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跨文化探讨
2019-12-26代小兵
孙 娇 代小兵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和遗迹。中国也是一个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古国,有着令人称赞的风景名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为了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树立我国的对外形象。旅游资料的高质量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能把旅游资料准确、生动和形象的传递出去,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事实上,我国学者在旅游文本翻译领域已经提出好多精辟的观点。但从跨文化层面上去探讨旅游文本翻译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将从跨文化角度去探讨旅游汉英文本翻译的差异和方法。
1 跨文化思维下的旅游汉英文本翻译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在《翻译、历史与文化》提出“文化转向”这一概念,他们认为翻译要重视文化,提出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翻译”。翻译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原语和译语这两种语言,还要详细了解这两种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还是两种文化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因此,翻译人员必须具有跨文化的意识。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了解和交流。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行不但想能够欣赏到我国的秀美景色,更要了解神秘古老的东方文化。旅游汉英文本翻译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旅游景点资料和名称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就有跨文化意识,熟练掌握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化,才能翻译好旅游景点资料和名称所囊括的文化内涵。
2 跨文化思维下的旅游汉英文本翻译的差异和方法
2.1 跨文化思维下的旅游汉英文本翻译的差异的处理
首先,从语言本质来看,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各自的句子结构差异很大。尤其这两种语言在“表意”与“表音”、“意合”与“形和”这两个方面也有突出的不同。具体到旅游汉英文本翻译,汉英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着鲜明的不同。中文对旅游景点的介绍不为写景,为了是激发旅游参观者无限的联想和想一睹为快的向往。因此中文景点介绍的语言上往往辞藻华丽,虚实结合,极尽渲染;句式上,中文景点介绍使用四字成语和古诗词,通过排比来增加文字表达的力度,短小句使用居多。以上几点可在中文景点介绍随处可见。例如:对于西湖的介绍——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让旅客联想到西湖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心驰神往。英语景点的介绍用词往往朴实无华,较少有对景色的渲染,较多的是传达实景信息,多采用长句子表达,信息较为完整。例如:对美国黄石公园的介绍——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 national park located primarily in the U.S.state of Wyoming.It was established by the U.S.Congress and signed into law by President Ulysses S.Grant on March 1,1872.以上是美国黄石公园的部分介绍,内容是黄石公园的地理位置、成立的时间。通过对中美两国景点介绍的对比,中文景点介绍突出景点的社会身份特征、风光景色和人文特点,重点介绍的是历史由来,历代文学作品和诗歌对景点的颂扬。英文景点的内容主要是实用信息,主要介绍的是地理位置,对其风光景色的描述不多。
2.2 跨文化思维下的旅游汉英文本翻译的差异的处理方法
旅游文本翻译的原则应以中国文化为本,以译文为重点。翻译人员不能死扣原文,一成不变,而应该在不影响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前提下,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地对原文作适当的增减及调整,努力做到语法简明,语言生动,表达传神。因此,翻译人员除了具备跨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传达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旅游文本翻译中,我们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加意译、增译、删减和改写。
2.2.1 音译加意译
音译加意译多用在景点名称的翻译,旅游景点的名称多为“专有名称+种类名称”,如“都江堰”中,“都江”是专有名称,“堰”是种类名称。音译加意译就是汉语拼音加英文翻译。旅游景点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名字常常用表示地形地貌特征的词语组成。自然景观常包括山(mountain)、峰(peak)、沟(ravine)、谭(pond,pool)等等。例如“洞庭湖”:Dongting Lake。人文景观的名字常常是历史与文化发展的体现,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色彩。人文景观常包括寺(temple)、楼(tower)、园(garden)、阁(pavilion)等等。例如:“少林寺”:Shaolin Temple。
2.2.2 增译
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增译是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文本中的某些字、词和句的言外之意,从而增加的一些相关的内容。增译不是对事物意思的解释,而是对旅游本文中涉及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和典故等资料的背景说明,如: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及其他们的身份和对历史的贡献等等。旅游景点除了其自身具有的欣赏价值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适当的增添相关的背景信息,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精髓。如: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览,并常在冷泉上“书扇判案”。原文中提到一个典故“书扇判案”,中国游客看到后都不一定知道这个典故,更不用说外国游客,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增加解释“书扇判案”的内容,即——he is said to have handled a court case in the Cold Spring for the owner of a fan shop for Su was a famous painter calligrapher as well as a poet.这有助于外国游客对原文更好的理解。
2.2.3 删减
删减即在不影响游客对中文资料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度的删减。中国人描述景点往往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中国旅客看了以后加深对景点的印象,得到艺术的享受,但在外国游客来看,没有背景文化常识,这些诗词歌赋没办法理解、完全是画蛇添足。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以把这些删除,外国游客对景点的理解会更直观更明白。如:介绍青岛旅游资料:“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绵延80多华里的海滨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长轴画卷。译文如下:“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It is not hot in summer and not cold in winter.The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uan Island at the west end to Xiaqing Gong of Mount Lao at the east end.”这段翻译中,将古诗部分删除,没有影响游客对青岛这座城市的理解。
2.2.4 改写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推理方式也不同,中国人属于螺旋式思维,采用归纳推理,汉语在展开话题时,往往先分说,后总说,多用掉尾句;西方人是直线式思维,采用演绎推理,在开展话题时,先总括,再分说,多用松散句。翻译时应对原文结构做出必要调整,符合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如:在四川西部,有一处美妙的去处。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译文如下“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 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译者将中文中的尾句翻译时放在了句首,更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维习惯。
本文探讨旅游文本翻译的跨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处理方法,目的是提高旅游翻译人员跨文化意识,克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障碍,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促进中国旅游事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