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精神与现代传承研究

2019-12-25王芳

现代交际 2019年2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王芳

摘要: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中国人民一步步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对全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抗战精神 当代价值 继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230—03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结束,经历了长达14年的艰难历程。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鸦片战争后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继承发扬在革命中形成的抗战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一、何为抗战精神

(一)抗战精神的形成

抗战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日本近代推行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便多次发动对华战争,在世界经济危机及中国内战之际,日本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在这期间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之士们为振兴中国作出了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也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诞生。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坚定地捍卫国家的领土与主权。抗战精神的形成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之时,中国共产党率先领导人民进行反抗斗争。在武器装备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采取地雷战等多种抗战方式,使抗战精神成为连接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保卫祖国,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抗战精神的内涵

“抗战精神”一词首先是由朱成山在抗战胜利59周年提出的,此后学界对抗战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八字精神,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三大主义,另外还有“六个方面”说。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9周年座谈会上,对抗战精神做了系统说明,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在日本侵略中国之际,中国人民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促成了统一战线的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各个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各阶层人民不顾战争的危险,去前线救护伤员、输送物资,不少商界爱国者把工厂迁到大后方,为抗日民众提供基本物资保障,为抗日战争作出自己的不懈努力。全国上下男女老幼、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和海内外侨胞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浴血奋战,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国的局部抗战是从东北地区开始的,虽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但一些东北爱国官兵为保卫祖国山河毅然奋起抗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杨靖宇,他指挥的南满游击队与敌人做殊死拼搏,作战60多次,消灭敌人近千人。在他被敌人包围后,没有任何食物来源,仍然拒绝向敌人投降,凭借一己之力与敌人周旋5昼夜,当他的身体被敌人解剖时,胃里全是草根树皮,他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引人泪目,就连日本侵略者也深受震撼。其他的抗日英雄群体,如狼牙山五壮士,在敌人的枪炮丝面前丝毫没有退却,宁愿跳进悬崖粉身碎骨也不向日军投降。抗战中涌现出的伟大英雄数不胜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向全世界展现出了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日本在侵略中国的14年中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在日本占领区内,日本人制造了多场大屠杀,最为恶劣的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失陷后,日本对南京开展了四十多天的大屠杀,放火焚烧村庄、奸淫妇女,射杀、活埋甚至还举办杀人比赛,手段极其残忍,南京三十万同胞的性命丧失在日本侵略者手中。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占领全中国的美梦。1937年平型关大捷取得了第一次战争的胜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战胜的神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对抗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告诉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时也不惧战争,任何残忍手段都无法让中国人民屈服。中国人民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指引着抗日战争最终走向胜利。

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分析了中国与日本的基本情况。日本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是一流的,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与日本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但日本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必将走向失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而日本地域狭小、资源不丰富,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毛泽东还分析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防御阶段,第二个是相持阶段,第三个是进攻阶段。“论持久战”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对指导抗战胜利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各种游击战争,在根据地进行大生产,满足了抗日的基本需求,还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开展整风运动,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乐观勇敢、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这种乐观自信、百折不挠的信念,指引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

(三)抗战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

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中还形成了很多其他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2001年江泽民把“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4个字。“长征精神”是指长征过程中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延安精神”主要内容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抗战精神与这三种精神虽然有不同的精神内涵,但彼此之间却有所联系。抗战精神继承了井冈山精神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部分和长征精神中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部分,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拥有了新的内涵。延安精神也是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但从属于抗战精神。和抗战精神相比,延安精神比较具体,更富有针对性,为抗战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总的来说,这几种革命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①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抗战精神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战精神是维护国家安全、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国际争端。当今时代是和平发展的时代,但霸权主义、大国主义仍然存在并对国际事务造成干扰。中国人民素来热爱和平,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拱手相让,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代中国被欺凌的历史使我们懂得,必须毫不动摇地捍卫我国的主权与利益,只有勇于反抗才能不被欺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我们要牢记历史,弘扬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抗战精神,强化国家安全使命感,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坚定地维护国家安全、主权与利益。

(二)抗战精神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中国梦是人民的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来创造。我们从近代贫弱的中国一步步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的是一代代中国人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我们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要以史为鉴,时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迸发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华儿女应弘扬抗战精神,把爱国主义凝聚成一股力量投身于中国梦的建设过程中,使抗战精神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增强民族认同感,从而调动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的人民齐心协力、克服艰难险阻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抗战精神是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的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仍不忘初心,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抗战过程中党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在全党进行的整风运动,系统解决了党内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了党的建设,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我们依然要弘扬抗战中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與纯洁性,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从严治党,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一个坚定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谋利益的领导型政党。

(四)抗战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稳定的思想保证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亚洲战场拖住了日本,阻止其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抗战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遭受了抗日战争的痛苦,深知和平是多么可贵,在抗战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准则,同时也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后,时刻遵守联合国规定,认真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义务,对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国际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息息相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抗战精神极易引发与世界各国的共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是个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稳定的思想保证。

三、抗战精神在现代的传承与发扬

抗战精神在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应只存在于抗战时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应该继承发扬抗战精神,使之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

弘扬抗战精神,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抗战时期爱国主义是抗击日本侵略,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随之改变。政府要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定期解决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各种爱国教育基地的设施,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爱国主义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抗战精神的基本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学校的文化中,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发奋学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化,很多人有崇洋媚外的思想,甚至有很多大学生攻击抹黑共产党。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弘扬主流文化,加强人们意识形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了精神的支撑,爱国主义教育才不是空架子。

(二)发展红色产业经济,开发保护红色历史遗迹

抗日战争留下了很多红色遗址遗迹,它们可以对人们形成一种教育意义,对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弘扬抗日精神,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政府应对红色景区的开发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完善红色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景区的交通、保护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各地区应做好对红色旅游地区的开发保护与宣传工作,目前单一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应以红色旅游为主、其他旅游项目为辅,开发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并且形成一个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在人们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增强了红色景区的活力。为扩大知名度,景区可以制作宣传的视频,降低景区门票价格,使更多人可以有机会了解红色精神,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宣传弘扬抗战精神,开展红色文艺活动

抗战精神是一种文化,当今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弘扬抗战精神。弘扬抗战精神要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影视艺术十分发达,应鼓励人们创造有关抗日题材的电影和视频,增强人们对抗日文化的了解。文化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可以创作一些红色歌曲、红色文学作品、红色戏剧来传承抗战精神。在各单位各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红歌比赛活动,红歌里蕴含着人们艰苦奋斗、乐观自信的精神,让广大人民参与到唱红歌当中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对抗战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在全国各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红色征文活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使学生及更多人更深入地了解抗战历史及抗战精神。全国各大电视台应多推出弘扬历史精神的节目,如百家讲坛,使人们既学到知识,又娱乐身心。

四、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是一段悲痛的历史时期,我们所有中华儿女都应以史为鉴,防止历史的重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传承弘扬抗战精神,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向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6.

[3]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4]徐静.遵义会议精神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熊新亚.中国抗战的贡献与伟大的抗战精神[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54-57.

[6]葛琳.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5(4):8-11.

[7]周亚茹.新时期抗战精神研究综述[J].理论百家,2015,17(4):48-50.

[8]郭辉.习近平与新时代抗日战争纪念[J].南京社会科学,2018(4):137-142.

责任编辑:趙慧敏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