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国标背景下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国标日语外语

刘 非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本文以新国标中首次出现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视角,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策略。旨在能够抓住新问题,设定新目标,整理出一套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可持续性发展。

1 新国标相关内容解读

新国标全称为《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标准是日语专业本科的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作为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国标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估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

培养目标: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日语专业人才。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教学要求:①循日语专业教学大纲;②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内容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③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④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从以上这些主要构成内容不难看出,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还是教学要求中的重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凸显了新国标中关于能力方面的培养导向。

2 思辨能力及其重要性

简单地说,思辨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思考辨析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思辨能力方面的欠缺将会直接影响其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的融合统一。外语学习需要反复的记忆、模仿、训练,从掌握知识点到自然运用是一个较长的周期。然而长期的机械式模仿,往往被动地接受要多于积极思考,长此以往,会导致对问题分析和判断能力的缺失。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就会陷入一种困境,即在表达思想时缺乏个人见解,人与亦云,在写作创作时内容过于单一,逻辑不清等情况。举一个简单事例,笔者曾在二年级日语精读课上做过这样的练习。提出问题:“昨日何をしましたか。”随机指定五名同学做出回答,其中有三名同学给出相同的答案,“昨日勉強しました。”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使用上来看,这一答案并没有不妥之处,在模仿老师所给出的例句进行练习这一点上来看,运用得非常熟练。但从这个千篇一律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仍然停留在低级的模仿阶段,并没有达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分析运用、自由表达这一更高层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其思辨能力欠缺,没有遇事主动思考的意识,还不具备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思辨能力欠缺的学生,即使通过多年的学习,掌握再多的词汇和语法,说出的日语也只能局限于最简单、最基础的短句,无生气,无辨识度,语言能力无法得到本质地提高。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辨能力便是语言学习上其他一切能力培养的根本。在新国标中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几个方面,可以说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思辨能力可以通过探讨跨文化交际问题得以提升,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通过提高思辨能力得到深化;思辨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反过来思辨能力也可以促进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无论是主动学习能力,还是实践能力,均与思辨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造就外语人才,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思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外语专业而言,本科教学的改革就是要实现外语技能课程与评判型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3 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批评不绝于耳。日语专业也存在这种思辨能力缺失的情况。以笔者任职的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活动为例,在精读课上做语言技能训练时,学生多数能够相对准确地完成替换练习,可当教师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场景会话练习时,却很难顺利进行。其中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语言技能的欠缺,而是在于没有话题可以展开,不知道该说什么,脑袋里没有内容,很显然这已经超出了语言使用能力的范围,是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思想上内容的匮乏,思辨能力的缺失,所带来的自然是外在语言表达的空洞,这就直接限制了学生语言发展,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外语人才的需求。

4 新国标背景下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8 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我国高等教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日语国标作为92大类之一的外语教学质量标准的子项目,也分别从培养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日语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以下将就其中的思辨能力培养提出几点个人思考。

4.1 制定全新培养目标

新国标中提出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日语专业人才。对培养规格中的能力要求做出了明确表述,即日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将能力培养作为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4.2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新国标中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现有高校日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通识类选修课这三类。这与新国标中所提出的课程体系(除去论文和实践环节)基本相同。那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可做哪些尝试?首先需要压缩语言技能课程课时,相应地增加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例如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时,开设中日语言文化比较、影视动漫日语等这样涉及范围广,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多思考的专业特色课程。并且在课堂教学环节上避免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后作业可以通过布置相关背景调查,书写研究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在实践和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4.3 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

学生思辨能力欠缺与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要克服教师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改进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同样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讲授方法,得到的效果往往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教授先后出现的初级语法「ようだ」和「ために」时,如果只是分别讲解,不做辨析的话,学生不会主动去质疑区别是什么,在使用时就会出现很多误用。或者课堂上老师做了辨析,学生只是单纯记录的话,印象也不会深刻。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课上提出问题并将其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通过引导,启发其完成查阅资料、归纳整理、课上发表等一系列任务,来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经过质疑、思考、辨别这一思维过程,不但锻炼了思辨能力,还能达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有效利用成绩评价方式

有效利用考试这种成绩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将思辨能力转移为考查重心这种方式,来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专业知识课程上,多采取基于阅读和调查的研究报告写作这种考查方式。也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积极采取小组讨论或个人发表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练习和测评形式。在考试中适当减少客观选择题比例,增加阅读题、简答题、辨析题等主观题比例,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推理能力。

4.5 提升教师思辨能力

只有教师是一个合格的思辨者,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思辨能力;什么能力构成思辨能力的核心;怎样在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等等很多相关内容。但目前实际是外语专业的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关专业知识欠缺的情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培训或研修等方式,才能尽快地摆脱困境。可以邀请跨专业相关专家开展系列讲座,普及相关基本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寻求教学资源,扩大学习范围,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能力。

通过对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主题之一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价方式上不断摸索、改进,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猜你喜欢

国标日语外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防火门在国标、英标检测中的差异分析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收视率新“国标”能否刹住行业乱象?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