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当代音乐创作的指导意义探析

2019-12-26李杲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文艺音乐

李杲昕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的组合、变化,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绪,反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建设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研究如何进行当代中国的音乐创作,构建具有独特东方神韵和时代精神的音乐文化。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音乐创作需要一种精神的引领和理论指导,使音乐创作既不落俗套又不高高在上。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从根本上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提供了应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永葆艺术生命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评价文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彰显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到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再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无一不体现了无产阶级文艺观的人民主体思想,也解答了在音乐作品创作和表演中“谁来唱”“为谁唱”“唱什么”和“怎么唱”的问题。

1 谁来唱——人民群众是音乐创作的主体和灵感来源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因此,人民群众应该是也必须成为音乐创作的主体。

首先,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丰富的实践生活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音乐文化。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的时候,就有了原始旋律,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音乐从原始到现代发展起来。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呻吟、无魂的躯壳。”[3]我国维吾尔族的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其形成和发展就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密不可分。

其次,人类文明的发展、交融不断丰富着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丰富绚烂,音乐表现手法更加多样,乐器发明层出不穷,音符旋律更加交响动人。《茉莉花》是一首国际知名度极高的中国民歌,在世界广为传颂,甚至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而这首动听的歌曲正是在民间小调《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融合了不同地域的特色。《鲜花调》是在我国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衍生出风格各异的“同宗民歌”,几经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风格。

最后,也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都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音乐创作者本身就是人民,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来感受和建立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创造出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人类美好志趣追求的音乐作品。从这个角度说,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对实践生活有着深刻体会的人,才能运用音乐技巧创造出流传千古的美妙旋律。我国著名作曲家施万春老先生在音乐创作上一直饱含对人民的深情和乐观向上的激情,他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经常采用“角色代入”的方法来体会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形象的内涵。他为电影《开国大典》所做的主题曲《人民万岁》,每当英雄史诗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就让人联想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澎湃着一种悲壮、深沉的感动,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激发人心中最炽热的情感。

2 为谁唱——人民大众应该是音乐创造的服务对象

音乐创作需要人民,同时,人民也需要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不平衡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艺往往带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说明文艺作品往往体现着某种价值评价,甚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精神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是不能机械地反映。习近平曾经引用茅盾先生的话 “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因此,文艺的创作的目的必须是能够“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音乐创作也是如此,只有创作出触动人心、温暖人心的作品才能被大众认可和喜爱。

坚持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的文艺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也曾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新时期,习近平继承发展了无产阶级理论家、政治家对于文艺服务主体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些论断都在揭示这样一条真理: 文艺必须以人民为服务对象,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文艺人民性的本质所在,也是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的生动诠释[4]。

文艺作品服务大众,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以多样化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艺作品适应不同群体的审美选择、艺术趣味和实际需求,还要以润物细无声的艺术熏陶提升大众的审美志趣、品位,进行正确价值导向。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人民性不是简单地“娱乐大众”,习近平曾经忧心地指出当前的文艺创作中存在“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作品或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或扭曲经典歪曲历史,或丑化英雄善恶不分,或媚俗低级哗众取宠,片面追求点击率、票房、转载率,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当下,有很多年轻的音乐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情小调中,沉浸在自己的文艺小清新中孤芳自赏,缺乏“大我”的审美追求;有些音乐作品粗制滥造,简单复制旋律加上歌词低俗的口水歌充斥网络和现实; 还有的作品一味求新求怪,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形式怪异、曲高和寡……这些作品在创作之初就不是站在为人民放歌的角度,也就难以成为经典之作。

3 唱什么——在音乐创作的内容上,歌颂伟大祖国的山川河流、描绘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引领精神世界的至善至美,讲述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中国音乐精华,引领中国音乐风尚

中国的文艺作品如何能代表时代的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笔者认为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在音乐创作上,研究如何讲述好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何传承、发展、传播中国音乐的精髓,如何引领中国音乐的风尚,“唱”出中国意蕴、表达中国之声。

第一,要着眼于历史的继承性,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融入音乐创作中,形成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创作导向。

从春秋时代的宫商角徵羽到现在的南腔北调,中国音乐历经了五千多年的积累、启迪,音乐创作者应该在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搜集、整理、研究中挖掘其中的精华所在,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保护。著名音乐人谭盾自2014年开始运用人类学和一手资料收集的方法复原敦煌古乐,筹划演讲互动音乐会《敦煌遗音》。他曾表示“敦煌音乐标志着丝路音乐的顶峰,是中华国乐、国宝和国魂”。每一个中国的音乐人,都应该对中华文明怀有敬畏感恩之心,不断探究其中奥秘,把最美的中国音乐传承下去。

第二,要着眼于现实指导意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中心导向。

文艺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客观存在都能够成为文艺创作的基础。作为具有独特价值导向作用的艺术作品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新风。因此,中国的文艺作品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传声筒”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衍生品和宣传工具,最关键的问题是探讨如何以艺术的形式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情、意、新、信、行的有机统一。通过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评判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音乐创作有机结合,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第三,要着眼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塑造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中华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闭塞的系统,音乐文化更是如此。如二胡、琵琶等乐器都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传入中原。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沟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成果。“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实践领域,这样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民族管弦乐团在演奏的时候都会运用到一部分的西方低音弦乐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缺少低音声部,在合奏过程中缺乏层次性,将西方的低音提琴、大提琴融入之后,整体的交响效果就会变得非常丰富;还有著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是用西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东方的革命故事,经久不衰;近年来,还有一些年轻的音乐创作人开辟了新民乐的表现形式,他们或是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新摇滚”“新民乐”,或是以西洋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东方音乐文化的魅力,让我们看到中国音乐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只有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强大生命力,才能让中华音乐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音乐成果一道,为人类提供最美的视听享受和正确精神指引。

4 怎么唱——人民是音乐创作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性和艺术性是判断优秀音乐作品与否的重要标准

如何“唱”得动听、“唱”得感人、“唱”到人内心深处、“唱”出真情实感、“唱”出人间真善美,音乐作品的评价指标是重要的因素。既然人民的主体原则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取向,那么人民是否满意就成了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文艺评价标准,恩格斯曾经提出的著名的“美学的和史学的”的批评标准。毛泽东也论述过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他认为,坚持政治标准绝不意味可以轻视艺术标准,“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批评工作,他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文艺评价标准的两个创新点:一是提出了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评价标准的内涵。人民性和艺术性的提出,既触及评价的政治性立场判断,又关照了艺术创作的专业性。从“历史”“人民”“艺术”“美学”四个维度评判和鉴赏作品,体现了我党对待文化建设的方向把握、 专业角度和发展眼光。第二个创新是明确提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明确地把人民放在了文艺作品鉴赏和评判主体的位置上,极具现实针对性。习近平在第十届文代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指出要进行科学的文艺评论,“文艺评论应该旗帜鲜明地推荐优秀作品,讴歌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作品,讴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这是褒优。对那些脱离人民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缺乏正确历史观美学观引领的不良倾向敢于批评、指出不足,这就是贬劣”。只有进行科学的评判,创作才能更加健康繁荣。这个评价的标准就是人民的接受度、满意度和受教育受感化的程度,必须重视观众或听众作为接收方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拿怎样的优秀作品来占据音乐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还要着重指出的是,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更需要创作者自身的内功修炼。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虽然艺术创作的基础是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表现技巧,但是创作者以什么态度去把握作品直接决定作品的呈现效果。文艺要塑造人心,但要先塑造好自己。“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价值取向,心中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就无法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内涵,不能演奏出动人的旋律,唱不出美妙的歌声,更不可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

5 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丰富繁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已经给了我们一把开启如何创作好作品的钥匙,剩下的就是带着使命感与责任感,脚踏实地的实践把握。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文艺音乐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1942,文艺之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音乐
节日畅想曲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