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营养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2019-12-25邓百川孙加节陈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8期
关键词:组学讲授研究生

邓百川 孙加节 陈芳

【摘要】随着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与动物营养学领域的交叉越来越密切。《动物营养组学》课程结合经典动物营养学理论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技术方法的讲授,旨在让动物营养专业研究生熟悉和掌握组学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到自身的研究工作中,提高研究水平。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分析讨论本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探索与思考,为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营养组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S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250-01

近年来,组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为动物营养学领域研究营养素对基因、蛋白及代谢物的相互作用打下了基础[1]。因此,组学技术已迅速成为营养学研究的新前沿,也是动物营养学专业研究生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研究技术。《动物营养组学》课程通过讲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等技术原理、方法、操作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组学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到自身的研究工作中,提高研究水平。本课程于2016年起开设,授课对象是动物营养专业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本课程是一门全新的专业课,因此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多,每走一步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运用创新型思维解决问题。此外,本课程的内容比较前沿,有很多是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且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该研究领域的前沿非常熟悉,并且通过不断阅读文献补充新的知识。再者,组学技术尤其是检测仪器的更新速度很快,这也对授课教师的学习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革新,我们摸索出一套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本课程的教改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教改实践的教师提供参考。

一、多名教授联合授课

由于组学技术涵盖的内容很广,要求一名教授精通所有组学技术不太现实,因此本课程开创性地采用多名教授联合授课的方式。每一名教授都是科研一线的工作者,通过结合自己优势的专业领域以及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选择讲授1-2门组学技术,做到内容充实、案例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各教授讲授内容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在开课之前对教学大纲、授课顺序及授课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反复修改。不同教授讲授内容的交叉部分,通过提前沟通,合理安排侧重点,最大程度减少内容的重复讲授。通过以上工作,保证课程的新颖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

组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如果仅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因此,本课程采取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每讲授完一门组学技术,便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在实践课之前,教师征集研究生正在开展的与动物营养组学相关的研究课题,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并由学生提供样本,以课题研究的思路进行实践课的教学。在实践课中,学生通过解决科研问题启发学术思考,通过实际案例掌握组学分析的流程,通過动手操作巩固理论课的知识。

组学分析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数据分析。由于组学分析仪器通常能够产生海量的数据,因此需要用到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提取有用信息。因此,本课程还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上机实践。通过实例介绍R语言、Python和Matlab等软件分析组学数据的方法。本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系统掌握组学分析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自身的研究工作中。

三、利用微课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多媒体手段也逐渐运用到教学当中。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其内容简短,适合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特点受到学习者广泛的青睐。前期我们已经将微课运用到《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本课程内容广、理论性强且重点难点非常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通过微课的方式,针对性的对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阐述。每一段微课视频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学习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或掌握一项技能。通过微课,我们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巩固和消化知识,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四、经验总结与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教改探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经验:(一)科研是教学的有力支撑,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教师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才能在课堂中举出丰富的例子,才能理解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和面临的困惑。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研究生课题联系起来,则能最大程度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技术,充分迎合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收获更多,充分调动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每一项新的教学举措的实施要提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并积极配合,课后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志如,印遇龙,李丽立,黄瑞林,李铁军.营养组学研究体系及其在家养动物上的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2009(05):1-3+9.

作者简介:

邓百川,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代谢。

猜你喜欢

组学讲授研究生
口腔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UHPLC-Q-TOF/MS的归身和归尾补血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代谢组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蛋白质组学在结核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