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2019-12-25袁宜
袁宜
摘要: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及学习活动整合在一个特定的综合情境,形成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黑龙江五常大米”为主线,根据课标要求设定情境由浅入深的学习农业区位因素,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发现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评价一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热点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204—02
201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和全球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中或之后形成的,并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由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组成。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逐步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程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状况发生。
一、主题式教学简述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及学习活动整合在一个特定的综合情境,形成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思路。用问题链的方式把握教学是主题式教学的核心主线,采用问题引领学生理解建构知识、技能体系和学习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教学的碎片化,有助于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方法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需要确立一个良好的、高动机的学习情境,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从而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可以加速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独立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还可以打破集体教学这种单一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1]。
主题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一,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情境尽可能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情景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主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据学校或者所在城市的周边环境创设情境,或者模拟情境进行主题学习。第二,主题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问题,依照问题的逻辑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有法、有序、有趣的学习过程。设计的问题要能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地理核心素养能力。[2]第三,教学设计上时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多媒体、图片、文字等信息激发学习动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农业区域因素中课标要求是:知道农业的含义及其特点,能说出农业区位的含义;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出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农业区位的变化;能够利用区位知识,对自然因素进行利用和改造。教师设定的情境中能让学生具体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掌握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空间思维习惯,强化对信息的运用。
本节课以“黑龙江五常大米”为主线,根据课标要求设定情境,由浅入深地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通过环环紧扣的活动探究,巧妙突破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评价一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热点问题。
1.巧用导入,引入主题情境
教师分别展示超市里两种大米价格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黑龙江的五常大米,5千克128元,第二张图片是普通大米,5千克40元。民以食为天,稻米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主食,为什么东北五常大米比普通大米卖的价格明显高出许多?都是大米,黑龙江五常的大米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通过观看图片,联系实际生活引出主题,激发学生的热烈讨论,促进学生逐步步入主题情境,进行下一步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材料1:水稻习性。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在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材料2:种植水稻的步骤。步骤包括:播种—>育秧—>插秧—>管理—>收割—>脱粒。可见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
图1 播种
探究活动1:
结合材料1、材料2,提出问题:请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种植步骤,结合中国气候及气温降水量图、中国的人口分布图(图略),你觉得水稻应该种在我国什么地方?请在中国地形图上推测、勾画我国的主要水稻产区,为什么种在这里?
让学生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和水稻种植步骤图片,结合中国气候、气温降水量图、中国的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地区及在此地区的原因,加强学生读图、分析图片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框架,为进一步分析什么是农业区位因素做铺垫。
探究活动2:
分组讨论总结种植水稻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种植其他农作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通过推测、勾画水稻的主要产区,引导学生理解区位的含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概括总结农业区位因素,从社会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两方面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等)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气候、水源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綜合分析思维,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材料3:黑龙江五常市是我国优质稻米生产区,其大米以特有的品质享誉全国。其农田面积高达210万亩,有机黑土高达2米,长达130天无霜期和2629小时的年平均日照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该地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天数较其他地区长。
材料4:五常市位于黑龙江南部,省辖县级市,哈尔滨市代管。北接松嫩平原,拉林河从东南流向西北,斜贯境内。(图略)
探究活动3:结合图文资料,说明五常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根据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学以致用,明白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土壤肥力等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因素对农作物产品质量的影响:黑龙江五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长,水稻生长周期长;黑土肥沃;冬季漫长而寒冷,病除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因此五常大米品质优良。
材料5:水稻的特殊产区——宁夏平原, 自古享有“西北明珠”“塞上江南”的称誉,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水稻稳产高产。(图略)
探究活动4:评价宁夏平原种植水稻的自然区位条件。
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农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加强识图、析图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以上探究活动均围绕“黑龙江五常大米”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探究活动为引导,由易入难,由浅到深,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并且设置了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其区位分析能力,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能说出农业区位的含义,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出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评价一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
三、效果与反思
学生普遍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但是具体到气候方面包含: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细节化方面,综合思维有待提高,需要课后一定的练习理解、巩固、运用。教学设计中缺乏视频等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探究活动梯度上还未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中学生远离生产实践活动,地理课堂需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感受到主题式教学中地理学习的乐趣、地理思维的奇妙,提高教学效率。教師在平常生活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发掘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线索,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素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设情境,以问题链方式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浅析“主题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85.
[2]叶回玉.培养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式教学探析——以福建石斑鱼生长及开发利用的主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6(24):36.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