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管理者内涵民众

黄 莹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1 文化自信的基本特征概述

1.1 以民族文化为本质

文化自信建设事业中,民族文化为建设核心。文化的产生,需建立在民族发展的基础上。各民族发展、繁衍之时,将产生独特的民族价值观、生产生活习性、文化传统。文化积累至一定规模,可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每个国家所拥有的文化结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历史不断推进,每个国家都面临发展诉求。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将不断创新,保留一部分适应于现代生活的习惯,将一些已经落后的习惯革除。一段时间后,文化将不断沉淀,形成最适应当下发展状态的文化体系。人们出于对生活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不断创新文化体系,当人们认为创新属于必然举动,也十分重视将民族文化核心内涵,长期保留时,文化自信将完善成型。由此可知,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属于核心内涵,每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体系,都来源于民族文化。

1.2 具有清晰的导向性

文化与国民群众处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建立民族文化体系,而达到一定规模的文化体系,也可影响民众。自古以来,人们的行为包含善恶,恶行的产生契机,也包含主动和被动两类。恶行将对人类社会造成持续性不良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利用一定的规则,对恶行加以控制。初期阶段,人们通过识别恶行,设置对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措施不断增加、完善、积累,将形成内容全面、主题明确的价值观体系。文化体系具有监管作用,需要人们依照体系内的条文不断发展。因此,在建设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文化具有清晰的导向性。

1.3 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建立文化自信的宏观单位为国家,我们国家发展的属性为“充分认同、接受挑战”。一方面,我们国家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信任情绪,认可内部文化、赞扬我国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与其他国家产生文化交流。在两国文化对垒过程中,我国对外国文化的态度为,开放胸怀、迎接挑战。同时,我国文化希望能够与外国文化中相对正面的部分进行融合,形成全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因此,建立文化自信的举动,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1.4 具有明确的实践基础

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国民群众将理论落实到实际。文化需要不断检验、审视、更新,才能保证文化体系的内涵,既符合国家发展规律,也可惊艳世界。而当人们不断更新文化体系时,单一的文化理论,无法发挥切实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人们需要将文化理论融合到实际中,利用实际的社会发展流程,检验文化内涵的实践意义。当文化理论经过实践后,可被国民群众认同时,文化理论可融入整体体系内。当文化理论并未得到认同时,理论将面临改革或革除的命运。而宏观层面内的文化体系,仍然具有引导价值。

2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加入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1 可唤起社区群众文化传承责任感

社区是现代居住区内,负责维系邻里感情的重要组织。每个居住区内,都存在稳定运行的社区基站。社区的基本作用为,联系群众、宣传文化、开展活动、辅助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各个社区之间存在隐性的竞争关系,社区之间为做以区分,将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体系。从微观层面上看,社区建立文化体系,以区分作为主要目标。宏观角度内,社区设立特色文化,将影响社区内群众的思想。因此,各个社区在建立社区文化过程中,应融入文化自信相关理论。文化自信理论中,包含大量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当社区管理者将这些文化投入应用,可有效调动社区群众对历史文化的情感,继而激发民众的文化传承责任感、

2.2 可帮助社区内民众增进感情

当代社区内以楼房为主,人们无法在长期进行交流。因此,当代楼房区邻里之间的感情十分淡漠。社区内,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深厚的情感,将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因此,各个社区为增进邻里感情,将举办各类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取材于文化自信价值观,社区内民众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将产生转移。即当人们针对民族文化展开交流时,会产生“同根同源”的对谈情绪,继而与对话者建立深厚的文化感情。民族文化来源于交往,当人们通过活动不断交换思想内涵,交流传统文化传承观点时,人们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倾向,将朝着同一方向不断发展。当人们拥有同样的文化思想内涵时,社区文化将完善成型。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入文化自信内容,可帮助社区内民众增进感情。

2.3 可辅助社区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通常情况下,建立社区文化,将由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完成。社区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仅凭管理者个人的文化基础,很难创造出具有传承价值的社区文化。因此,部分社区管理者,顺应国家的宏观号召,将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目标。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将文化自信理论作为社区文化的参考核心,可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内涵。例如,在社区文化中增加“文化包容、对外开放”理念,可帮助社区更好的接纳外来群众,吸收外国文化中的新鲜血液。同时,国家建立文化自信的方向,已经经过历史和实践的双重认证,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建立社区文化,可将文化建设的错误率降至最低。

2.4 可帮助社区成立文化创造体系

文化自信概念中,强调认同内部文化。而中国历史悠远,具有丰富且多样的历史文化种类。各个社区采集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素材时,组合方式种类较多。当社区以创新为思路,建设社区文化时,社区管理者以及社区内群众,将不断活动脑内思路,不断创新和完善内部文化体系。创新过程中,人们的创造思路也会产生碰撞。当社区内形成良性的竞争局面后,管理者以及民众的思维活性将迅速增强,社区内也可成立特殊的文化创造体系,即充满活性,且竞争力极强的文化体系。

3 以文化自信为视角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路

3.1 重视建设文化自信,将目标落实到实际

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宏观文化自信建设需求。首先,社区管理者应学习、熟悉与文化自信相关的理论基础。而当地政府也应发挥自身带头作用,指派专门的理论讲解者,进入社区内部,为社区管理者以及民众,讲解与文化自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讲解者可融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务必令管理者可对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途径产生深刻印象。其次,地方政府可调整资金输出形式,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补助。在增加补助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使用以往的补助形式,直接输出资金,帮助社区建立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也可以使用变通思路,利用政策优惠等手段,呼吁地方企业帮助社区建立文化体系。最后,在目标落实过程中,政府可起到宏观引导作用,但不应过度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应交由社区管理者以及社区群众负责。该手段可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建立在民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3.2 渗入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文化内涵

建立社区文化过程中,管理者应深入社区内部,采集该社区范围内以往存在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具体的采集方式可分为两点,其一,可进入地方民俗馆内,与馆内相关管理者进行交流,记录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过程。再将记录内容沿时间线整理,形成相对完整的文化发展逻辑。其二,可采用征集策略,征集各个家庭内的家谱、家训、传统规矩等内容。这些内容来源于民间,已传承多年,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征集方式可使用征文形式,要求社区内民众,以家庭内保管的民俗文化为核心,撰写一定字数的作文。该活动可将各个家庭内所含的民俗文化加以活跃,令固态文化以动态形式呈现。当民众热情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时,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感情将不断增强,建立坚定的文化维护与传承责任感。这时,社区管理者可通过审阅活动,对社区民众进行教育,再度夯实民众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加强民众传承责任感。

3.3 扩大文化推广面积,保障群众参与效果

建立文化自信,需做到全民参与。针对此,社区管理者在开设文化建设活动时,应尽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务必令提升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具体的号召方式可分为两种途径,其一,社区志愿者应扩大宣传面积,加强宣传力度。除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外,当地大学生也可密切参与社区活动。其二,志愿者也应与外国留学、就业者联系,带动外国人进入社区活动内,感受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

4 结语

综上,文章以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研究核心,以文化自信作为指导方略,对具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望文中内容,可为文化自信建设相关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管理者内涵民众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窗口和镜子
内涵漫画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