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12-25张丽琴
张丽琴
摘要: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趋紧密,闽台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频繁,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是闽台高校发展的要领,闽台教育交流亮点纷呈,师生互访已成常态,闽台高校相互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通过分析闽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主要从人才交流的平台、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闽台高校 人才培养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130—02
随着两岸关系的政治形势趋于缓和,闽台两地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意味着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中。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是大势所趋,不仅对未来的技术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两地之间文化的交流往来。
一、闽台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福建省与台湾存在五缘优势,中央加大了对福建省的支持力度,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闽台两地高校的合作交流,作为在联合办学上的先行先试,闽台合作办学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招生办学规模扩大
2009年,福建省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始推出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并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典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本科项目首先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三明学院4所福建高校进行试点。到2016年,“校校企”项目共遴选福建师范大学等32所高校与53所台湾高校、185家台资企业共同开设机械设计、光电技术、园林设计等发展急需的70个专业,“3+1”模式培养人才近2万人[1]。福建省闽台合作项目承担的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人数增加的现象,说明了闽台合作项目符合两地高校需求。
2.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
福建高等教育尚存短板,而台湾高等教育容量趋于饱和,急需转移教育资源,这是闽台整合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实现错位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引进和创新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是目前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的核心政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材、师资、教育教学理念和相关的教学方法。总体而言,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引入了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占总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引进台湾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福建高校通过选派教师赴台参访交流,长短期的培训、研修,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闽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1.高等学历互认尚未实现
在目前大部分的就业市场中,学历仍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学历学位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工作需要,因此也是闽台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台湾对大陆高等教育和学历互认不够开放,这必将不利于两地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
2.合作专业设置呈现趋同
闽台两地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合作上,规模和形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部分环节,例如在引进资源上仍然没有较为系统的规划,学科设置上呈现出趋同特征。从福建省教育厅的数据来看,闽台高校合作办学专业多集中在艺术、工学、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上,而福建省当前较为紧缺的专业却开设得很少,总体而言,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缺乏专业的互补性。
3.项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闽台两地高校的合作办学主要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是在内部管理机制上。闽台高校合作办学主要集中于项目层面,在推动学校专业领域内的二级学院和二级学科建设上,合作办学并没有形成独立和专门的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内部管理如招生和教务、学生和后勤基本由福建高校内部进行管理,台湾高校对项目的管理少之又少,这显然对合作项目的实质性开展极为不利。
4.实践教学内容薄弱
首先,闽台合作办学项目需要引进台湾课程资源、聘请台湾教师来校授课、选派教师赴台带队和研修,这些高昂的费用加大了福建高校的办学成本。受经费限制,闽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时,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得较少,未能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式;在学生考核方面,仍侧重于知识的考核,实践与能力的考核层面较少,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相对较低。其次,台湾教师大多具有留学或行业背景,实践能力强,但在联合办学项目中,台湾师资的引入有限,闽台高校教师之间、台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不够频繁,台湾高层次师资的效用和价值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最后,闽台高校没有在优质的企业中遴选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没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就业时,实践教学内容的薄弱就会影响企业对其的满意度。
三、闽台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两岸关系的好转,势必带动闽台两地多方面的合作往来,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整合优势的闽台高等教育资源,实现高校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2]。因此,在加大两岸政策支持力度的前提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当前闽台高校联合培养项目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和深化闽台合作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1.加大政策支持,推动项目开展
首先,在学生的学分和学历互认上,两岸政府应充分给予相关的政策保障。双方都应看到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对两岸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减轻政治因素对两岸教育的影响,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实现高等教育的学分、学历互认。其次,政府应不断完善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在人才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作用。
2.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促进稳定发展
由于闽台高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导致在联合办学上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设置等教学组织实施无法形成统一的模式。因此,闽台高校应根据两岸联合办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特殊性,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对合作项目的质量和实效进行监测,适时调整,统筹制定项目方案和专业设置,不断促进和完善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督机制、评估机制、推出机制,才能保障合作办学的建设性发展[3]。
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协作
闽台高校在合作办学时,应明确培育学生的目的,充分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結构的协作,明确各方在项目、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德等全面发展的合作方案。学校应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教学和实习计划,互相沟通协调,保障联合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
4.引进优质师资,提升办学水平
师资力量不仅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最具活力的一个环节。高校应大力培养和引进稳定、合理的教师团队。首先,应提前做好招教引师计划,不断充实现有师资队伍,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台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教学和实践的指导工作[4]。其次,高校应加强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例如,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选派到企业和科研机构中去挂职锻炼,提高其实践和应用能力,最终为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最后,可高薪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产业界资深专家、海外学者、相关政府官员来校为项目学生授课,打造一支产学研融会贯通的特色师资队伍[5]。
5.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福建高校应多学习和借鉴台湾优势的教育资源。例如,台湾地区教育界的权威人士认为在大学里学生必须培养“分析、设计、创新”等基本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等。台湾高校注重群组实践教学,很多课程内容设置以小组实践的形式进行,使学生能深度参与、互补互助,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锻炼沟通、协作和领导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海内外竞赛活动或开展模拟竞赛,并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有效实践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人士和知识,才能扩大视野和提升对事物的包容度。
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合作双方特别是教学方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和时代相契合,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培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结语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互补和移植[6]。福建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利用强势学科和专业的国际拓展能力,提升办学实力和开放度,抢占闽台合作的先机。在提升实力的基础上,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选择优秀的台湾合作高校,共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闽台联合办学培养人才数万人[EB/OL].[2016-04-05].http://www.gwytb.gov.cn/local/201604/t20160405_11426763.htm.
[2]廖斌. 闽台高校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1).
[3]周容霞.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高校领导智慧,2017(19).
[4]莫玉婉.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3).
[5]刘贤昌,林仁灶.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6).
[6]练晓荣,黄敏,庄谋生.闽台高等教育资源互补的现状、困境和出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8(1).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