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19-12-26闫俊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训室校企协同

闫俊霞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1520)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创新驱动将是新一轮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创新、科技等关键词,新的时代背景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集、融合、协同高校、企业、社会各方之间的资源要素,大力突破各教育主体间的壁垒,全面释放创新创业教育要素活力,进而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共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随着国家“双创”口号的提出,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问题。例如,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政府、企业在资金、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也拔得头筹。近年来,随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校企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社会性工程,这就需要政、企、行、校多方协同,将校内外资源进行有序重组和融合创新,才能全面释放创新创业教育要素活力,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1.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

绝大部分高校虽然已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尚处在经验积累和模式探索阶段,还停留在开展大学生创业课程、举办创业类赛事等方面,并未建构起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部分高校虽也建立了创新教育学院、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但与行业企业仍然存在着育人理念各自为政、育人方式方法各不相谋、育人机制各行其是的困境。

1.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客中心等经费保障不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期支持政策较多,但是缺乏深入、持续的关注与相应成长阶段配套的政策支持。同时,激励机制也相对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创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环境营造方面,还面临着师资队伍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郁等,以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

2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打造校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载体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有效载体,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必须依托于包括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产业园等创业教育载体。一则高校要加强对校内实践平台的打造和培育,打造覆盖主要专业学科门类的公共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环境和学习载体。二则高校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来,高校已经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唯一的支配者。而是需要打破传统的壁垒界限,与政企行进行深度的融通合作。例如,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一方面通过吸引行业、企业来校使用平台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师生也可到行业、企业实习实训,打通校内外实践资源的通道,建立融合互通机制。

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办学合作,建立了嘉陵江众创空间和九龙创意产业基地,以及橘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二级学院也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建立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室,如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的“东风标致·雪铁龙培训中心”、重庆奥丰汽车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管理学院的营销超市实训室、茶艺与插花实训室,城市建设工程学院的室内设计装修一体化实训中心、工程造价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波峰焊实训室、物联网操作实训室,会计与金融学院的会计综合岗位体验中心、财务会计一体化实训室等各级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共计120多个。这些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与各学院专业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校企融合,也有助于增进教学互动、促进理实一体,能够有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而且通过校企融合既吸引了众多合作企业来校使用平台资源、也为学校师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训搭建起交流平台,有效实现了“产、教、学”的融合,既是实现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有力举措。

2.2 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协同培养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有力抓手

协同育人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高校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交换与共享,实现各方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与对接,大力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协同培养体系,凝聚创新创业教育合力。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以高质量就业为指引,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本位,大力探索“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课堂训练与职场训练合一”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大力实践“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在校学习与在职成长”相结合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校企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育人成效显著。二级学院城市建设工程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已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协同培养体系,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充分联动,从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专业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培养、师生入企挂职实训到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并负责筛选招聘单位,发起联合招聘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等,一体化育人链条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与重交再生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悦中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等合办的订单班,通过设立校企双导师、校企联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切实做好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企业岗位目标要求之间的衔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2.3 培育优质的校内外师资队伍、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文环境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有力保障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对教学有序开展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构建一支优质的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城市建设工程学院对校内教师着力培养德高、学高、艺高的教师团队。以教育新思想培养德高教师,以挂职锻炼增强学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教育教学理论培养艺高教师,多措并举打造三支团队,即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以及竞赛指导团队,着力增强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四大能力建设。同时,还积极聘请合作企业——中铁十四局、中铁十八局、广联达、英才网等校企合作单位的资深工程师、职业经理人担任校外导师,以此大力推进并实施“校企双导师”试点工作,因为他们本身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标杆引领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将校企联合育人落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起着导向、凝聚、塑造、约束、规范和激励作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内化作用,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文环境的创设。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近几年既积极鼓励师生参加国家级、地市级专业技能竞赛,也加大了对“挑战杯”“创青春”“彩虹人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赛事的支持力度,同时还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会与平台,通过多措并举,双创驱动,创设了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文环境,从而也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经费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与配合。构建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既需要统筹好校内校外两类资源、协调好校内外两支师资队伍,也需要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协同培养人才体系,创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文环境,从而加强校企联动、促进产教融合,打通校内外资源通道,建立融合互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推进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多方协同育人,多途径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平台和实践育人渠道,切实增强高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国家发展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猜你喜欢

实训室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基于6S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改进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