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2019-12-26蓝文思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蓝文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阐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指路明灯。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本文旨在探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法,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提供另一种可能。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机制“是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是维持和事物自身发展与自我平衡的各种内部要素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要素之间的关系”[2]。任何工作要使之顺利实现并达到相应的要求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运行机制,正如钱学森所说:“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组织建立、有效运转就成为一项系统工程。”[3]笔者在调查贵州高校思政教师谈及“融入”教学可能存在的困难时,不少思政教师认为,以往贵州民族高校也提倡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但缺乏整体、协同推进的措施和必要制度,缺少经费保障和支持。高校一些教师和部门不积极落实“融入”教学改革,认为这只是学校管理部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与自己无关,造成各部门主体间、各相关人员间缺乏协同推进、共同促进的局面。

(二)师资培训方面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学计划的基础核心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认知的能力、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根本要求。但据笔者调查,目前只有部分高校中个别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如黔南师范学院主要开设内容为贵州民族文化、传统体育学、民间工艺美术、民族学概论课程和图片展览、学术讲座、校园民族文化活动等,真正“融入”教学的只有吴文定等少数几位教师。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师反映,学校虽强调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培养学生各个环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也尝试教改,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教学参考教材以及民族文化知识的培训,很难将两者有机结合。贵州各高校包括民族高校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如贵州理工学院28名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少数几位略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贵州黔南师范学院27名思想政治教师,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略懂,2~3名思想政治教师虽懂一些,但知识储备量仍不够;凯里学院,虽有教师进行“融入”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反映,因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太少,所以难以灵活运用。他们表示,如果要实施“融入”教学,希望有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参考教材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

(三)大学生自身民族特性给“融入”教学带来困难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高校来自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大学生,由于受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会涉及一些敏感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情感、民族关系等问题。如我国的瑶族、畲族、部分苗族的犬祖先文化有着较大的特殊性,与其他民族文化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反差。“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只有属于该民族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4]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特定文化传统的过程绝对不是对文化传统的简单复制,否则各民族大学生之间反而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协调机制保障“融入”教学的实施

要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构建相应的机制。政府、教育部门、宣传部门、财政部门、学校、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部门和相关人员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和高度统一,要统一领导、分工合作,形成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系统。社会及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是否具有协调一致的态度,对于活动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构建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运行机制,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树立起互相协调、协同推进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政府需出台政策、强化措施、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媒体做好相应的舆论宣传,理论工作者提出具有高度的指导性理论,各高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财政部门做好相应的经费投入预算,教学者具有积极投入工作的态度。组织者、引导者、执行者都要从同一个目标出发,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二)编好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主要的依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材料,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是学校各教学阶段进行统筹安排的依据。没有教材,教学就会失去方向,教学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和根基。教学参考书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新教学方式等所需要依靠的丰富课程资源和参考资料。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书的过程中,与教材、学生及自身教学水平相结合,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展示独特的教学风格。

“融入”教学是一种创新,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缺乏理论指导,以及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因而,编写反映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起源、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统一教材和参考书不可缺少。当然,编写的教材参考书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史,也不是精华糟粕混杂的民间故事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所选内容的文化思想内涵必须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方向性原则。因此,一定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反映民族先进精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故事和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加工创造。同时,要做好相关的师资培训工作,教会思政教师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使之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通过课程载体、实践载体、传播载体,结合相关课题,将一系列价值理念、精神品格、道德规范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授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有效教育的重要场域,而情景的创设需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在情景创设中,课堂教学可借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课程则可借实践项目理解思想政治的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并活跃课堂,如讲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服饰、建筑等的历史变迁和现今表现形式等,让学生准确认知其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促使不同民族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的正向作用,促进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并和睦相处。

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只是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案例来诠释理论,让学生在通俗的实例解释中理解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外延的实践课程。实践是接受活动的本质特征,通过对象性的活动,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真切感受。实践活动内容很多,如阅读少数民族优秀作品、观看少数民族影像资料以及参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工艺制作等活动,或利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国情、省情、社情、民情的调研和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的内容需要挖掘实践项目的思想内涵。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条件,灵活选择有助于学生参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领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从前人身上学到朴素、简单而又永恒的真理。当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课程,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技巧和诠释民族文化的理论功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备的基本功。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科目,是加强和巩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指导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将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