴真六次东渡传教将中原地区的佛的绣像、佛经、佛具等有关佛教文化的物品带到日本,对日本的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扬州通过对其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发展,打造自身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再发展和再繁荣。
印度的佛教文化十分典型,该地的佛教旅游圣地主要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道、初转正法和涅槃的四个圣地。扬州依托历史文化打造旅游城市,同时也借助于信仰和意识形态文化。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以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依托本土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当前以致今后的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五)以文学作品助力旅游品牌打造
关于描写亮丽扬州的文学作品较为丰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必背篇目,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作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描绘了壮阔而又静谧、一轮孤月悬于空中又倒映在水天一色的江面的壮丽景象。在城市旅游文化景区建设中,可以在扬州城内选景建设这一景色,并以此诗作为宣传文案,吸引游客到此参观。目前学术界关于该诗所写的地方有三种观点,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的研究认为该诗写的是扬州城南的曲江,顾任认为描写的是扬子江的景象,高惠年认为所写的地点是瓜州,作者更偏向于认同是曲江的观点。关于描写扬州的现代文学作品也很丰富,扬州民歌《茉莉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展示,传唱于世界,为更多人所熟知,提升了扬州的知名度。古今丰富的扬州文学作品对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扬州城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名城的魅力。以诗词文化为支柱,从文学作品中激发扬州的旅游效应,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促进旅游文化消费,进而发展旅游经济,也是通过传统文化助力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结语
城填化快速发展和形态相近的现代城镇建设快速推动的背景下,对本土传统历史文化溯源与保留、传承尤为重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城镇,对保留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江苏中部“中国运河第一城”的扬州和位于内蒙古中部“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的乌兰察布为例,两地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江南园林与草原农牧文化的旅游业。在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重大战略问题。依托当地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来助力当地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既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追溯与传承,也是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同质化这一重大问题。传承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旅游业,避免城镇建设的千篇一律,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