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主要少数民族服饰及妆饰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传承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岭南服饰

伍 琳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世代居住着11个少数民族,即壮、瑶、苗、侗、仫佬、仡佬、毛南、回、京、水、彝。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他们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承载了他们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审美情趣。在全球化形势下,服饰日益趋同化,广西的少数民族多彩的服饰妆饰文化既面临着挑战,也充满无限机遇;少数民族的服饰饰妆元素为服饰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1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妆饰产生的历史源流

今天广西境内的壮、侗、仫佬、毛南、水等民族是从先秦时期生活在岭南一带的西瓯、骆越先民分化融合而来,瑶、苗、回、京、彝、仡佬等民族则是不同历史时期由岭外或西南迁入的民族。在各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同一个地区往往居住着几个不同的民族,既有纷争,也有共同生活开发,民族服饰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形成、成熟。

1.1 先秦时期的服饰

与世界历史上原始人类服饰产生的情况相类似,少数民族早期先民们服饰的产生虽然缺乏直接的实物证据,但从远古壁画中可见少数民族先民们的服饰形象。先民们还不会缝制衣服,服装材料以植物、兽皮等遮蔽身体;因地理环境较为湿热,服装款多以短衣短裙或短裤为主;头部发式有剪发、披发、编发、椎结等;因喜以羽毛装饰身体及头部,因此被学者称为“羽人服”。

1.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服饰

秦汉至隋唐时期,服饰文化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农业、手工业、缝纫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提高,为服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整体装束主要有:贯头式短衣配短裤或长裤、长裙,短衣长裤加罩短裙;佩带饰品以玉石器为主;冠帽以五色绒线纺织品装饰;发式多为椎髻结发,亦有披发;土著居民多不穿鞋。同时,苗瑶族先民衣裙注重色彩及装饰。

1)秦代,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开始了征服岭南的战争。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迁居岭南的中原民族和岭南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带来了中原的服饰样式和缝纫技术。

2)汉代在岭南设置郡县,汉代官员对其所管辖的瓯、骆人进行“冠履”等汉族服饰文化教育。同时,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壮、侗、毛南等族先民,为了便于生产生活,穿着一种短袖衣和无裆的短套裤,以及贯头衣。这种贯头衣的形制在瑶族服饰中仍有留存。

3)隋唐时期,骆越人服饰主要是贯头式——主要变化表现为服饰上性别的形成(男女服饰有所区别),常服与礼服有不同的制作要求。

1.3 宋、元、明、清时期各民族服饰

宋、元、明、清是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发展定型的重要时期。中原文化渗入岭南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各族服饰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美观,广西少数民族服饰逐渐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同时,种植业、纺织业、印染工艺的发展,为各民族服饰在面料、式样、色彩、装饰方面的丰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

1)壮族服饰

宋代,壮族装束特征是穿青花斑布衣, 部分人不再赤脚,开始穿“木屐” 。明代,喜用蜡染花斑布制衣。男人和妇女一样穿花衣短裙, 用染色绒线在衣领、袖子上绣花。当时流行一种绣花衫叫“黎桶”, 腰前后两幅,长不及膝,有贯头衣遗风。清代,服装款式变化较大——男装为对襟短衣为主。扎布腰带,包扎头巾。发型多是椎髻。女装为上穿右衽大襟或开胸对襟花边上衣,下穿宽裆宽腿筒长裤或百褶裙,外加围裙,包扎各式头巾,喜戴耳环、手镯。

2)瑶族服饰

自宋到清,瑶族大批移居岭南,岭南为丘陵地势,瑶族各支系间、与其他民族间少有交往,故其服饰很少受外界影响,其服饰的民族性、地域性表现得特别突出。不少支系的服饰成为识别身份的表征。如灌阳一支平地瑶男装领口内扎一白色领带, 女装领口镶白布边, 称白领瑶;金秀一支瑶族男女装皆绣艳丽图案,满身斑斓,称花蓝瑶,花蓝瑶的“花蓝”即花花绿绿之意;百色一支瑶族盘头后在前额处饰一块红布,称红头瑶;河池、南丹等地瑶族因男子穿齐膝白裤, 被称为白裤瑶。

3)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地域差异性也很大,很有地方特色。如融水苗,用青布缠头,衣、裤都是青色;怀远苗,绣花极工巧,俗谓花衣苗;龙胜苗族长发挽髻子,用青布或花布包头。男上穿短青衣到膝,下穿青围布,非裙非裤。妇女髻上插银簪,佩带银饰,上穿长花领青布短衣,下穿青布短裙,男女俱赤脚。

对以上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的溯源,我们看到了从古至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古代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繁复的变化过程,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特色。

2 近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妆饰的发展及现状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传播,富含民主革命意义的中山装也开始在广西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中流行,穿着人群多为桂林、南宁等市的公务员及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广西农村的少数民族农民众仍穿传统民族服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带来的商品经济观念渗透进广西山乡少数民族群众中,他们逐渐意识到时装的优势,时装在广西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传统民族服饰逐渐消失。

20 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强烈冲击着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俗习惯和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很难看到人们穿着民族服饰,只有在特定的民族节庆、旅游景点或舞台表演中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演员。

3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妆饰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3.1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妆饰逐渐消失的原因

1)生产工艺传承困难。少数民族青看作为文化、技艺传播继承的主力,由于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他们不愿将时间精力耗费在费工费时的传统服饰制作中,更愿意离开闭塞的乡村,外出务工。传统工艺后继无人。

2)传统的制作工艺衰落。(1)传统服饰原料获取困难。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服饰的面料都为自种棉麻等植物,再经过纺纱、织布、染色、刺绣、缝制等工艺,费时费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市场上就能获取到制衣的面料,相比以前要方便得多。(2)制衣工具逐渐消失。由于机械化生产的服装面料、成衣大量出现,人们已很少自己纺纱织布,机织土布费时、价值低,因此,纺车、织机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被人们弃用。

3)市场需求的改变。由于文化审美观念的改变,即使是少数民族群众,平日几乎不会穿着民族服饰。在需要穿着民族服装的场合,一般是民族节庆表演,才会从市场上或网络上购买。

3.2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妆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将生产、生活习俗、民族传统审美观念、民族发展历史进程融入服饰中而形成的,是区别族群的标志,是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并不是被规定了的,它也处于创造之中。对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妆饰文化的传承,除了要有针对衰落原因的应对保护措施,还要有发展的意识,使其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尝试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典型元素运用于现代人物造型中,既能使时装具有民族风格,又能使民族服饰镌刻在人类服饰的历史舞台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20世纪70年代伊夫•圣罗兰(Yves Sainl Laurent)的中国系列,90年代Rabanne的埃及风格金属女装等,都是在运用世界各国民族传统服装文化展现时尚新风貌。2015春夏意大利顶级奢侈品牌阿玛尼(Giorgio Armani)以“中国风”为灵感,将汉唐式的襦裙、苏绣等元素,借助西方高级手工作坊的精湛工艺方式,大秀东方服饰文化。将中国传统图案元素融入时尚中,让中国传统元素的神秘与奇妙和西方时尚元素的大气与开放相互交织融合、取长补短,从而推动“中国风”在世界流行。

从当前来看,国外设计界纷纷在设计中采用中国元素,有较多成功的设计作品涌现。而在国内,人物形象设计领域能够称得上经典之作的中国元素设计作品则非常稀少。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非常热衷于将民族元素运用到现代形象设计中,但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还是大部分停留在对汉民族传统元素的运用上,作为有56个民族的中国而言,还有很多民族元素有待开发,有很多方法有待开拓。而研究广西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妆饰元素,探寻其与现代服饰形象相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能使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得到传承,也能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 结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妆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服饰历史,具有永恒的传承价值,是当今服装时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岭南服饰
岭南荔枝红
民族服装文化视角下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与品牌化
动物“闯”入服饰界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欢欢喜喜购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