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贵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12-26范玉张华夏天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职教工匠精神工匠

范玉,张华,夏天明

(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贵州遵义 563002)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1]。2016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曾经一度淡出视野的工匠精神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重回大众视野。

1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工匠精神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通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经济学上数据统计、计量分析方法为主;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三个地区的五所中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每所学校1 000名学生)为调研对象,随机发放问卷5 000份,收回问卷4 940份,回收率达98.8%;有效问卷4 887份,有效率达98.9%。

1.1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

通过专业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在被调查的中职学生中,对于工匠精神,只10%非常了解,其15%的比较了解,17%的学生有所了解,34%的学生不太了解,24%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从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目前贵州中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知之甚少,有所知的学生仅占42%,还有绝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从学生对工匠精神知识的了解渠道来看。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占57%,传统报刊杂志占11%,相关的系统正规宣传只占到10%,学校宣传活动占19%,而通过其他渠道占3%。

1.2 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职业思维、职业道德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涉及工匠精神内涵调查中,48%的参与人将“工匠”与“工人”视为完全不一样,认为有更高追求的“工人”才能成长为“工匠”;65%的被调查者对“工匠”充满了敬佩和崇敬之情,也有37%的认为工匠只是职业技术工作人员的分内之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其中36%将工匠精神视为非常重要;45%认为重要性一般,1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的。大多数参与的调查对象都认同工匠精神对工作会有帮助。

综合以上调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工匠精神目前在中职学生中是有所缺失。首先就表现在普及度非常低,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工匠精神缺乏了解的;当然更谈不上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对工匠精神的践行更是有待加强。

2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2.1 社会认知的偏差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一线工人的认识是存在偏见,甚至存在歧视。导致从事一线的技术工人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与从事管理工作的白领存在巨大差距。这一导向使许多技术精湛的工匠后来离开了一线技术岗位,转而从事管理工作。其技艺也就逐渐生疏,从而阻碍了行业内对技艺的探索。其提高也就受到影响,社会认识的偏见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了严重束缚和阻碍。

2.2 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比较重视,然而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却相对弱化。所以在职业精神培养上更是欠缺。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观念以及模式导致职业技能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培养模式功利化、技术化和速成化。所以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够。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综合作用未完全发挥。认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与技能关系不大,属于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职责。职业精神、文化素养等相关教育被边缘化。有关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相对较少,学生对校园文化缺乏认同感。受此理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其人文底蕴自然也欠缺。

3 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职业技术院校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是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增强社会认同感,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不仅是教师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以从职业技术教学过程到思想政治教育到校企合作需要职教加强顶层设计。需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3.1 营造良好的社会“工匠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全社会的育人文化氛围。只有全方位地融入整个社会文化体系,通过院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营造人才社会氛围。首先从国家层面改变传统观念的偏见,发挥职能管理与政府的舆论引导作用。塑造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尊重工匠精神的氛围。在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体系、薪酬分配制度、职称晋升等方面改变技术工人的地位。“树立职业有分工,但无贵贱的思想”[2]。只有营造工匠精神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切入点。只有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工匠精神才能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校园作为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将工匠精神有机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工匠精神中重要作用。同时加大宣传和践行,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中国大能手》等特别节目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组织师生观看,并组织讨论。打造地域产业文化精神,凝练彰显时代特征的育人文化品牌。开展校园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文化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和行业企业精英开展工匠精神专题讲座。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大数据、微信社交媒体加大宣传。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工匠精神。

3.2 教育教学中实施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

首先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从课程设置到实践实习都应该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从刚进校的新生到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要始终贯穿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以从文化课程到思想政治课程再到职业技术课程。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都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的过程。要树立新的职教理念,不断探索职教发展的新规律、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重视对新时期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学习的研究,克服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弊病。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3.3 充分发挥校企合力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校企之间联合培养的模式。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职业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在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内化到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中,再外化成职业观和专业认知与表现。吸收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等职教模式的经验[3]。将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将精湛的技艺与良好的职业品德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看齐意识、大局意识、合作意识。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除了学校以外,企业也是其学习的重要场所。工匠精神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停留在校园,而且更应该拓展延伸到相关的企业。不仅在文化课程及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是渗透到实习实训的实际操作中。融入现代智能化生产工程中。同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师徒精髓。是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起来。推行现代企业的价值理念,强化现代职业意识,加强职业文化建设,塑造工匠精神。

3.4 组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职业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工匠精神的培育的保障。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与普通院校教师相比较。除了知识水平和学历等因素,其对职业热爱职业道德更为重要。教师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师德师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情感态度。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只有职教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得到提升,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工匠精神传承中的示范作用。职教教师队伍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导机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对职教学生的评价体系到对职教教师的考评晋升机制都需要改革。使之能适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对职教教师的职业培训,以及聘任企业有经验的工匠补充职教教师队伍。实现职教教师来源多元化,优化师资队伍,组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在这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敬业守信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人才,从而促进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职教工匠精神工匠
二年制职教本科线性代数课程的几何化教学设计——以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为例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匠神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工匠赞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