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研究

2019-12-26杜翠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学生

杜翠叶

(上海开放大学,上海 200433)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学生思想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特殊组成部分,成人高校学生群体均为成人、在职、业余,在学生学业教育、思想发展、生涯发展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和挑战。为此,立足成人高校的特殊属性,深入探究成人高校学生社团功能,对于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成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成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1 成人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和特点

学生社团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据2015年的社团统计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学生社团总数达2万多个,几乎囊括了普通高校学生兴趣爱好、专业学习、服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普通高校都注意将抓好社团管理作为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学生骨干培养、组织社团展示等方式,挖掘社团教育功能,规范社团管理、指导社团发展。

在成人高校,由于学生“社会当班人”而非“社会接班人”,成人学生在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中往往摆在首位的是职业属性,加之成人高校“大管理”现象导致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因此成人高校的学生工作内容更多局限在学生学籍管理、招生服务等“必须的”硬性管理上,而软性的、非可以客观标准化衡量的学生德育、学生思政等工作重视不够,学生社团建设尤显薄弱。以即便是作为专业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上海开放大学,到2013年6月,总校及系统41家分校社团仅有88个,到2016年底这一数据仅为54个,按照近十万在籍生的比例,比例十分低,类型也是比较单一,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文体活动社团,如篮球社、羽毛球社、舞蹈社等;二是公益服务类,如环保社、助残社团、志愿服务社等;三是兴趣素雅类,如文学、摄影、烘焙、茶道;四是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实践类,如主持、法律研习等。活动方式除普通高校社团常见的沙龙、户外拓展、讨论、采风等方式,还有不少远程教育成人高校特点的交互方式,如课堂BBS讨论、QQ组、微课堂等方式。结合社团所在高校情况分析可知,社团的发展情况同学校学生工作的推进程度、专职学生思政工作者配备情况呈正相关。

2 成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

共青团中央对社团功能的要求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这些功能对于成人高校来说,则要加以修正,体现再社会化、再引导、再适应的过程,即“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再调试”,“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则应为“再择业和再发展”,同时基于成人学生是业余学习,因此,“丰富生活”功能有所弱化,“增进了解”“凝聚认同”有所增强。具体解析功能如下:

一是实现德育功能。德育工作,是一切学生工作中都居于核心和灵魂的位置。要确保成人高校学生的德育功能有效发挥,需要细析成人学生德育的独特价值和内涵。普通高校德育,凸显的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只能是在前两者训练基础上由个人日后实践习得;而对成人学生而言,职业道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紧迫性,前两者的教育应该是统一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社团只有从这点入手,才能实现个人、学校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二是增强职业能力。对于普通高校来说,社团是大学生基本规范社会化的有效补充,能起到“社会化前”“试水”的作用和功效,他们可以在社团中初步体会到管理、沟通、协作等社会运行规则,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而对于成人高校学生来说,这种功能则具有双重性:第一重是“再社会化”,即对已有职业训练和社会经验“再调适”;二是“补偿性社会化”,即对囿于能力、经验、机会等条件限制,在职场中担任管理机会不多,转而通过学校社团实践组织管理角色,可以弥补现实不足,提前进行演练,为岗位增值准备。

三是增进价值认同。普通高校学生身份单一,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无需过度强化。而成人学习者同时兼顾社会、家庭和学校三重属性,调研发现当三者角色冲突时,学校学生的属性往往放在末位。加之成人高校学生有接三分之二为城市外来务工者,缺乏地域归属感,岗位流动性也较大,故对于社会和校园身份认同感较低。社团这一基于自我意愿选择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打破班级“被动选择”的局限,学习者更愿意主动沟通与交流信息,以“同学+社团人”的身份而增进认同感,找到归属感,满足内心的“需要”与“被需要”,从而增进对校园文化和所处社会环境的认同。

四是履行社会责任。由于成人高校目前还是以提升一线劳动力能力为主要功能,有很多社团的成立是与关注教育公平的办学理念紧密相连的,如上海开放大学的助残社团、环保社团等不少社团与残疾人、老年学院、新农村建设等特色专业密不可分。以社团为依托,促进学生互助式成长,让成人学习者在“从业者”之余又多了一个“公益者”的身份,有利于升华社会理性,引导学生去修正行为、反哺社会。

3 成人高校学生社团功能发挥现状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成人高校学生工作有所重视,社团在学生德育、职业训练、价值认同、社会责任等作用也有所发挥。但离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一是数量与规模还有待提升。普通高校,“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社团成员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不等。”而在成人高等学校,社团的数量与规模差距很大,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即便学生社团建设比较好的,但十万学生也仅有2500人次参与到88个社团中,参与率为2.5%,且社团的规模不大。

二是管理规范性和制度化不够。从目前社团的情况来看,70%的学生社团都没有章程,没有社团运行的规则,组织形式较为松散,社团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都较为随意。在运行过程中,也可见社团是否正常运行,运行的好坏程度,往往与社团积极分子直接相关。往往出现某个积极分子离开后,社团就逐渐萎缩。

三是“三自”功能比较欠缺。社团的主要功能是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但成人学生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自身的岗位发展,对他们来说,学校的学习生活是业余的,学校的社团生活更是附属的,因此对于社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很多,很大一部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学校的推动下开展的,缺乏“自我”功能发挥。

四是缺乏指导和统一规划。学生社团要健康发展,需要统一规划。从成人高校学生社团客观情况来看,整体缺乏规划性,活动设计缺乏体系性,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够,无法从专业高度给学生指导。因此,某些专业社团活动的层次还比较低,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4 成人高校学生社团建构设想与思考

学生社团对于成人学生个人发展、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和社会在职劳动者能力提升意义深远。但成人高校对于社团的重视程度、对于社团功能定位的把握程度,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社团育人功能,需要提出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普通高校对于社团的管理主要从组织上寻求突破,往往通过挂靠团委,加强管理,延伸手臂,拓展空间,以党建带团建等方式。但成人高校学生的团组织关系、党组织关系皆在单位,难以通过组织来加强管理。党建引领,要有效整合成人高校基层党组织力量,凝聚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党支部力量,通过共建、结对等方式,将党建工作同指导社团工作相结合,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社团发展缺乏规划,不利于对参加者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主要志趣的培育和展现。成人高校应按照导向性、主体性、示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管理条例,通过注册制度、退出机制、活动规则等监督和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确保社团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

三是增强支持力度。社团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参与社团指导,倡导学校各部门支持社团发展,给予学生社团在时间上、空间上、经费上都有一定的保证,需要应加大学生骨干力量培训并发挥智力优势,组织熟悉成人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管理人员组成研究项目组,为成人高校学生社团发挥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四是引入评价机制。成人学生学习目的性强,而对于素质、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需要纳入评价机制,将社团内的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效折算成一定的学分比例,放入实践分中。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激励,并将激励评价同其他评优考核相结合起来。

由于成人学生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加上理论研究领域关注点不够,因此成人高校学生社团在实践推进中更具困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脚步日益加快,成人高校转型迫在眉睫,要切实承担起成人高校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创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需要成人高校积极借鉴普通高校已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结合自身特殊性,在实践中加以总结提升,最终建立起适应成人高等教育要求的素质教育工作模式,为全面推进成人素质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学生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养大成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成人不自在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