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现状及展开路径

2019-12-26刘艳萍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价值观核心

刘艳萍

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等问题作出政策性阐述,这为深化网络社会治理的价值引领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理论研究方向。现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社会治理的研究拥有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依然面临着深化理论、破解实践困境,以及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和精神凝聚力等诸多难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89年“治理危机”一词被世界银行首次使用以后,治理理念遂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并成为各国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社会治理已成为共同话题,但治理理论最先产生于西方国家并带有西方语境。围绕各社会主体的边界与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西方学者在社会治理方面主要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组织参与理论、多元主体理论和协同理论。这些理论根据社会治理主体的变化与相互关系,将社会治理模式划分为单极治理、二元治理、多中心治理与网络化治理。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策略底线,其中注重经济手段协调、注重保障和监督体系、注重社会治理中价值观隐性渗透等做法值得借鉴。

当前,网络社会的兴起与飞速发展使意识形态话语权角逐与较量更为激烈,网络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了在现实社会治理与虚拟社会治理之间形成有效的衔接,进而达到平衡,西方学者首先考虑的是政府与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社会的内涵并非局限于互联网,是由政府、企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与个体公民共同构成的网络,因此,政府作用不再重要,治理主体多元、主体间关系平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治理旨在实现以特定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目标,因此,在网络社会治理中要保证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平等权利与福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主权国家的独立与发展等价值目标的实现,政府发挥的作用显然很重要,政府应当占据社会治理的中心地位,在保持国家管制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中通过治理主体多元、主体间平等赋权、灵活沟通与协同、问题导向、机制创新五个方面,实现安全、自由、秩序、平等、公正与创新价值目标。具体做法是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致力于塑造新时代的网络空间国际秩序,解决网络社会转型中的政府监管漏洞与失序问题,以及网络社会带来的新安全威胁问题。在网络社会治理中,一些国家在涉及国家管制和社会活力、政府角色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和张力最突出最集中的地方,比如言论自由、隐私权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通过立法和技术优势进行网络监管、全面落实审查制与责任制、推行实名制、及时辟谣并不遗余力地传播本国的价值观念。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社会”研究逐渐兴起。对于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学界有三种观点:“完全虚拟社会论”,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社会制定新的法则或者采用完全自由的方式进行;“现实社会延续论”,认为实施治理时要根据实体社会的治理方式进行;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高度融合论”,主张社会治理采取虚实结合的策略。当前,网络社会中,“社会”力量逐步强大,导致“国家”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学界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导向提出四种模式:强国家、弱社会的“全能主义”和“新权威主义说”,强社会、弱国家的“公民社会说”,强国家、强社会的利益均衡说;弱国家、弱社会的混乱社会说。网络社会治理中“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被我国学者所推崇。国家一方面要统合多元社会主体价值观,努力规避网络带来的政治杂音;另一方面,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度不断提高,使得人心治理和行为治理两个最基本方面面临更大的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决策、协调、实施、评估、反馈和调节机制作用于社会治理,是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正向道德引导力量和制度文化,在人心治理和行为治理方面大有可为,可以稳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与此同时,众多学者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网络文化、虚拟社群、民间舆论场、社会心态、青年信仰、大众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探讨。谢迪斌[1]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主要从媒体的传播、教育的引导、学术的推动三个方面实施。虢美妮[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一元指导、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引领理念,树立引领的技术理念、服务理念和竞争理念,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吴翠丽[3]指出,通过合理设置话题议程、进行理性规约引导、赋予网民自主地位等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社群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田旭明、陈延斌则提出[4],通过“创新话语方式、增强理论解释力与说服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健全引领保障机制、健全引领保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间舆论场。梅萍[5]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应然”的原则和目标对自发的社会心态进行自觉调节和规约,引领人们的理想追求、社会认知和行为走向。姜怀忠、郑文博[6]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要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宣传,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网络阵地教育。朱兴丰[7]认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应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空间,实现产品化、制度化与常态化。谢林垚[8]提出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三条基本策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根基;通过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观念;在全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底蕴。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社会治理的研究倾向于某一方面,较为分散、零碎,且概括比较宏观,更多偏重网络文化信息整治和安全管理,重视技术监管和法律保障手段的运用,对网络内容如何进行价值引导以及在网络社会治理与保障公民权利如何取得平衡等问题缺乏系统思考和论证。

三、研究展开路径

针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习总书记提出“网上网下两个同心圆”重要命题,并指出“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面对不断变化的舆论环境以及迭代加速的媒介技术演进带来的意识形态管控难度增加的问题,研究如何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克服现代社会“主观理性”与“共同感”分裂这一深层矛盾,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以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网络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契合性的理论研究

梳理“网络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的“有效引领”内涵及相关核心概念,分析二者契合性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其一,明确网络社会治理价值引领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生成机理及作用机制,从“有效传播”和“实践养成”两个维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有效引领的内涵要义。其二,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治理文化渊源中探究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在意识形态建构的大众传媒与现实系统的“拟态环境”中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治理中进行引领的现实依据;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高度批驳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终结论”,充分认识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与深层要素,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政治思想引领要求和目标体系。

(二)立足网络社会治理视域,分析网络社会价值冲突中核心价值观引领困境

在“问题导向”指引下,紧扣新媒体格局下传播生态格局变化,在准确把握网络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及实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网络社会的技术特征、精神特征及主体特征,通过关注西方网络政治思潮的传播动态,认清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双重互动产生的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文化边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和成因进行探讨。其一,对西方政治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以及网络舆情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揭示意识形态视域下西方社会思潮“借力、借势和借需”传播的三重规律,对网络空间参与主体及参与机制进行归类总结,分析网络虚拟社群的内涵特征以及对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的影响。其二,从网络文化生态变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社会价值引领的文化冲突和现实境遇。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社会思潮回应不足、网络舆情引导不力、实践主体参与度不高、引领社会生活不够充分、话语内容创新不够、对话和互动渠道不畅通、实现形式存在形式化等问题。从世界历史、制度政策、技术工具、社会转型、价值生态及主体生成等特定时代境遇全面分析网络文化建设中价值引领冲突的客观存在根源,结合我国网络社会治理中价值引领实际,在结构情境化和符号变迁的路径中坚持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络社会治理,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价值依归和实践路径。

(三)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社会治理的原则和路径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社会治理中“价值失衡”与“文化边界”问题的整合作用,就要基于“强国家、强社会”的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政府引领、多方参与的网络社会治理原则。在培育公共理性、实现合作治理、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制度建构中确立社会价值共识的理性权威。同时,要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兼容并蓄的关系、观念创新与思想整合关系、柔性讨论氛围与刚性制度约束之间的关系”。其一,正确定位新媒体与政党的关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在拓展体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熏陶激发情感共振。政府要扩大公民网络有序政治参与,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推进网络参与制度化,在扩大与民众利益契合点中构建政府和人民大众的互动共振机制。其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机制,实现网络社会治理有序化的目标。运用嵌入性理论分析工具,从现实诉求、认知系统、情感认同及行为实践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价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空间治理思想,尊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特性、遵循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从传播主体建设、传播话语建构、传播技术创新三个层面构建价值冲突情境下价值观隐性传播和情境化传播模式,从“理论创新机制、长效教育机制、媒体融合传播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解决“合法性”和通俗化两个问题。其三,发挥“五位一体”建设的价值涵养功能,培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提升网民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通过“政府主导、各方联动、全体成员参与”的网络社会治理格局形成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四、结语

立足网络社会治理视域,把握价值观传播、接受与形成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社会治理进行关联性研究,从多学科领域探索新媒体舆论引导和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可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引领理论,避免简单地从媒体角度解释、分析研究路线的偏差,有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视域。同时,在网络社会治理与保障公民权利平衡等的问题上回应法治中国建设的现实需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夯实网络社会治理的民众基础,为网络社会传播权力转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有效的解释框架,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帮助民众塑造当代精神信仰,从而完成“追梦”的伟大使命。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