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基于传统文化依托“三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究

2019-12-25孙亚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8期
关键词:三课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来源和支撑,而“三课”即传统文化课、思政课、专业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的载体和根本途径,所以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三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内涵试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实施、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大国工匠的养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  工匠精神

【基金项目】2019年度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基于传统文化依托‘三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QZJ272);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工匠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9SVE103);2019 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新工科视域下港口与航道工程智能建造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23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0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人才化建设方向是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性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主要场所,而课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随之培育“工匠精神”开始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并逐渐进入大众视线。工匠精神从内涵而言包括价值观层面和职业精神层面,价值观方面以个人修养、品德为主要内容,包括爱国、诚信、友善、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良好的大德、公德、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以专注、敬业、精益、创新为核心。工匠精神具有时代性和价值性的特点。

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个人修身文化和匠心文化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精神支撑。其蕴含的个人修身文化包括以民为本、诚实守信、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等思想和行为,匠心文化包括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精雕细作、追求卓越、独具匠心、创新创造等。

高职院校不仅要教授学生操作技能技巧,同时要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品性德行,以德养技,德技双修,即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技能和德行的双向统一,是知行合一的。

二、高职院校基于传统文化依托“三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优秀传统文化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重要支撑和资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育人价值,是宝贵的育人资源。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涵养工匠精神的内容,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弘扬个人修养、工匠精神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将增强教育内容的逻辑感召力。

2.“三课”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根本途径

“三课”即传统文化课、思政课、专业课。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载体,而“三课”是学生课程体系中的最重要、最根本途径。“三课”课程体系中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二者是合二为一的。通过“三课”,学校可以系统化、全面性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培养。

3.基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培育方向应该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内涵和积淀的工匠型人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将促进高校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古代的能工巧匠也为学生树立了工匠精神榜样,为“三课”提供重要支撑和资源,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否则工匠精神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缺乏根基。

三、高职院校依托“三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

本次调查以山东省内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在“你对工匠精神的熟悉程度”的调查中可知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在“熟悉”以上程度的只有37.14%,而“很陌生”和“听过”的达到62%以上,说明高职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是很不足的,所以学生更多是“听说”而已。

在关于“你认为现在的高职学生是否缺乏工匠精神”的调查中,认为“缺乏”的有56.57%,“十分缺乏”占14.86%,而认为不缺乏的仅有9.14%,恰恰也说明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缺乏,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不足。

在关于“你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的调查中,明确表示“重视”的占58.86%,说明依托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工匠精神已经开始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同时有8.57%以上学生表示“不重视”,32.57%的學生表示“说不好”,这种“说不好”实质上是对学校政策措施了解的缺乏,也说明学校在具体实施中没有给到学生明确、清晰的认识。

在关于“你认为你所在学校在依托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措施是否到位”的调查中,认为“总体还可以”的占46.86%,而“十分缺乏”和“存在不足”的有23.43%,可见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依托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有改善和进步的空间。

在关于“任课教师是否在课程中注重依托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调查中,从重视程度上,思政课排首位,其次是专业课,最后是传统文化课,但都普遍存在不重视和说不清楚的情况。足见,在实际的“三课”教育中,需要加强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力度。

四、高职院校依托“三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思想,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存在不足。目前的高职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上还显得不够自信,有流于形式的现象。高职院校更多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和提升,重技能轻人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开发利用缺乏,有些院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流于形式,有些仅是个别院校对外宣传的“招牌”,实际功能发挥不足。高职院校需要转变观念,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将其进行合理转化,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格培养、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加强顶层设计,重建课程体系

1.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突出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引导

2017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更多基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但需明晰的是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为学校育人目标服务的,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宝贵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紧密结合,使传统文化课程在注重修心、修身同时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等工匠精神。

2.依托传统道德、职业精神丰富思政课道德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促优秀传统思政教育资源现代性转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和教材。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模块,可以通过深挖优秀传统道德、职业精神内涵贴合“工匠精神”,从而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国家宝藏》有一期讲“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是敬业精神的优秀案例,说秦国的一个基层官吏“喜”,每晚就着微弱的灯光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记录下他当天的工作,几十年写了四万多字,正是因为他的敬业、勤勉才使后人能有幸感受秦代的风起云涌和帝国崛起。而《国家宝藏》、《国宝档案》等优秀节目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优秀资源。

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专业课是集理论与实操为一体的课程,虽然与传统文化融合有难度,但不意味着二者是分离的,专业课的授课要贯彻“大思政”的理念,在专业课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理念、内涵,同时在传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高度,渗透、传递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淄博职业学院请工匠(大师)讲授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其不仅传授企业文化和工艺技能,同时其身上所彰显的工匠(大师)精神和行为恰恰是传统文化中良好品德和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化和发展,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这本身也是一种传承。

(三)加强“三课”融合,发挥课程育人合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以此来做好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2]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要求、自身实际制定传统文化融入“三课”体系的校本教材,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匠心文化和个人修身文化,也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传统技艺文化、传统习俗文化等。如本校的非遗民俗文化课《彩绘葫芦》,专门聘请当地非遺传承人到学院授课,在传承非遗传统文化与践行工匠精神的结合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践行极致严谨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而达成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利资源,依托“三课”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和效果,助力大国工匠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黄成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科学解读及大国工匠的培养路径[J].社科纵横,2019(01):34.

[2]高海霞.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54.

作者简介:

孙亚红,女,吉林松原人,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思政基础部助教,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三课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
做好“三课”工作,让我成绩进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