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探析
——以湘西双湖村为例探析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
2019-12-26向夏琴
向夏琴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1201)
2013年习近平在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2014年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201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超过1400亿元。但中国仍有约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脱贫。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进展后,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必将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先扎实精准扶贫工作,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湘西,是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次提出地,同时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地和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切实把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摆在工作首位,立志2019年实现现全州整体脱贫摘帽目标。
1 湘西精准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双湖村位于湘西州永顺县,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山村多,贫困程度深。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没有特色支柱性产业,主要以家庭种植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柑橘、稻谷、玉米、油菜、烟叶等。产业发展滞后,规模不大,没有形成支柱型产业,村民无稳定收入来源。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以外出务工谋生,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务工收入不高,流动性很大。自国家确立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以来,省、州两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政策的目标和要求,深挖贫困之根,大力投入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和教育帮扶项目。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双湖村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立足本地实际,实施科学扶贫
2015年湖南科技大学被选为双湖村定点扶贫单位,扶贫工作组进村后,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信息收集和现状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而可行的精准扶贫计划。一是巩固和扩大传统产业。在发展经济作物方面,以油茶产业为重点,兼顾烤烟、大棚蔬菜种植;在发展养殖业方面,鼓励支持牛羊鸡鸭等庭院养殖;二是以项目促发展,走规模化、产业化的经济发展之路;三是以创新谋发展,深挖“美丽乡村”及“乡村游”旅游资源;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开展文化扶贫。通过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丰富百姓文化娱乐生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着重挖掘和发挥双湖村自然优势和现有资源,积极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开发,立志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1.2 发展项目经济,实施产业扶贫
产业化发展始终是湘西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双湖村的产业扶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湖南科技大学结对帮扶资金,给予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发展庭院经济。二是扩大烤烟种植,发展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种植烤烟,2017全村烤烟种植年平均达500亩。三是发展蔬菜产业,筹资47万元,已完成蔬菜种植大棚建设46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蔬菜大棚喷灌水利系统。四是推进油茶产业。2015年底,成立了丰润永盈油茶种植合作社,流转荒山及旱土1200亩发展油茶产业,已完成栽植500余亩。该合作社采取“5221”模式入股分红,即精准扶贫户占50%,合作社占20%,土地流转户占20%,村民委员会占10%。到2017年底,预计全部完成1200亩油茶新造工作。五是发展光伏项目,我校出资48万元建设60KWp光伏扶贫电站,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
1.3 加强基建力度,推动文化扶贫
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湘西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在基础公共建设方面,双湖村目前已完成拓宽进村主道二条约5公里,硬化通组公路约3公里户间道约9公里,修建机耕道8条约10公里;完成水库整修,铺设饮水及灌溉管道约5千米,实现安全饮水;完成农电改造;建设村小学及村级文化广场,完善教育、健身、文化娱乐设施;完成危房改造项目28户,异地搬迁15户;完成电视“户户通”、 广播“村村响”、网络进村入户、通信基站建设等工作。
2 湘西精准扶贫工作遇到的瓶颈
2017年,湘西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湘西精准扶贫工作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突破以下“瓶颈”:
2.1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懒惰、依赖情绪严重
“扶贫先扶智”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要做到精神脱贫,就要将“治愚”和“扶智”结合起来,不仅要让贫困百姓“站起来”,而且要“走得远”。从思想上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局面,只有铲除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分析,双湖村部分百姓在思想上还存在守旧的观念,对政府的依赖性情绪明显,对政策的认同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屑于政府提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产业开发的技术支持。他们认为最好的扶贫方式就是资金帮扶,或者普及社保,增加养老保险、提高低保发放数额。在产业开发上更是严重缺乏信心,怕担风险,不敢投入。双湖村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在脱贫问题上,本着“一切困难找政府,政府就是衣食和父母”的心态,对政府养成了过度依赖;以吃低保为荣,以好吃懒做为光,缺乏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动力。甚至还有正值壮年之力的男士过着靠吃低保而活,整天躺在家里看电视的日子。大部分村民保持朴实勤劳的作风,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缺乏远见,不理解政府政策,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率低下,也是扶贫工作的一大难点。精准扶贫政策一贯秉承“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更授之以渔”的思想理念为先导,力图引导村民开放思想,大胆创业,但首要的思想战略实施就是困难重重。
2.2 劳动力缺乏、土地闲置,阻碍生产发展
湘西位于武陵山片区地形崎岖、山河纵横,少数民族聚居呈“高、远、散”、“少、边、穷”连片区域分布。这样的贫困问题、生态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
精准扶贫,重在“扶”字,“扶”拆开看是一个提手旁,一个“夫”字,意为一个人伸出一只援助之手帮助农夫。现在阶段的扶贫现状:有人伸出了援手,却不见了农夫的身影。青壮年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具备最强劲的能力。但双湖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高达85%以上。由于缺乏劳动力而衍生了村中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农村青壮年留乡置业促进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小之又小。通过访谈不少受访老人表示,虽然政府给予了产业资金和技术帮扶,但对他们来说是有心无力,家里主要劳动力都外出务工,自己年岁已大缺乏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更不懂什么培训,无法投入到产业项目发展中。不仅如此,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也直接导致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关联性问题明显突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得村中大量的土地闲置荒废,对于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来说无疑不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2.3 产业扶贫开发尚未形成规模
推进产业帮扶始终是湘西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湖南科技大学扶贫小组的在双湖村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贫产业开发。虽然已初步形成主导产业雏形,但基地布局仍零星分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区域开发、规模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产业群众参与度不高。因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劳动力、承担风险能力低等诸多原因,致使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的热情和信心都极度低下。大部分建档立卡户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了小规模的庭院种植养殖产业,但90%以上的村民都表示,这样小规模高成本的种植养殖并不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以套取扶贫补贴款。二是扶贫产业对群众增收贡献率低。油茶产业、蔬菜种植和烟草种植是双湖村开发最大规模的产业项目。项目开发以村干部牵头承包经营,挂名贫困户的模式。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新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推广不够,辐射范围小,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导致扶贫产业收入在群众全部收入比重占比较低。
2.4 返贫问题堪忧
返贫问题将是精准扶贫工作未来几年内必须解决的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现象。我们在实地访谈中了解到,在百姓的心中,他们很担忧扶贫小组和扶贫政策撤出之后,生活水平又重新回归原点。尤其是对进行产业开发项目的贫困户来说,由于前期投入大,技术不成熟不稳定,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走上正轨形成规模化。少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担心不仅很难看到希望,还存在血本无归的风险。现阶段,产业开发严重缺乏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使得其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无法盈利,后期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推进产业长期化发展运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困扰和打击着百姓的脱贫信心和勇气。
2.5 当地政府某些决策失当,导致扶贫资金浪费
不论是在技术支持上还是经费投入上,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都对湘西的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当地政府的一些不合理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扶贫资金的浪费。如2014年起湘西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各村部基础建设翻新工程,每一个村村部翻新投入3-5万费用。时隔两年,2017年有百分之八十的村部又以近翻十倍(30-50万)的投入启动了新建、扩建工程。在原本村部设施已完全能满足现实利用,甚至还有房间空置的情况下,进行村部的新建和扩建工程。对于缺乏资金的湘西而言,“好钢没有用在刀口上”,这无疑不是一种对扶贫资金的巨大浪费。
3 进一步推进湘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3.1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合作经营规模
破除土地利用低效和空间散乱的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土地空间利用有序化目标。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乡村地区组织、产业、空间“三整合”,加大对农村投资倾斜力度、内需拉动强度,塑造中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新机制。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并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坚定农业投资者的信心。
3.2 因地制宜,打造地区产业特色品牌
精准扶贫,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挖掘现有资源,创造品牌特色,提高扶贫内核动力。产业项目的开发必须因地制宜,不仅要逐步扩大规模,还要更加注重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其符合市场需求,具备较好的市场潜力。只有品牌产品、优质产品才会赢得市场,才能确保产业效益,最终达到产业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因此,产业精准扶贫应加强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的投资。
3.3 引进龙头产业,做大做强产业拓展扶贫之路
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都缺少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已有的企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市场开拓能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要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扩大油茶种植规模,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群众增收。在后期的产业扶贫项目上,加大引进资金投入,扶植具有较大规模和特色的龙头产业,促使湘西地区产业的发展真正走向紧密联合、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轨道。
3.4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
庭院经济作为一种低成本低门槛低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闲散劳动力和生态优势,大力挖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独特优势,更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活跃和丰富城乡市场。还可以有效利用现有闲散的土地、林地、荒地等现有资源发展绿色环保、健康高效的生态经济产业。结合其少数民族的特色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长期化,形成以旅游为中心辐射当地特色副食品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3.5 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百姓自力更生能力
贫困地区发展关键还是要靠老百姓自身的不断强大,而非政府纯粹的资金投入,简单改变农村容貌,内在活力跟不上,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稳定经济上的持续来源,扶贫脱贫之路难以持久。一个贫困地区要真脱贫必须靠产业的带动,产业的发展又必须有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形成内外合力的不断壮大,才能持久发展。因此只有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才能使精准扶贫走上可持续性发展道路,达到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之谈。脱贫攻坚,关键在于更大的资金投入,以及帮扶政策的“精准”。同时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阻断贫困代际转移,对已脱贫的贫困户继续追踪观察,遏制返贫现象的发生。要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全力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