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画专业教育中伦理观培养研究述评
2019-12-26姜倩马力
姜倩,马力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近年来,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成为发展迅猛的朝阳行业,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短暂的十几年期间,中国动漫相关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急剧增长和膨胀,同时新时代语境也给中国动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土化的动画人才和良性的产业运转。麦可思研究院发布近三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动画专业连续三年红牌,可见,陈旧的动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显现出一定的弊端与局限,动画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动画教育,动画专业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市场性的专业人才,更应该在教育中渗透着对传统人文精神和伦理责任的关照。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4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说明,教育可以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满足国家、地方、组织和个人发展需要。”[1]高等教育理应针对当代动画人才培养的导向需求,引导动画艺术创作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动画从业者和受众的正确价值观; 建构高校动画专业教育中的伦理观,以提升国民对国产动画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1 高校动画教育中的伦理现状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重视本土经验,坚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方式。”[2]《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曾重点强调了对德育的关注,借此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整合,加强人类共同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研究,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2017年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进一步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学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3]。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面对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不难看出,在专业的教育过程中贯穿德育工作和伦理观的培养,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已是时代给予新时代高校和教师不可推卸的重任。
基于当下中国动画市场中传统价值失范、 文化模糊、伦理精神缺位等现状,结合新形势下对高校动画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提出“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石”这一论断的逐步深化,侧重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观”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乃至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也从聚焦市场需求向聚焦文化影响力进行倾斜,《蓝皮书: 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报告(2017)》在开篇就提道:中国动画电影人被赋予了传播传统文化和伦理精神的使命,而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2010—2012年有关设计伦理的研究相对繁荣,学术界围绕高校艺术教育中伦理培养展开了大量研究,已经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基本聚焦于生态伦理观、教育伦理学、设计伦理学以及专业伦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的宏观意义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大设计类院校和综合高校相关专业都纷纷开设了伦理课程。
该文以中国期刊网(CNKI)为主,结合DDSEDSSpringer Link 等相关社科类引擎,以2001 至2018 为时间段,分别以“伦理培养”“动画伦理”“动画道德”为篇名、主题、关键词等词汇进行搜索,从检索的计量可视化分析不难看出,“动画道德”“动画伦理” 关键词文献呈现出稳步增多,但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伦理培养”文献则呈现较为迅速的增长趋势,且数量和学科涵盖面都交广,集中于“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新闻与传媒“学科的文献均占据总文献数的1.4%,其中有关动画教育中伦理的研究研究,集中于“教育伦理”和“专业伦理”两大理论阵营。基于此,笔者对近二十年学者对高校动画教育的中伦理培养做研究综述,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趋势及主要成果。
2 高校动画教育中伦理观培养研究的主要方面
与其他艺术类、影视类相比,国内动画教育研究中与伦理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动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社会属性、导向性、娱乐化特性以及跨文化传播属性使之与伦理之间的关联应更为紧密,近年有少量学者开始关注高校动画教育的伦理属性,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尚在雏形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基本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2.1 动画教育中道德理念发展研究
笔者将动画教育的道德理念发展归纳为三个部分:从业素养层面、教师责任层面、教育机制层面,其中肖永亮(2011)、耿蕊(2017)从从业素养层面提出配比的不合理性,新媒体变革下的动画创作涉及不应只是艺术层面,而是更应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佟婷(2014)、米高峰(2017)、张亚楠(2017)分别提出教师应借助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培育学生内在情感与道德修养;教育机制层面上,韩文利(2012)提出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机制能有效检验动画人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动画产业良性运转、国家文化建设起到作用,刘若一(2012)在研究中通过列举表明加拿大高校的动画课程,提出加拿大动画教育从教学理念上融合对传统观念的尊重、社会问题以及文化融通的关注。
2.2 动画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转型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有用人才要从九个方面下功夫,其中包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同时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国内外有关动画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很庞杂,基本集中于人才的产学结合、“技”“艺”结合、本土与国际结合等几个方面,涉及动画人才道德培养的研究犹如蜻蜓点水。黄鸣奋(2010)提出“文化强国”背景下要增强动画人才的文化品格,不可有“才”无“德”;陈旻瑾(2011)在研究中提出中国滞后的动画教育业使得大部分青少年受日美动漫文化的影响,动画教育的根基缺失中国传统人文和伦理精神;袁智忠(2009)、高晨(2015)、索良柱(2015) 等学者提出动画创作的选题需要伦理的权衡;伍魏(2016)、柏思羽(2016)提出国内缺乏科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不够合理,教材体系中理论、实践失衡;顾超(2014)、李青励(2014)提出导致我国动画片市场伦理缺失的原因之一就动画工作者创作观、 伦理观出现严重失衡,追求动画的“纯粹娱乐功能”亵渎了动画的真善美本源。
笔者就以上问题拟定《高校动画专业伦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本调查选定以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动画专业学生与动画创作活动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伦理关系为调查内容,目的在于了解国内动画专业教育中的艺术与伦理权重及其影响。2018年6—8 月间收到来自华中、华南、华北、华东等地区高校近100 份回执。在“动画创作与道德关系”的实证调查结果中,65%的学生会在创作中考虑社会道德因素及影响、26% 的学生答案选择“可能”的模糊答案、9%的学生表示“不曾考虑”;“动画与现实社会伦理秩序异同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学生表示“二者伦理秩序一致”、37%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18%的学生回执现实动画与现实社会伦理秩序完全不同。从动画专业人才反馈的结论得出,由于早期艺术类专业受功能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影响,客观上来说人才目标上关注技能培育或个性发展,伦理教育的比重相对薄弱,与研究内容严重脱节。
2.3 动画课程体系建设中道德权重的研究。
国内方面,笔者对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动画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内专业动画院校本科课程进行调取;对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13 所艺术类高校中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对;对华中、华北、西南、西北、华东、华南及中国香港等56 所综合类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进行抽样,结合100 份《高校动画专业伦理教育现状调查》抽样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本科必修课中没有直接和伦理相关课程; 部分院校选修课中有《伦理学》《设计伦理学》及《生态伦理学》相关课程; 少部分院校必修课中有包含伦理内容的课程:《动画文化研究》《动画批评》《动画产业研究》《文化社会与新技术》及《当代文化视野研究》等。关于“思政课与专业创作中道德权衡关系”的调研显示,21%学生表示“不清楚”“不了解”、36%学生认为“没有直接关系”、43%的学生明确思政课与创作中道德权衡有关。可见部分思政课程的影响效果一般,对于专业内涵的辐射力度较弱。
另外对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工科大学、九州大学、加州艺术学院、马里兰艺术学院、迈阿密国际艺术与设计大学、匹兹堡艺术学院、魁北克大学mondus 学院等动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抽样调取,得出以下结论:美国与加拿大高校动画专业采取科技与文化并重策略,虽少有与伦理学相关课程,但设有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Culture et Institutions、World Civilization 等 课程;日本国立高校动画专业没有直接与伦理相关课程,产业化、工学倾向严重,仅有九州大学设计学部媒体专业开设《芸術人類学》。
2.4 动画教学效果评价的道德权重研究。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很多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大都围绕课堂主客体的活动、表现、量化数据或结论进行展开,针对应用型艺术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比一般的知识型、 研究性教学易于数据化,在艺术作品的产出中个人主观判断因素占据较大的比例,但评价取向应该有稳定统一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审美标准,因此动画教学效果评价中道德的权重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薛莉(2010)、王龙业(2010)、刘海年(2011)从社会评价和道德树立的方面阐述动画片应有价值取向的要求;谭竹君(2015)指出动画中正确的道德观对思想教育及建构道德审美评判机制上起到的良性作用; 刘锐(2014)提出创作者对动漫题材的选择必须满足“真善美”的精神需要;孙菁(2014)认为伦理原则应成为考察动画艺术审美的度量衡之一;吴振尘(2013)、潘瑞芳(2014)、方化雨(2016)提出需要建立有效、体统教学成果反馈机制;刘若一(2012)通过比对魁北克大学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呼吁国内高校完善该体系。
动画的教学评价是“一种评价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 既不是形而上的,也不是技术性的,而是一种关于怎样臻于‘美’、实践‘美’的活动”[5]。审美生活和美育趋向更加注重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各项能力,以艺术作品为评价载体,传递审美育人的信念,也是当代教育者对现代化美育理念的回应。
3 动画专业中伦理观培养的当下问题与发展趋势
教育本身是一种善的伦理实践,“它指向教育实践中的善恶矛盾和道德规范,包括,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教育规范伦理和教育德性伦理两个基本向度”[6]。其中教育规范伦理是一种道德规则,它具有广泛的可行性、可接受性甚至某种必须性; 教育德性伦理则更加强调主体在规则面前的主动性、神圣性甚至超越性。动画本身富有伦理气质,它用虚拟性符号构建平行于现实主体世界的他性空间,有了伦理规范的内容,但又带来引起社会伦理效果的伦理效应,影响观者真善美的判断。并非艺术无道德,反观艺术更加需要用崇高的德性视野去感染他人,揭示现实生活中不能言说的伦理规则、伦理情感和伦理责任。
3.1 问题
国内外研究述评内容不难看出,动画与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紧密,有关动画艺术的种种道德问题也日渐凸显,动画教育中的伦理责任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伦理教育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并未得到重视,导致国内动画市场良莠不齐、文化失语、道德失范的现状。高校动画教育中的伦理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1)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国外动画教育伦理建设经验的深入借鉴。美日的动画艺术,包含了丰富的本土文化和本国伦理认同,同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异文化接受度也较好。我们理应对各国的教育体制、 道德培养、 伦理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形成更加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理论。
(2)缺乏实证研究。分析各研究成果发现,某些问题和现状更多地停留在描述说明层面,涉及数据相当少,缺乏丰富的实证案例分析,更缺少实证方式的研究。
(3)研究并未形成理论体系。国内外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动画与伦理的关系,但研究过于碎片或宏观;同时动画专业及教育业界都开始关注社会关系、人类学、伦理学在动画教育中的需求,但还未在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中采取实质的变革; 动画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聚焦也相对片面,于产业、人文、社会关系的耦合性不强。
3.2 前瞻
动画教育中的伦理培养问题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的研究重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研究。除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考察走访以外,对于大学生道德现状、道德认知、道德偏好转移的现状也需要分析原因,得出更适合我国大学发展的理论依据。
(2)在研究动画教育伦理培养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动画伦理理论建设。动画伦理和一般的媒体伦理、电影伦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动画的“文化折扣”较大,内涵中的伦理精神应更为稳固,同时加强动画批评的理论研究,三者带动良性运转的动画产业。
(3)注重对国外动画教育中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不仅包括对外国伦理的价值目标和主导道德的分析以及实践考察,更重要的是寻找外国独特的伦理理论给我国以借鉴和启示。
可以说,动画教育的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从动画专业教育的伦理角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有利于在本科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层解读,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方针,要求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动画教育的导向及产业的发展,通过动画专业教育中伦理观培养使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动画从业者道德感和责任心,提高动画创作行为中的伦理自律意识,创作出包含传统人文精神和中华文化识别力的动画艺术作品,对国产动画市场的良性运转和动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