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2019-12-26张仕林刘雪彬董颖
张仕林,刘雪彬,董颖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 116001)
1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人才培养观念上看,缺乏时代感和求才若渴的紧迫感。在意识上没有把人才问题作为事关党、国家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着 “短视近视”现象;在用人导向上存在“只看眼前,不管发展”的误区;在选才标准上存在以个人好恶作为的误区。二是从培训内容和途径上看,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单位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带领学习高新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上。三是从组织管理上看,存在思路不清、机制不健全的现象。没有把人才培养当作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任务来抓,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完善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当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切实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和依据,结合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搞好规划,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 “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策略
2.1 把人才培养摆上战略位置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效果。当今世界重视人才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和人们的普遍共识。新时代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要深刻领会党的人才强国战略,清醒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过时片面的认识和错误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做到以下“五个克服”:
一是要克服因循守旧、盲目乐观、自我感觉良好的满足思想。新时代人才培养核心在于“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科技人才要求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于文艺创作人才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对于军事人才要求“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要克服满足思想,以国际的视野、前沿的标准,以战略眼光,抢占人才制高点。
二是要克服抓科学文化教育就是拿文凭、学谋生谋职技能的短视观念。新时代人才培养重点在于“高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人提出“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新时代人才培养格局要高,要着眼高素质下功夫,抓人才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培养的同时,注重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综合发力,持续作为,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民族竞争力。
三是要克服在具体组织中,只重数量,不管质量,追求获证率的政绩行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并指出“人才要靠教育、培养、选拔、运用,只要有一个环节搞不好,就难以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科学行为,要发挥组织作用,体现时代要求,尊重科学规律,克服完成指标、虚张声势、浮于表面的求政绩的思想,求实绩、讲实效,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四是要克服培养人才是组织的事,与领导干部自身关系不大的懒政认识。新时代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并要求“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明确提出“把敢不敢扛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认为人才培养是上面的事,是个人的事,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懒政、怠政认识。要以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关注人才培养,甘当人梯,树立为官一任,就要后继有人的责任观念,努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是要克服领导干部年龄大了、快到点了,学了也白学的懈怠观念。新时代人才培养关键在于“能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领导干部不但要想作为,还要能作为。树立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的思想,加强自己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实践锻炼,越是高级领导干部越要带头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高新科技知识,高效履职尽责,为后辈做好榜样,跑出好成绩,传好接力棒。
2.2 科学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矛盾
人才培养关键是要解决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矛盾,要结合实际情况,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把解决矛盾摆上重要位置,科学对待,妥善解决。
一是要妥善解决“供”“需”矛盾。新形势下,人才掌握高新科技知识,渴望成才的心情十分迫切,而很多单位客观条件有限,无法完全满足人才渴望成才的需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着眼于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把个人的需求与有效地帮助提高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条件及人才的能力愿望,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分期、分批、分层,有序地组织,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
二是妥善解决“工”“学”矛盾。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工学矛盾是人才培养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一方面要靠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学习就是抓生产力的观念,以及为学习投入就是为单位建设投入的思想理念,把人才培养纳入规划,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合理组织、统筹安排,对学习时间作硬性规定,以及在淡季组织学习等方法妥善解决工学矛盾。
三是妥善解决“学”与“用”的矛盾。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既“专”又“博”的人才。具体来说,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处理好岗位需要与提高个人学历层次,以及单位建设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关系,以本职工作对口和相近的知识为重点,这样可以使学习内容上互通、时间上互用、效果上互促。同时,也要鼓励博采多取,掌握各类新知识、新技能。抓好哲学、经济、法律、历史、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优化思维,构筑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
2.3 营造“成才、爱才、用才”人才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良好的环境对培养造就人才,激活人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要下大力改善人才培养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求知、重学的良好氛围。主要做到“三个落实”,营造“三个氛围”。
一是激发内在动力,努力营造“主动学”的氛围。新时代,新知识、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期不断缩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领导干部如果不紧紧抓住学习这个核心,研究新形势,掌握新知识,不仅无法应对新挑战,也很难做好领导工作;专业科技人才不及时跟踪掌握这些变化,不在相关领域有所超前,就会落伍,就很难尽职尽责;岗位技能人才如果知识老化、思想陈旧,不但不能胜任本职,干好本职,在竞争中也将无落脚之地。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启发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掌握新技术的重要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启发内在需求,激发成才动力,从而以主动自觉态度,只争朝夕的劲头和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重视学”的氛围。要把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工作列入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分析研究科学育人工作形势,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人才培养纳入轨道,统一计划、统一部署。职能部门要构建多途径、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培训平台,细化专业行业标准,规范专业资格认证;人力资源部门要搞好人才档案数据体系建设,规划好人才成长的阶梯标准;分管部门要制定好长短期规划,管好用好科文育才经费;媒体要善于总结推广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切实把重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落到实处,形成良好的学习成才的环境氛围。
三是建立健全机制,努力营造“必须学”的氛围。首先,要完善途径。把在职学习与送校培养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抓好在职学习,通过完善措施,确保每个同志都能结合自己的岗位标准,按照提高素质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另一方面要确实选送有能力、表现优秀、有潜力的同志进院校深造。其次,要明确标准。把文化素质高低作为评先评优、业绩考评的重要条件,作为硬性规定。再次,要建立机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把人才培养作为评定和考核单位全面建设和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最后,要量化行为。有些地方制定了年度学习标准,要求每个人每年度要选修结业一门MOOC、选读体会四本书,并签订承诺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通过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使全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意识树起来,成才的紧迫感强起来,学习风气浓起来,组织工作规范起来,学风正起来,具有高素质现代人才“香”起来、多起来、用起来,为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