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2019-12-26刘又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榜样信仰价值观

刘又溦

(黔南州社会科学院,贵州黔南 55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并提出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精辟论断。由此可见,信仰是一个人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的体现。坚定的信仰是激励个人不畏艰难,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将使个人感到迷惘彷徨,甚至了无生趣。于个人而言,没有信仰是空洞的;于社会而言,没有信仰是混乱的;于国家而言,没有信仰是衰弱的。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有信仰的青年。

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信仰教育任重道远,如何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外显于行,将之变成大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三观”塑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是现阶段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1 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

信仰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三者之间价值关系的有机统一。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意识形态的引导,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当下社会,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1.1 大学生个人信仰的迷失

大学阶段是个人信仰构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尚未成熟。我们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多样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多元文化并行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群体缺乏去粗取精的判断力,信仰不坚定,易受到这些文化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干扰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改革开放距今近四十年的实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一次社会变革的过程,自然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海量的信息,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发声,难以有效去伪存真则造成价值观混乱,导致信仰迷失。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大学生们还不能清晰认识、准确把握,但又对社会现实问题十分敏感,以致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怀疑。不能客观理智看待现实社会的大学生们,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教育时的盲目怀疑、甚至消极排斥不仅不利于个人信仰的构建,且不利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长远发展。

1.2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及辅导员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导者,对大学生个人信仰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部分教师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多体现为不能科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甚至个人的思想、行为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调查访谈中,还了解到,教师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随着生活压力增加,工作事务的增多,自主学习意识减退,学习时间远远少于学生时代,甚至不学习了。确实,教育别人学习的人如果不学习是难以将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的。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减退,也就不愿意在育人的方式方法上多思考,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把握不了学生现实情况的信仰教育是不能走进学生心里,难以引发学生共鸣的。作为信仰教育的工作者,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自主学习意识减退,不愿意在育人方式方法上多思考,以致脱离学生实际。如此循环,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最终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

1.3 大学生信仰教育脱离实际

大学生信仰教育脱离实际主要体现在理论教育抽象化,榜样教育空泛化,实践教育形式化三个方面。

理论教育抽象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条空洞,一方面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虚假认同或粗浅认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教学脱离学生,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导致学生的概念化吸收,不能得其精髓。榜样教育空泛化往往是案例使用不当,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或案例剖析不够,提炼不足,把榜样教育做成了人物故事;再者选用的案例远离学生,榜样距离学生太远,“看不见摸不着的榜样”会让学生对榜样长生虚无感而影响榜样教育的效果。实践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学生活动,看似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并不都具有实践教育的意义。形式化的社会实践通常忽视了学生内心体验与感受,表现为目标不明确,学生参与时人到心未到;实践过程缺少引导,学生参与时缺少感悟;实践结束无总结,学生不能从参与中得到更好地提升。

2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机遇

信仰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积极的信仰能给人向上的力量,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坚强有力。面对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大环境,大学生信仰教育遇到了时代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洪流而建,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论述,要求大学生信仰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1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自觉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想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学生本人的内化与吸收。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大学生的信仰自觉,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能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自觉,使其做到主动内化、积极投入情感、自觉实践,这需要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断自我调整、修正自身的认知结构,还要学会处理理性与感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自觉投入正向情感,最终做到知、情、意统一,而指导实践。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信仰教育在于帮助大学生构建客观科学、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思想独立,人格独立和精神独立。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这启示我们在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中,要首先建立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从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育人方式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要自觉增强理论学习;在业务工作能力上,要加强责任感,做到敬业奉献;育人的方式方法上,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育工作,做到德行合一,身正为范。

作为大学生信仰构建的引导者 (主要指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将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结合,只有教育者自身做到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2.3 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信仰教育方式方法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落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形成理论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化式教学。在理论教育方面,须认真学习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悟其精神实质与内涵,并顺应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避免空洞说教,设置科学的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0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提出:“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可见榜样教育之于信仰教育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在选取榜样事迹时,要注意典型人物与身边人物的结合,更要重视对榜样事迹的解读与价值导向,让学生感受到“榜样在身边,榜样有力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仰自觉。

基于理论教育与榜样教育,落实实践教育除了需要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思考、总结。要让正确的信仰在大学生心里扎根,需要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氛围,将理论教育与榜样教育、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信仰教育方式方法。

3 结语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在于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自觉,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贯彻于日常行为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榜样信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