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里的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地方社戏

2019-12-26滕晓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社戏莎士比亚戏剧

滕晓鹏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曾写到“世界是一个舞台”,随时随地可以发生戏剧,早在伊丽莎白时期莎剧就展现出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节庆功能,演出不只局限于镜框舞台之上或是剧场之内,它也成为街头演出的常客。如今,公园里的莎士比亚演出比比皆是,在戏剧艺术繁荣的美国纽约尤为盛行,这样的公园演出目的在于让各行各业的普通观众都能有更多机会看到戏剧表演,就像从公共图书馆借阅书籍一样容易获得,表演通常在公园中举行,免费向公众开放,丰富了市民夏季文化娱乐活动。

如今美国规模最大,演出形式最多样化的“公园里的莎士比亚”演出每年都会在中央公园的露天剧场演出,从创立至今已经有超过六十年的历史,这一戏剧季是由公共剧院创始人约瑟夫帕普最先倡导。起初他从百老汇制作人和剧院经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试图摆脱经济压力和剧场空间的限制,带着流浪的莎士比亚戏剧节来到中央公园,致力于开发一个可供所有人使用,且与之相关的新式美国剧场。他期待将这一观剧传统能够长久的留在中央公园里,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总计已有超过五百万人次观看过这一系列的免费演出,“公园里的莎士比亚”也成为纽约最受欢迎的夏季文化传统之一。

由纽约公共剧院主办的中央公园莎士比亚演出季每年的预算大约300万美元,演出通常持续五周的时间,赞助商多为美国银行、达美航空等此类大型企业,美国国家艺术人文基金,纽约市政府艺术基金也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自1961年以来,户外圆形的德拉克特剧院成为夏季莎士比亚演出的主场,获得免费观赏门票的途径有三种:首先是现场排队,观众通常一早就在此等候,以确保获得晚上表演的门票;其次是购票软件中参与免费抽票的活动,每天正午到下午两点之间系统会告知所有参与者是否抽中此次的免费票,抽中者需在半小时内确认领票,演出前于售票处进行纸质票兑换;最后一种途径是为了方便住在其他区的观众,公共剧院还在指定日期和地点在曼哈顿岛以外的地区进行免费派票活动。但由于演出质量较高,时有明星大腕坐镇,同时又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常常是一票难求。

演出的内容皆来自于莎士比亚经典剧作,但表现形式风格各异。在过去人们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本必须按照莎士比亚写作时的原样来演出。而现在大多数观众更认同戏剧家彼得布鲁克的观点:“一个伟大的文本中所存在的虚拟形式的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如2017年中央公园演出了莎士比亚极具争议性的历史剧《裘力斯·恺撒》,这一版本没有完全照搬古制,其现代化的呈现一再提醒观众《裘力斯·恺撒》对当下政治的参照性。演员身着西装、一头金发躺卧在浴缸之中的表演,对于时任总统特朗普的映射受到了媒体报纸热议,甚至引起部分观众的反对声,一度停演。在经过修改再度上演时,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好奇心,成为纽约近年来最具争议性和关注度的莎剧演出。2018年演出季则上演了两年前公共剧院排演的音乐剧版《第十二夜》,经典故事被改编成了轻松诙谐的音乐剧,对白唱词简单易懂,旋律清新优美,全新的演绎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世界的愿景。剧中幽默的玩笑,忧郁甚至悲剧的暗示,悲伤或是喜悦的情节,诉说着这个世界仍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备受争议还是广受好评,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免费莎剧演出季每个夏天都会如约而至,成为纽约市民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养分。艺术创作者有了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可以自由的创作表达,市政府的艺术文化事务局局长曾表示:“如果我们以艺术的内容来决定财政赞助,这不就是新闻审查制度吗?我们不能干涉纯艺术活动。”

历经时间的考验,跨越语言和种族的界限,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力量,倡导在一些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上构建对话。“莎士比亚在公园”这一公众节目也衍生出一系列的艺术家和观众发展计划、公共论坛,将来自各个学科的戏剧艺术家和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讨论公共制作中需要探讨的社会问题,由此拓展出的免费项目“城市移动演出”,也满足了纽约市五个行政区观众日常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更多需求。如今纽约周边的小镇也有各式各样的莎剧节,“哈得逊河上的莎士比亚”,“长岛内湾的莎士比亚”等,加拿大、新西兰、以及欧洲各国的户外莎士比亚演出同样是长演不衰,许多节日都将演艺,美食,旅游等其他活动加入到表演中,使这种类型的剧院体验成为一个互动的社区活动。

同样作为户外演出,相较于“年轻”的“公园里的莎士比亚”,中国地方社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祭祀歌舞,是一种具有酬神祀鬼性质的民俗活动。融合了祭祀活动与戏曲表演,形成“社、祭、戏”相统一的形式,较传统戏剧更具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特点,同时兼具有祭神娱人的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当地景色相结合,也展现出本土的民俗风情,承载着民众的希望与寄托。中国社戏是农耕时代的一个个族群村落的集体记忆,浓缩了群体的生存智慧和经验。地方社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展示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旧时人们的文化观念与宗教意识。在过去民间社戏活动极为鼎盛,特别是春祈秋报,节日盛典、迎神赛会,戏场锣鼓喧天观众云集,场面甚是热闹。鲁迅在《社戏》一文中描写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社戏的演出与当地独特的空间环境相结合,因地制宜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曾经演出于繁华街头,或是草台广场的地方社戏的热闹景象已经一去不返。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绍兴府至少有六七千座古戏台,而现在全市仅剩下300多座。作为一项民俗活动,社戏的传承是群体性的,在过去绍兴一带的民众都把社戏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世代传承,亲身参与组织观看,可以说人人都是传人,在重大节日或特定时节邀请浙江绍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及各县职业剧团和民间剧团演出社戏。以越剧的诞生地嵊州市为例,该县有民间职业剧团数十个,他们仍活跃在绍兴各城镇和乡村,以社戏的演出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而他们的演出也丰富和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镇人口日益减少,地方社戏在城市的推广力度较弱,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原本的生机。如何传承社戏文化,发挥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成为值得艺术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任何对于西方理论和现象的研究,最终都要回归到本国的实践当中。对比美国的公园里的莎士比亚与中国地方社戏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在故事取材来源上,前者全部来源于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喜剧或历史剧作品,而后者多为中国古典故事与传说,两者距今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而公园里的莎士比亚至今能够受到热议和追捧的原因在于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不拘泥于传统,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和新的研究视角的出现,“戏剧演出将莎士比亚作品置于新的背景之下,从新的视角对其加以阐释。”再者,从组织演出的部门来看,公园里的莎士比亚每年由公共剧院主办,大型企业资助,文化部门支持合力完成的结果,而地方社戏多为乡镇居民自发行为,为庆祝婚丧嫁娶,节庆时令而举办的,因此它的推广需要民众、企业、政府的通力合作,“了解民间剧团在公园乡野的表演形式、演出剧目、演出收入等情况,分析观众心理以及主动支付观赏费用的主要原因,进而为地方社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最后,在戏剧普及方面,“公园里的莎士比亚”和中国地方社戏都属于“扎根在土地上表演的戏剧”,走出剧院来到观众周围,极大的降低了欣赏艺术的门槛。正如公园里的莎士比亚的创造者约瑟夫帕普所说:“我可以屈服,可以退回原路,可以换个方式,指导做这个或那个,为了生存我可以作出任何改变。我的策略可以改变,但是我的方向不会改变——新戏剧,新观众。”戏剧艺术是为了所有人的,它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创造,通过人民去展现,为了人民去表达。因此无论是莎剧还是社戏走向街头,都是为了“落入寻常百姓家”,推动戏剧戏曲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比较二者的异同,不难发现中国的地方社戏如今的演出数量和普及程度都相对较低,借鉴公园里的莎士比亚演出季的个中经验与弊病,也是为了服务于我国戏剧戏曲的普及和推广。

当然公园里的莎士比亚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发展标准,它的演出形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一味套用并非明智之举,但它的成功经验以及所引发的思考,或许对于中国地方社戏的革新和艺术性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最终实现中国戏剧的振兴与繁荣。更新中国地方社戏的演出内容,拓宽宣传营销渠道,设立传承基地,使社戏展演常态化,也许才能让这种古老的属性是重新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社戏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素描)
有趣的戏剧课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