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教育思想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9-12-26尹小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歌诗人伦王阳明

尹小燕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

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等思想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其于34 岁开始授徒讲学,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直至生命终结。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歌诗学习法、重人伦的培育理念及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因材施教、自省自悟,主张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都对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言歌诗学习之法,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王阳明非常重视歌诗学习,关于歌诗学习他有三个重要思想。

第一,歌诗学习对于学生很重要,乐学是歌诗教学的指南针。王阳明认为“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今日语文课堂依然应把歌诗学习作为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开拓创新,提高学生歌诗乐学指数。

第二,认真吟诵是歌诗学习的根本大法。“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1]王阳明认为吟诵诗歌,首先要的就是整理仪容,平定呼吸,调整心情,以不急不慢的心绪吟诵,“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1]其次须专心致志,心口如一。“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1]认真吟诵还应体现在“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诗歌只有反复吟诵,咀嚼再三,方能于抑扬顿挫间体会其美与意蕴以及诗人情感。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生吟诵诗歌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认真吟诵诗歌的好习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第三,分享和欣赏是歌诗学习的重要途径。王阳明强调“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收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诗歌韵律节奏感强,适于诵读表演。让学生轮流当众吟诵,认真聆听,既方便老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又可以分享学习体会,师生还可以共同欣赏诗歌之美、吟诵之美。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要充分考虑诗歌教学特点,为学生创设分享平台,引导他们彼此欣赏,享受学习乐趣。

2 重人伦之培育,引导学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强调“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人伦是中华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也是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王阳明认为一切终极的人文关怀的研究和发展必须先以“明人伦” 作为起点,然后去追求更加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语文课程兼具育人功能,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因子,包含 “孝”“ 弟”“忠” “信”“礼”“义”“廉”“耻”等人伦道德教化因子。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人伦培育,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拓展人伦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去糟粕,取精华,涵养中华传统道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 循因材施教之规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王阳明认为“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所以“施教不可躐等”。其曾教育弟子:“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王阳明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的天资禀赋、生活经历、受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都有所不同。就语文学习来说,每个学生的原有语文基础、语文能力会有不同,他们对于不同作品的喜好与感知也有差异,所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用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需要的内容和方式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

4 倡自省自悟之要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语文学习习惯

王阳明认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他认为在求学的过程中,求学者的“自省”“自悟”特别重要,万万不可盲从老师。他认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自得于心。“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由此可见,教师点化学生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学生自己解化,方能纠正谬误,有所心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省自悟独立思考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打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心,要允许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死死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机给出适当的问题,“量其资禀,……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切不可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频频抛出难题。第三,求学过程中,学生自省自悟是根本,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与世界对话也是现代人必要的一种生存技能,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自省自悟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5 主知行合一之原则,增强学生应用、实践语文的意识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其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础。他是这样解说“知”和“行”的关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进,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认为世人会将知和行分开,是因为懵懂无知,任意妄为;或是凭空想象,不肯切实躬行。他主张人的认知和实践本来就是一回事,是不可分的。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自会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应牢牢抓住这个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听说读写,大量实践。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行合一,不断增强应用语文、实践语文的能力。如教师在讲授《陈情表》 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对传统文化人伦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对于“忠”与“孝”的认知,每个人在实践中是如何践行“忠”与“孝”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对李密《陈情表》中“忠”“孝”的大讨论。学生加入讨论说明他们已经有对“忠”与“孝”的认知,知道该怎么表达“忠”与“教”,这就是行,这就达到了知行合一。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延伸至校外及生活中,在应用中认知语文,在认知中展开实践,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6 结语

王阳明被誉为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三不朽”完人,其学术思想泽被后世,影响深远。其关于教育的主张是阳明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毕生讲学,身体力行,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如教学当教人伦,以德行为先;尊重孩子个性,因材施教;歌诗学习是激发学习志趣的重要手段; 自省自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要领;知行合一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等。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兼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要谨遵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知语文,在学习中用语文。

猜你喜欢

歌诗人伦王阳明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真正心平气和
《归来》:人伦的崩塌与建构
天伦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全球邮轮继续开往中国 歌诗达要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歌诗达邮轮表彰中国旅行社合作伙伴威尼斯狂欢夜荣耀加冕“旅业菁英”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