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军事培训中的中华文化传播研究

2019-12-26郭长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军中华文化汉语

郭长荔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我国对外军事培训(以下统称“外训”)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前沿阵地。发展健康的外训,可以培养一支了解、认同和支持我国的友好力量,对我国参与国际事务起到推动作用。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外军学员就会自然地接受到中华文化熏陶,从而对我国产生感情,最后把这种倾向性表现在政治立场上。我国外训工作应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有效地向外军学员传播中华文化、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力量是我们长期努力和探索的课题。

1 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外训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通过通用汉语教学实现了零汉语学员的跨文化生存;二是首创我校特色的专业汉语教学,促进学员有效完成专业学习;三是提出并成功实践“语言文化同步教学”理念,不仅在所有语言课教学中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地灌输中国文化,还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将文化课程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地贯穿到学员整个教育阶段,做到语言和文化学习同步,实现学员汉语水平和中国文化的同生共长;四是引导学员了解和认同中国,做好中外友好使者。实践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经验推广价值,但还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矛盾。

1.1 中华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外训目前没有中华文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设计较为随意,大部分围绕传统节日风俗和民间工艺。军事文化由于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敏感性强,因此外训文化传播以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代表的军事理论为主,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传播活动离不开中国人视域内的文化。外训的文化传播工作目前处于两极:抑或过于强调中国的节日、饮食、音乐等传统风俗,把风俗习惯、艺术知识当作文化的全部;抑或泛泛而谈,内容虽涵盖方方面面却全都富于表面,隔靴搔痒。我们总是逃不开以固化的中国思维设计文化传播内容,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外军学员到底想要了解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真正价值与影响,导致中华文化传播目前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纲领。

1.2 一线外训教员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外训是“服务大局、厚植资源”军事交流背景下的产物,外训教员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教会留学生说中国话,还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外训教员不仅仅是语言老师,还是中华文化和国防外交政策的“宣讲人”。

目前外训教员大多毕业于地方院校,缺乏军队背景,对国防和外交政策了解甚少。因此,外训教员要牢固“热爱人民军队、献身军队教育事业”的思想,加强国防知识和外交政策的学习,提升“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基本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外宣口径。此外,外训教员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和熟悉所在国与中国的文化异同,试图找到合理的入口将中国秉承的价值观传播给世界各国。

1.3 异域文化观念的学习研究有待深入

外军学员来自不同国家,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千差万别,他们对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甚至会产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导致生活和学习危机,影响培训效果、削弱培训目的。

目前我们对外军学员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的异文化研究还不够深入;共性研究多、一般了解多,但个性研究少,尝试了解少,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就更少。因此,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误解,成为构建中华文化传播体系需要关注的问题。

2 牢牢把握中华文化传播的本质要求

2.1 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

21世纪初以来,为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中国政府已将文化交流纳入国家战略,通过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已经成为中国新时期总体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

外训中华文化传播工作要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走出去,请进来”。在与外军学员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走出去”,让外军学员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传统特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文化外交的重点,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文化在未来全球文化版图上占据一个有影响力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学习力度,把各国的优秀文化“请进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大胆吸收外军学员所在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以之作为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新鲜要素,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有国际性和现代化色彩,从而更好地获得世界认同,转化为软实力。

2.2 主动宣扬中国优秀文化

外训中华文化传播中,我们应着重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让外军学员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我们通过文化传播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出“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与国际主张,有针对性地回答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方面,不仅向外军学员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及其独特魅力,还向外军学员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3 努力培植国际人脉资源

培植国际人脉资源是外训的根本目的。因此,中华文化传播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三个目标方向:一要有利于增进了解、增信释疑。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治体制和国防战略等的负面报道和“中国威胁论”等歪曲舆论,我们做好文化外交的联系人,减少他国对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误解,增信释疑,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二要有利于相互理解、建立友谊。我们要通过点滴事情温暖人心,拉近情感距离,在增进理解、增进友谊的基础上,增强外方对我外交和国防政策的认同感。三是要有利于互利共赢、寻求合作。我们要与外军院校寻求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3 着力健全完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

3.1 加强汉语语言教学

在目前如此开放又先进的世界,只有通过国际间相互交流,文化渗透才会得到不断进步,而汉语就是中外思想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汉语本身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加强汉语语言教学,不仅满足外军学员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和纽带。

加强汉语语言教学,将中国语言文化作为融通中外的纽带,将汉语语言文化推广延伸到跨文化交流,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们希望通过加强汉语语言教学,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语言文化互动交流模式,让外军学员在通过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互鉴,实现不同文明共享和彼此心灵互通。

3.2 构建课堂教育、第二课堂、社会体验三位一体中华文化传播体系

根据外军学员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本着“广交朋友、厚置对华友好势力”的思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课堂教育、第二课堂、社会体验三位一体中华文化传播体系。从课堂内的教学扩展到第二课堂的活动,再扩展到社会体验,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注重外军学员实践活动,为外军学员搭建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扩展平台,在“课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中,给外军学员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课堂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由语言文化教学与军事教育两部分组成。课堂教育秉承“语言文化同步教学”理念,在所有通用语言课教学中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地灌输中国文化,与此同时,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概论》、《军事汉语》系列课程,将文化课程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地贯穿到学员整个教育阶段,做到语言和文化学习同步,实现学员汉语水平和中国文化的同生共长。

第二课堂就是课堂教育外的时间进行的与堂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第二课堂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又不限于教材,教学内容范围非常广大,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例如可以利用中外重要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将外军学员融入到中国家庭中去,提供其观察中国人之的交流和行为处事的机会。通过语言文化实践,巩固课堂教育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切实提高外军学员的汉语表达能力。

除了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文化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是提升学员文化教学质量,促进学员中国文化素养养成,实现学员跨文化交际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方式。如开设中国功夫、中医、烹饪课等;外军学员也可以参观著名旅游景点感受中国的秀美江山壮丽山河,参观开放部队了解中国军队的概况等,通过社会体验让学员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润物细无声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

博大精深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念和思想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植根的沃土。课堂教育、第二课堂、社会体验三位一体中华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将改善当前中国文化传播被迫接受式的弊端,从认知、感受到领悟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以世界的视野讲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外军中华文化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外军军事体育训练“专”化特点及启示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外军油料供应保障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