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描学习时机之我见

2019-12-26高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素描物体绘画

高照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在笔者的素描教学中,经常遇到家长要求把自己不满11岁的孩子升至素描班学习。还有家长问笔者:“难道我的孩子该学什么不是我说了算吗?”当今社会,不画画的人也会了解到素描对于画画的重要性。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会认为,让孩子更早的学习素描画对孩子的艺术道路一定是好的,因为这样可以“赢在起跑线上”。显然,这是把绘画看作单纯的技术来对待了,基本上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心理因素发展的阶段。关于何时是学习素描的好时机,笔者与家长沟通过很多,一般来讲,不建议孩子在12岁之前学习系统的写实素描。

1 素描学习与学生年龄的相关性

笔者所讨论的素描,不是广义的单色画,而是指在课外美术培训学校进行的,在素描纸上用各种型号的绘画铅笔画出来的造型准确,明暗比较丰富,细节细腻的素描画,绘画内容一般包括静物、几何体、人物头像、石膏头像等等。

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让一个零基础的13岁的孩子开始进行素描训练,是相对容易的,只要教师可以较好地讲解引导孩子绘画,这个任务不算困难,相信大部分素描教师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把一个10岁的孩子带到素描教室,当堂教师就会感到困难。显然,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容易进行系统的素描训练。首先,孩子对“立体”的概念还比较弱,他可以大概的画出物体的形状,能分辨出物体的黑白明暗,但是透视很难正确合理,调子很难过渡自然。没有透视便没有“骨骼”,没有好的调子便等于没有皮肤,画面自然是十分糟糕的。10岁的孩子在单色的线条画方面可以做得不错,他们对铅笔的掌握已经足够熟练,可以抓住物体的某些特征。但是让这个年龄的孩子过早的学习系统的以专业训练为目的的素描画,不利于对绘画兴趣的培养,这种客观写实的绘画,对低年龄的儿童会有一种关于美术学习积极性的摧残。他们会觉得画素描好难,好枯燥,进而对绘画产生厌烦感。与其拔苗助长,不如顺势而为。

2 学生心理发展与素描学习的联系

关于何时才是最好的学习素描的时机,首先要考虑共性,即孩子心理成长和绘画内容的相关性,根据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的划分,9~11岁的孩子处于 “理智萌芽阶段”,11~13岁为 “拟似写实阶段”。大部分11岁的孩子都处于这两个阶段之中,这是一个孩子心理成长发展的一个转变期,一半数量的孩子还处在 “因自我意识和缺乏合作而导致空间关系的困难”,面对静物台上的物体,他们很难将其合理的表现在画面上,要么空间关系不对,远处的画大了,近处的画小了,或者物体结构不太对,这种错误突出地体现在正方体结构上,孩子们经常把“最上方的两条棱画的飞到了天上去。”不过也有一些心理发育较快的孩子,可以画出错误较少的透视。但是没有错误是很难的,我们要知道,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观察一件静物的时候产生的概念是不同的,看到了物体和理解了结构,是两回事。笔者时常认为,也验证过,成年人进行素描绘画是可以进步很快的,虽然我们从艺术理论上来讲,我们教授的这些基础素描绘画是没有太高的审美价值的,但是成年人可以更快地画的准确,虽然艺术不是为了画的像,但是假如你是个产品设计师或者室内设计师,你的效果图必然是需要准确的,所以这种基础训练是有必要的。反观素描史,达·芬奇的素描局部看起来其实是也很简单,笔者觉得他的素描在于优美的精准,就像击剑选手的表演一样。看似弯曲的线条,其实在暗示着组织与结构的走势。笔者年少学画的时候也临摹过,画起来真的是不简单。现在想想,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当时教笔者的教师是河南大学毕业的,他遵循着徐悲鸿的素描理论,所谓宁方勿圆宁脏勿净等等,然而当时的笔者,哪里知道这个,笔者当时认为,只有这样画的素描才是好的。第二,就是当时笔者的老师要求笔者具体的握笔方法,排线方法。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笔者的想法。所以,对当时的笔者来讲,画出优美的弯曲的,暗示结构的线条是比较不容易的。有了这些经验,在笔者现在教孩子的时候,笔者很少限制孩子太多。当孩子问起握笔方式,笔者会说,怎么舒服怎么拿,怎么画得好怎么拿。当孩子问起如何排线,笔者会演示不同种类的排线方法,告诉他绘画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我们学艺术,就是要不一样,假如是数学,这道题就应该这么解,固定的流程,你需要循规蹈矩。但是绘画,没有固定的规矩,怎么效果好怎么来,我们走的路可能不同,我们的终点应该是有共性的。

当孩子的年龄到了12岁,大多数都开始“无意识的”开启了写实之旅。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物体的空间透视变得容易理解,“孩子已经开始自觉地缩小远距离的物体体积来表现三维空间了。”而透视关系对于11岁之前的孩子来讲有较大困难,因为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关注到不同的物体的空间比例上来。孩子有了心理与思维上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一些学生画的是比较优秀的,然而这种优秀并不是惊为天人那种赞叹,只是讲,可能别的学生在某个年龄画出来的效果,这些孩子会更早的完成。这也来源笔者时常认为:绘画大师与常人无异,异于他的艺术旅程进行的更快,他写实的时候,他的同龄人还未开始写实,他开始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他的同龄人可能还处于一个想要画得更写实的阶段。教学的实践和相关的理论学习之后,笔者会把12岁当作一个界限,作为孩子是否可以开始学习素描的年龄标志。

不过,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儿童心理生理发展都有差异,虽然大多数孩子在12岁之前不太适合学习素描,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个孩子画得很好。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笔者按照书中的说法把它称为“天才儿童”,10岁的时候就可以主动的临摹画出比例正确的静物,到了12岁就已经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中的明暗层次,但是这个孩子这么早就可以画好写实的东西,是老师过多的关注的结果吗?笔者看未必,笔者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天赋特质导致的。每一个生理健全的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绘画能力,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发展各自的绘画能力,是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

3 不同种类绘画经验对素描学习的影响

在笔者工作的地方,学生会先画两年卡通画,然后工笔画和素描画二选一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如果抛开透视原理,单论明暗调子的话。拥有两年的彩色铅笔使用经验的孩子,画出来的素描调子实在是太糟糕了,这种糟糕是普遍性的。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卡通画中,只在乎色彩的准确与否,不在乎线条的流畅顿挫,只关心平面的涂色,孩子们就只会用力的涂的均匀而已,越是涂得“密不透风”的孩子越会被教师夸赞画得好。笔者认为这种密不透风没什么可取之处,最多只能表明孩子很专心而已,目标错了,走得越认真,就距离真理越远。孩子带着这种用笔经验来到素描,就把一个个的水果植物全都“画得非常僵硬”。线条涂在纸上之后,看起来油乎乎的,毫无变化可言,满满的生硬。在这个时候再给孩子灌输明暗要变化,要有虚实,比较难去改变孩子的作画习惯。这些有卡通绘画经验的孩子的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 “投影外边缘封起来”,孩子们心想,“对,投影就是这个区域,让我把它圈起来,涂黑就好了。”多次强调投影外边缘要虚一些,也于事无补。

直到有一天,一个没有学过卡通画,而是先学了两年工笔画的孩子来到了素描班。这个孩子画的调子很虚,明暗很丰富。而且非常能听得进去教师说的“素描调子要画很多遍,不要一遍就画好。”笔者突然想到,是不是工笔画一遍一遍的染色给了孩子这种绘画经验?让孩子明白了一次就画好和多次画好的效果是不同的?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没有数据支持。

4 素描学习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我们把目光放到13岁之后上来,会发现,仍旧有少数孩子会在画画中展现各种问题:比如某些生理或者心理有缺陷的孩子,在画画时不能很好地端正情感态度,全身心地专注于画画。有脾气暴躁的,行为比较放肆的孩子,不受教师约束。笔者所讨论的是常态,而不是偶尔孩子情绪不好导致的行为异样。笔者想,尝试和孩子进行更好的更“真实”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解决手段。假如说很久的努力之后仍旧无法建立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可以是某种类的话题,或者爱好等等。我认为这个孩子和笔者在一起进行学习是不合适的,但是笔者不认为这个孩子是不适合学习素描画的,笔者认为这个孩子和笔者无法在精神上产生某种共鸣,虽然笔者尽力地往那个方向去努力。没有那种共鸣,孩子就无法获得熟悉的亲近感,笔者也就无法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绘画。笔者时常感觉自己才疏学浅,在一些沟通问题上不能做得很好,想来,是十分惭愧的。唯有提高自己,方能尽职尽责。

5 结论

什么时候是孩子开始学习素描的好时机?总是考虑共性是不可取的,真的是12岁就可以吗,考虑到对每一个孩子发展可能性的尊重,不妨都让他们来试一试,体验一下素描课,再下决定。

猜你喜欢

素描物体绘画
武汉素描
素描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