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9-12-26黄友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院校职业

黄友慧 陈 雪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近几年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环境艺术设计适应行业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况

1986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87年国家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之全国高校纷纷设置该专业,1998年正式将环艺作为方向从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中,2015年设置独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内容以建筑内外空间来界定,包括以室内空间设计、家具、陈设等要素为目标的室内环境设计,和以景观、绿化、建筑、雕塑等要素为目标的室外环境设计[1]。

作为一个独立、新兴、综合的边缘学科,兼具艺术、技术、工程的特点,由于成立时间短,教育模式不成熟,缺乏科学而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学科理论体系。

2 四川省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招生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和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加之艺术设计教育泡沫现象的影响,近十年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呈良莠不齐的趋势陆续发展,四川省共20所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专科教育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民办高职),笔者对近3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计划统计,2018年1865人,2017年1857人,2016年2025人,呈不稳定趋势。

2.2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在高职教育大背景及院校本身发展下,从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看大同小异,存在对环艺专业学科体系缺乏深入的认识,或培养目标只有室内设计方向,或只有室外环境设计方向,培养目标流于形式,亦或培养目标求大求全,没有自身发展特色等问题,没有具体要求毕业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或者标准。高职院校着重技术技能的掌握,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2.3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本专业的课程范围涉及室内、园林、城市规划、美术、雕塑、建筑基础知识、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专业课主要有:中外建筑设计史、室内设计原理、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环境工程学、材料学、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电脑图形处理软件、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人体工程学、园林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空间与形态、城市规划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环境陶艺、装饰工程预决算、艺术摄影,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一样,课程结构体系薄弱,课程名称混乱不一,缺少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培养,缺少规范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

2.4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师资情况,统计显示45岁以上教师占比18%、本科学历占比64%、副教授以上职称占19%、教师所学专业为环艺专业的占16%。教师团队偏中青年,充满活力,教师团队学历层次偏中下的状态,本科学历占比较高,其次是硕士学历的教师,尚有待提高。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建筑构造实训室、装饰构造实训室、、室内陈设实训室、手绘实训室、景观植物养护温室、景观园艺植物种植园、家具实验室、木材标本室、陶艺传统工艺室等。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本地的装饰公司、景观设计公司作为实习和就业渠道,教学过程中充分集合校外条件诸如市政绿化部门、艺术博物馆、案例公园、街区、商圈、小区等,调查显示院校之间对环艺教育的整体投入和实训条件差异较大。

2.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就业率近97.29%,主要就业方向为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地产企业、工程监理及施工等单位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文旅景区设计、销售等工作,涉及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教育类、销售等行业,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成都,室内方向的专业对口率较高,景观方向的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3 四川省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研究

3.1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3.1.1 落实“双证”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中引入“双证书”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起步较晚,与国外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差距,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将改变传统以毕业证作为就业凭证的现实,培养以岗位能力为主的高技能人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及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架起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间的桥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设置实训项目,使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实用性、互换性、开放性与国际性。

3.1.2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议题,虽装修市场对专业的缺口较大,但部分高职院校环艺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力度疲软,或流于形式,或合作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大量接受学生的实习实践。

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一线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为主导,共同探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企业获得自己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学生得到就业保障。

采用“学工置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和企业分别设置实训基地及产学研孵化基地,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在企业参加生产一线活动,为企业带来更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计划。此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采用“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调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双方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2],共享师资,学生自主选择就业岗位的去留。

3.2 建立科学的专业教育课程新模式

3.2.1 重视课程设置,变“水课”为“金课”

课程结构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通过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双方共同或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做到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注重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代表性和特色性;建立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具体案例的操作练习。

“水课”,即质量不高的课,高职院校低淘汰率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小,“水课”大量存在。以课堂为中心的高质量“金课”,涉及课堂内外、课堂始终、师生角色和考核评价,打造“金课”,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3]

3.2.2 注重人文素养培养,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高职教育,不同于重理论的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重操作的技校,既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开设多种形式的专业选修课,如中西优秀建筑、雕塑、风俗欣赏等,从中吸取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特色的营养运用到设计中,并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环境艺术设计过程可以归纳为资料归类、数据分析、设计、施工过程,并融合造型、色彩、美学等感性思想的表达,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融合,也是创造思考的艰苦过程。[4]从高职院校学生的作业和实习中看,作品模仿倾向明显,以现有成功中西方案例为模板,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拼凑,缺乏个性和项目本身的内涵,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应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进行启发式引导。

3.3 教学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

3.3.1 有形资源共享,建立系统化专业群

高职院校和专业之间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不同,高水平的师资、实训室、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展厅等有形资源的共享,不仅能够把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到最优化,也能够促进院校、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拔尖人才”为主线,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以核心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基于专业大类构建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与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艺术设计专业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实现“1+1+1>3”,形成集群优势。优化教师组合,打造协同创新的“双师”团队,把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组合,并通过“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和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双师型”队伍。

3.3.2 无形资源共享,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和专业之间的精品专业课程、办学经验、教学方法等无形资源的共享,弥补了有形资源在时空上的割裂,能加快整体发展,形成开放的办学体制。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等,建设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互联网+职业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共享进程,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西部地区引入信息化教学较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院校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积极性不够,学校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速度。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