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研究与实践

2019-12-26刘金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高职

刘金玲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济南 2501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进一步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面对这一机遇,高等职业教育应努力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早在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这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1]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职业教育提高到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性质、实施及保障条件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模不断壮大。

1.2 办学质量与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2005年以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由关注数量增长转变为关注质量提高,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都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多样化办学格局初步显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功能逐步多元化,形成了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地进行改革,逐渐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

2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办学主体单一,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学校本位,政府是办学主体,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还不发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数为2596所,民办高等学校数为741所,民办高等学校数占普通高等学校数的28.54%。2016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为2695.8433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为616.2035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占公办高校在校生数的22.86%。[3]由此可见,不论是从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公办高等教育都占有绝对优势,民办高等教育则处于劣势,社会力量办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企业、行业的办学积极性被大大消减,参与程度不深,造成学校培养的学生技能不强,质量不高,严重脱离企业实际需求,“产销错位”情况突出。

2.2 办学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不够,办学定位模糊,专业和课程设置雷同,缺乏特色。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不能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各界的优势办学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以学历教育为主,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非学历职业培训一直得不到重视。学校缺乏市场调研,盲目提升办学层次、设置专业,一厢情愿“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2.3 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高投入事业,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学经费以财政拨款和收取学生学费为主,缺乏市场理念,多渠道筹措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由于资金短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显得十分匮乏,办学硬件尤其是实习、实训场地建设落后,导致基础薄弱。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合理,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教学课时量严重不足,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市场的需要,毕业生就业质量低。[4]

3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对策研究

3.1 办学主体多元化

3.1.1 政府主导

政府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协调,赋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三方的积极性,使其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3.1.2 依靠企业办学

企业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大受益者,理应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成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企业可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实习教师、实践场所和设备,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之间开展全方位、深层次交流与合作。

3.1.3 依托行业办学

面向市场,走开放式、外向型办学之路,行业、学校之间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互相支援。行业向学校提供机器设备等实习实训资源,派出专业教师教授课程、指导实训,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沿,为行业发展服务。

3.1.4 社会力量办学

鼓励和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整体规划,统筹管理使其成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亮点。

3.1.5 中外合作办学

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5]

3.2 办学模式多元化

3.2.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学校和企业加快合作步伐,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产学合作教学。企业为学校提供技能实训基地,派出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教师可以到企业兼任技术工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既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由“学科本位”向“技能本位”转变,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

3.2.2 “订单培养”

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订单”(包括培养人才的规格、数量、期限等内容)进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开展对学生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大大缩短了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学校、企业实现了双赢。[6]

3.2.3 开展非学历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结构包括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和非全日制的职业培训两部分。[7]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越来越受到青睐。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面向市场,开放式办学,大力举办各种非学历培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3.2.4 产学研合作

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 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资源,把学习、生产、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各方平等合作、互利互惠、优势互补,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3.2.5 股份制

股份制即国家、学校、企业、教师等根据各自的投资比例持股,由管理学校向经营学校转变,可以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持股各方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企业得到了所需人才,国家减轻了就业压力,各方合作共赢,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克服体制障碍,走多元化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牵动到社会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呼吁国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的研究力度,出台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有法可依,有制可循,进入多元发展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高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