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困境与提升路径探析

2019-12-26刘锡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支部书记组织生活支部

屈 宏 刘 源 刘锡明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党建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师生联合党支部作为高校党建的创新形式,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合格党员、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党支部形式,在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努力探寻师生联合支部建设的可行路径。

1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高校创新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党中央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党建工作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高校师生联合支部建设是以支部建设促进教师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双提升的重要载体。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影响者,除了日常的示范性作用,在支部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显重要,教师影响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发挥模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蕴含于支部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支部建设,也更好的实现了党建育人的价值。

1.2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是激发高校党建创新活力的内在要求

高校党支部的类型主要分为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以及师生联合党支部三种类型。前两者属于传统的支部类型,在实践中形态相对稳定,但是运行机制相对僵化、缺乏活力。师生联合支部作为新型支部形态,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其具有激发高校党建创新活力的特点。师生联合支部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以共同的政治身份将两者组合起来,在支部内教师具有成熟的理论思考和专业建树,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党建工作的推陈出新,大大丰富了支部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创造生动活泼又不失纪律的支部建设新局面。

1.3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是发展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需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近年来,高校师生关系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师生矛盾时有发生。师生联合党支部是这一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通过党支部定期进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生活会,师生自我剖析、彼此提出意见和建议,能让彼此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方,化解矛盾,增进共识,构建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2 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困境

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其组织优势日益显露。但是,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困境影响着师生联合支部建设的发展。

2.1 部分导师书记领导力有待增强

建设并发展师生纵向联合党支部,其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因此,导师支部书记的领导力直接关系着党支部的建设质量。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并非所有导师书记均具备合格的领导力。一部分导师支部书记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在工作中分身乏术,不能将精力完全的投入到支部建设中来。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务工作也比较多,很多导师支部书记不熟悉党务工作,又没有时间学习,很多工作比较轻率的交给年轻教师党员,但青年教师也往往承担着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工作压力与晋升压力与日俱增,这些叠加因素的聚合效应降低了师生联合支部的实效性。

2.2 师生联合党支部设置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师生联合党支部多依托项目组、课题组与研究所成立,这种组织方式导致师生联合支部规模大小不等,发展不均衡。有些大项目组,导师多同时就意味着学生,有些导师不仅是硕士生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这样就导致师生联合支部体量较大,再加上很多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考核,导致师生联合支部运转不畅。有些支部因为设置原因,导师数量和学生数量偏少,支部活动开展比较单一、平淡,缺乏活力。硕士生博士生课业负担不同,联合活动也经常出现不均衡局面。因此,师生联合党支部原有设置方式的适应力也需要随之提升,要结合实际科学调节支部规模与支部结构,继续创新党支部内设形式。

2.3 组织生活中师生角色矛盾有待协调

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建立使科研工作与组织生活出现了交叉重合现象,因为两项活动的参与者均为同样的师生主体。但应注意的是,两项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目标,对师生主体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科研活动中,导师因其丰厚的专业知识而成为教育主体,肩负着传道授业的职责,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方向与内容。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接收者,其主要职责是在导师的教导下学习内化,因此是教育活动的客体。但是,单向的“师—生”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组织生活,组织生活应当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党支部全体成员应当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努力形成和谐的互动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是地位平等的党组织成员。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教师党员仍然以科研活动身份参加党组织活动,教师与学生地位存在不平等现象,弱化了组织功能,不利于师生共同开展组织生活。

3 加强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

上述问题已成为阻碍师生联合党支部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只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将师生联合支部建设推向更高层面。

3.1 强化导师支部书记的教育、培养与选拔工作

合格的党支部书记是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导师支部书记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建设成效。优化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导师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党校阵地,及各种培训加强导师支部书记的学习。尝试建立双带头人体制,支部书记既是学科带头人,同时是党建带头人,以导师支部书记的科研带动党建工作,同时又以党建促进科研工作,实现导师支部书记的全面发展。学校组织部门要对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建立专项选拔考核制度的,对于导师支部书记的教育、培养和选拔工作的综合考核,可以成为导师支部书记职称评聘、晋升的有效参考,调动导师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

3.2 提升师生联合党支部设置方式适应力

据党务干部反馈,党支部人数在10人左右时,党建工作能达到最高质量。但在现实中,多数师生联合党支部规模已突破30人。在师生联合党支部规模与跨度持续扩大的前提下,不能简单地拆分党支部以求控制规模,应当将着力点放在组织结构与工作方法,增强师生联合党支部设置方式适应力。一是要优化党支部支委的设置,可根据实际人数规模扩大党支部委员会,以支委会带动支部建设。二是科学合理设置党小组,推选支部委员担任党小组组长。党小组组长应与党小组成员具备密切的学术科研与工作联系,以便开展理论学习与组织生活。三是要创新党务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支委和党小组在实际党务工作中的作用,依据不同构成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发挥两个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提升党建工作对科研教学的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与科研教学不是对立的两方面,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党建工作如果仅仅停留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而不能推动科研教学的发展,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就不能称之为“起决定作用”。师生联合支部中,要让党建工作处于引领地位,以党支部建设的凝聚力,增强科研团队的战斗力。以优秀党风带动学风,将党支部建设与科研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在不断增强师生联合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与生命力的同时,也这些健康向上的合力推动支部师生科研工作的发展,实现两者的相得益彰。

3.4 健全师生联合党支部工作体制机制

师生联合党支部仍处于探索建设阶段,要从整体上谋划师生联合党支部发展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筑实师生联合党支部长远发展的战略支柱。一是要健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二是要健全监督机制,要加强对师生党员的监督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师生氛围。三是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从创新成果、学习成效、组织生活、群众影响、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评价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质量,建立师生联合支部的考核指标体系。

总之,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创新的有效载体,在实践中促进了高校党建的发展,我们在发挥师生联合支部优势的同时要取长补短,探索师生联合支部建设的有效路径,以科学有效的建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猜你喜欢

支部书记组织生活支部
支部联建润“甘泉”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党支部书记能否实行招聘?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党支部书记正确运用表扬艺术“六字”诀
支部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