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2-26谢丽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教宁波市后备

□ 谢丽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800)

前言

近几年宁波市竞技体育表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离不开体育、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着力打造重点优势体育项目,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参与省市的各项竞技赛事。“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在宁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多年来国内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全面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竞技人才选拔、训练、学习、后期安置等矛盾,深入审视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周期存在的新问题,新矛盾,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宁波市训练点以及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为宁波市备战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提供相应的理论革新参考依据及其做好选拔及训练比赛工作。

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宁波市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中去了一些成绩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练的主导地位尤为重要,在体育局和教育局共同政策配合诱导下。目前的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学校分别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宁波市训练点及体育运动学校。共同组成了市体育局下属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渠道,三类学校各有针对性,将宁波市多项目全面覆盖,据宁波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共同下发的甬体[2010]号文件中统计,体育传统学校88所,宁波市训练点40处,及体育运动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第二少体校,及宁波体工队。

1.1、模式分析

目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宁波市各传统学校、训练点、体育运动学校中也有一定差异,也不是完全复制,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前提下,第一类学校类型侧重体育为主,教育配合,所以在学生训练中更注重运动训练,在文化课学习方面不太重视;第二类共同管理,相对体育、教育单独负责,共抓共建,这类多用于传统体育学校,在学校的场地学校的教学方面,另外体育局配备专业体育教练给学生训练,这种共管训练,学生学习、训练二者相互协调;第三类是体育局与地方合作共同培养,具体表现在训练点,例如北仑区游泳中心出场地,市体育局配备教练在区域间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人才。

1.2、运动员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后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主体,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中学生的选拔、训练、学习起到关键主体作用,通过问卷调查,目前训练点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相比体育运动学校较好,但是选拔高水平苗子却有点困难,体育运动学校及体工队在训练上面体育教练等方面占主体地位,在培养模式中起到关键作用,再加上部分体育运动学校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大部分都是安排理论学习,学生却不够认真,运动员的态度决定出路,有些学校的运动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不重视文化科学习。也影响到成绩;保证训练时间、提高训练的效率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最有力因素,有些传统体育学校,训练点的学生基本走读式或是利用放学后两小时的训练,竞技水平局限,基本竞技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寥寥无几;比赛是检验运动员的最有效方法,三中类型的学校参加比赛的比例,及获奖率也不同,传统体育学校及训练点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比例较低,运动学校较高并且获奖率较高。

1.3、教练员

教练员在训练中站主导地位,竞技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除了运动员的自身素质外,教练员科学的整体水平对竞技水平的取得至关重要,因此目前宁波市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较合理,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经验大过科学手段是目前基层教练员的现象,接受系统专业前沿的培训不够,科研能力低,也是对宁波市目前竞技水平形成制约因素。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影响因素

2.1、政策因素

宁波市体育局教育局重视竞技体育,在培养后被体育人才方面就会在政策,管理等方面加到重视力度,总体协调运动员选拔机制、文化课教学安排、竞技训练方法手段提高、科研能力提高等方面制订便利手段,集中指挥带动宁波市各地各级纵向发展培养“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竞技体育后人才,有力的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集人、财、物于一体的政策导向机制,实现宁波市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

2.2、教学因素

正常有序的教学管理可以确保竞技体育后人才的文化水平提升,可以在思想上教育运动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保障运动员后续发展,做到切实可行的培养“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人才,教育局安排好的文化课老师,可以建立有效的教学氛围,加强运动员思想观念的教育提高素质。

2.3、训练因素

系统科学的训练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对于训练一系列保障机制必不可少,师资团队的打造,决定宁波市竞技水平的高低,保障性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训练的全面开展,教练员待遇等问题也切实重要。另外运动员自身素质极其发展能力也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目前社会发展水平,很多家长观念问题导致很多优秀后备人才没有进行系统训练。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目前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独生子女多,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发展,不看好体育训练,目前没有分配工作等政策保障,所以在选材中存在多种困难;目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与训练之间无法兼顾,训练的特殊性,可能带来后续身体疲劳会影响学习成绩,导致后续学生发展受到文化成绩的影响,不能进入高等学府;另外,教练员团队存在差异性,年轻教练比例25.1%,相对经验不足。23.4%的老师中级职称以上,科研能力差,工作时间5年以下占28.9%,数据表明,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是不高,科学训练手段及科研能力不够,导致竞技训练发展受到制约;本身“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层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部门注重升学历,应试教育,体育部门注重出成绩,需要系统全面训练,制约宁波市体育竞技水平的发展。

3.2、对策研究

宁波市竞技体育水平发展整体上升发展趋势较明显,但是在“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要加强体育、教育系统及外部力量的系统协调配合,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习、训练、后期保障就业的相关政策,明确目标,消化盲点,直接高效的管理激励体制,积极落实提高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重任;其次,重视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合理解决学习、训练的矛盾,有效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及训练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全变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紧跟国家对培养竞技高水平人才的战略方针,打好基础,为运动员解决就业难问题;再次,提高教练员整体实力,加强培训,提高教练员文化知识水平及科学竞技训练手段,掌握世界先进训练理论及其科学研究能力,组建高水平科研训练团队,打造优势竞技项目,总体提高宁波市竞技实力;借助外部力量,适应市场需求,全面协调的将政府、运动员、教练员有效配合起来,打造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的先进独特的“体教”结合新模式。

4、结语

宁波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宁波市体育、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新模式的推行和发展还需要广大体育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我国竞技体育储备人才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体教宁波市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