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2019-12-26闻莉莉
闻莉莉
(扬州市江都区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江苏扬州 2252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简单地说,就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道、佛”。传统文化的根本点是教育人要“孝”,从孝发展成“五伦十义”(“五伦十义”:“五伦”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十义”为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我国固有的教育精神即在五伦十义,这是古圣先王以至孔子一致注重的人伦教育。)、“五常八德”(“五常八德”:“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八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而成为儒家所说的“君子、贤人、圣人”,再进一步成为道家的“仙人”,再进一步成为佛家所说的“罗汉、菩萨、佛”。
现今人心不古,物欲横流,虽然没有战争,可不见血的战争更可怕,人们在互相残害。就拿饮食来说吧,很多人只要不是吃进自己嘴里的东西,给别人吃什么样的东西都无所谓。所以出现了毒大米、毒蔬菜、高激素的肉食,有害的饮料……自己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伤害着。商贩们唯利是图,想出各种花样,不惜以残害别人的健康来牟取暴利。
所以,很多人都爱往国外跑,我不想批评这样的人,因为人家也是为了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希望有健康、幸福的人生。但也不羡慕他们,因为人性本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善用它们,加以推广,就一定可以挽救人心,唤醒人们的良知,改变这样的风气。
1 从儒家的角度来谈
中国文化范围广大,从哪里入手呢?需从儒家所提倡的“孝”入手。孝是根本,这在《弟子规》中明确地指了出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决了孝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他就绝对不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让父母担忧,比如他会起居有节,不酗酒,因为他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果真的孝顺父母,他也不会做不道德的事,不会让父母蒙羞。由孝进而提出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真的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就会团结友爱,看轻财物,不让父母操心。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从日常生活中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一部《弟子规》够一个人用一辈子,如果按照《弟子规》中所教来做的话,这个人必定是一位谦谦君子,绝对不会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根本解决了,又怎么会出现人与人互相欺诈、 互相伤害的现象呢?
在小学里也会让学生阅读《经典诵读》等一些课外读物。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深感觉这样的诵读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受益,只是背诵一些诗词,应付考试检查罢了。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现在却是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有些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在考试中不惜教学生弄虚作假。学生学到的是什么?是追逐名利,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中国的教育现状真的让人担忧。
要想净化人心,首先从孩子开始!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那些泛泛而谈的诗词之外应该大力推行《弟子规》。“解如目,行如足”,经典不能停留在读读背背,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行”。一本《弟子规》可以贯穿整个小学的教育,一点点地深入,领会一个字就要做到一个字:懂得了“孝”就要去实行孝道;明白了“悌”,就要用到生活中去;知道了“信”,就要学会诚信待人……
如果只是停留在背诵经典,哪怕是背得滚瓜烂熟,也只是把它当知识来学,助长的只是傲慢心,成为人前炫耀的资本而已。
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孝是人类延续之本,孝是一切爱心之本。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
而要推广圣贤教育,就需要国家的重视,需要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真正重视起德育工作来。
2 从道家的角度来谈
道家讲“善”,老子的《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说: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还是善待他,这就得到真善了。诚信的人,我相信他;不诚信的人,我还是相信他。这就得到真信了。如果人人都做到了这样,社会该多么和谐,生活该多么美好啊!
在小学生读的《国学经典》里也摘录了一些老子的语录,但并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因为考试是不会考学生有没有这样去要求自己,实行了多少。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圣贤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贪图享乐,不愿意分担家长的负担,认为家长所给予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养尊处优的孩子并没有幸福感,由于只有索取没有付出他们尝不到人生真正的乐趣,觉得空虚无聊,对身体的健康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对人生失望没有目标。
所以,虽然现在的教学楼越来越漂亮,现代化教育手段越来越多,可是教育却越来越失败,不断有学生轻生跳楼的新闻传到人们的耳中,教师们真的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自己的荣誉了,孩子们需要接受圣贤教育,懂得老子孔子,明白人生的正确方向,百年大计,需要所有的教师做正确的努力。
老子对于宇宙人生的洞察有他的独到之处,然而,认识得最彻底的还是佛家思想。
3 从佛家的角度来谈
佛学从汉朝的时候开始流入中国,兴盛于唐朝。佛法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般涅槃经》梵行品第八之一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名伽陀经)。谈到佛,很多人都会想到“迷信”这个词语。
其实,佛学绝对不是迷信,人们之所以认为佛教是迷信是没有真正地了解佛教,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认为:“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
孙中山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佛教是教人们幸福生活的方法的宗教,是积极入世的,绝对不是消极避世的。佛教导我们要舍,舍去“贪”“瞋”“痴”(“贪”是贪心、贪念,贪图名利、金钱以及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嗔”是嗔恨,遇到不平的事或受到欺负时心中怨恨时的憎恨。“痴”是痴心,妄想与执着地追求错误的事物)。
一切恶都来源于这“三毒”。因为贪心,所以才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因为嗔心,所以才会生气发怒;因为愚痴,所以才会做出种种害人害己的事。而要去除这三种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执着是很难连根拔除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其实就是教众生降伏其心。
很多人对佛家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示怀疑。因为就现实来看,有的人很善良,什么坏事都没有做,却命运坎坷;有的人无恶不作却过着奢华的生活。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就牵涉到“因果通三世”的道理。提到这个,不了解的人觉得更玄乎了。其实,如果你用心地去了解一下,就知道自己所知的狭隘了。因为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例子都证实了三世因果的存在,催眠术能够让被催眠的人看到自己的过去世也证实了这一点。
“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佛说三世因果经》中的一句话。
如果将佛学的“因果律”加以推广,深入人心,一定可以改变人们的心态,净化心灵。如果人们相信因果的报应,他就会知道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做善事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而做坏事即使做一点点坏事自己也会得到恶报。损人利己虽然当时会看见一些利益,但终会有报应,根本就是损人不利己,还有谁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去残害别人的身体呢?
其实,在儒家和道家中也有因果思想的存在,属儒家四书五经之一的《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意思是说:“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由自己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
如果能向世人推广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从孩童时候就开始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世人都明白因果,又何愁人心不会向善,世态不会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