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路径探索
——基于新时代历史特征的分析
2019-12-26冯子宸
冯子宸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要求,处于首位的就是要求青年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这种要求下,要在实践层面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1 何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以马克思、列宁为代表的党的革命的先行者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这些答案的内在逻辑是相同的:即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共产主义主义理想的信仰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青年所拥有的时代朝气,必须要从所处时代的特征和自身的创新性的维度来理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概念。这使我们必须要结合党和国家对于历史性表述的变化与一致性中寻求答案。
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首次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相对深刻的理论培养和广阔的视野,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具体现实,自觉地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工作的青年。”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必要取得年轻人,赢得未来。次年5月,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始实施。此时已经明确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大学生,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重申,党必须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
基于以上历史陈述,我们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做如下定义:一群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了解国情并愿意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年轻骨干。
2 为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1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教育和培训,从战略高度制定和规划青年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进,为我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优秀青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不仅利用大学的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且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为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党后,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的培育,始终引导教育,引导青年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式理论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
2.2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促进青年人成长的战略规划
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队,其对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不仅是青年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目前,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青年发展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不仅有助于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有助于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发展方向,成为一个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年轻人。
2.3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是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的必要措施
当今时代,中国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前景非常光明,挑战非常严峻。虽然国家过去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明显。但是,必须认识到,当前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非常复杂。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思潮不断显现,一些负面的思想均有可能对我国青年造成伤害。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利于党和国家给予青年发展以正确的引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过程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始终与党的青年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与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历史演变对于新时代青年工作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的青年工作重点是培养中国革命的青年后备力量,培养“革命先锋”。这一时期,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理论教育与革命实践结合的时代课题,也就是说,如何为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高素质的年轻人和智力支持。
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既要镇压国内反革命运动,又要在建设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在此背景下,青年工作的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青年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育。这一时期。答案是回答如何建立和加入“红色和特殊”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
3.3 改革开放初期(1978-2012)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党已逐步形成“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总体目标,逐步形成了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体系。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共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党和国家把培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这一时期着手解决的是:培养如何构建和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体系的问题。
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亦是与时代特征的共鸣:响应的是时代的号召,采取的是时代特有的方法,解决的是时代发展面临的挑战。要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当前的时代特征。
3.4 新时代(2012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总结了深化青年实践的理论经验,为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其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命题的提出,是站在了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深刻探索了党的青年工作的来路和归途,回答了“在新的时代,培养了什么样的年轻人,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年轻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通过对我党在上述时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设计和理论发展的深思,可以发现,我党对于青年的培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始终与我党当时的发展方向和革命任务相契合,始终与时代发展趋势相衔接。以历史为视角,回顾和思考历史发展轨迹,对于探索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4 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路径
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份涵盖1 550份问卷的调查分析,和对相关专家、教师、学生的访谈,我们给出如下方法:
4.1 加强理论教育,丰富和完善青年的理论知识
引导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并阐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问卷调查显示,在价值选择多元化的时代,由于某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缺少探寻其本质的理想,动力的缺失削弱了意识对于实践的能动作用,继而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为对传统及当代文化缺乏信心。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马克思主义都应该是当代青年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指导和理论指引。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理论教导,有利于造就一批具有坚定信念和深厚理论底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得年轻人即使在复杂的世界中也能保持清醒和平静的心。
4.2 坚持同等重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原则
当代青年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应坚持知行合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首先要建立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其次,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探究当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体系,可以发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践并没有很好地融入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因此,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改变传统的实践模式,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让新时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更为真实的感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一,要增设经典文献阅读类的课程。虽然不是要把每名青年都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专家,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解,一定是建立在对经典文献熟悉的基础上。这样可以提升青年们的理论素养;第二,增加一些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课程(比如《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青年们从知道和体验到的方式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能成为每个青年成长的鲜亮的底色。
4.3 创新授课方法,全面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功能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做出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频次、增强活动吸引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解与增强活动的互动性五点努力方向,其中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创新学习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成了广大青年的多数选择。同时,以“青马工程”为代表的培养体系应该设置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骨干政治觉悟的培养、高校团学工作概述、高校团干引领青年的工作艺术、高校团学活动内涵与品质的提升、高校团学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高校团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开展、高校各级团组织日常团务工作及基本流程七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