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探析

2019-12-25孙品燕

现代交际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孙品燕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群众获取知识资源和信息素养。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既是社会责任,也是自身优势的展现,更能拓宽服务领域。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已有明显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文章梳理了目前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期为公共图书馆今后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文化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126—03

全面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传统的扶贫方式主要是从物质、经济层面对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进行帮扶,而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之面貌,仅仅获得物质帮助是不够的,更需要从精神层面加强智力开发、技能锻炼和观念培养。如果说物质帮助是“授人以鱼”,那么,精神帮扶则是“授人以渔”,这也是解决贫穷落后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因此,脱贫攻坚工作,要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工程中的“扶志”“扶智”作用,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养,逐渐转变落后的传统守舊观念,从而在根本上培养、提升他们发展经济的能力。而由于帮扶对象的地区地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贫困程度等各不相同,导致文化扶贫工作极具复杂性。因此,文化扶贫必须精准化,根据扶贫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实施精准扶贫。

一、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1.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

上海图书馆基于2015—2016年前往贵州、福建两地进行文化扶贫实地调研的结果,将“文化精准扶贫”的定义提炼概括为:“通过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扶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因需而异、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1]由此可见,文化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输送较为先进的技术、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等,如文化设施、技术设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信息素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导致其贫困的主观因素,促进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的发展,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状态,推动其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2.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优势与重要意义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群众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是整个社会的知识之库、智慧之泉。因此,在文化精准扶贫进程中,积极开展并参与扶贫工作,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将文化服务延伸到知识匮乏的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中,为国家扶贫事业贡献力量。

而图书馆拥有的巨大优势,有利于其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首先,公共图书馆作为为社会提供知识资源、文化服务的社会机构,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可以通过资源捐助、共享等方式,扩大贫困地区的知识资源拥有量,帮助贫困地区群体加强智力开发、技能提升和观念培养等。其次,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达,公共图书馆的技术更新也与时俱进,从而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更有利于给贫困地区带去先进而便捷的知识。与此同时,能及时获取贫困地区的各种信息及数据,有利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及后续效果追踪。再次,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社会大众的公益性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服务精神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在进行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能充分发挥所长,推进扶贫工作。最后,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也可以拓展自身服务,彰显服务精神和社会价值。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知识及信息服务,是其职责所在;但由于地域等因素,长期以来,能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还是城镇居民。而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帮扶举措,将服务对象扩展至亟需文化扶持的贫困地区群体中去,将知识服务延伸到广大贫困、偏远地区,从而拓展自身服务领域。如此,既能真切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众,也有利于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彰显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和价值。

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既是发挥所长之事,也是社会责任,更是拓展自身服务的表现。

二、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11月,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行动纲领,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由此,全国各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逐渐进入精准化阶段,如2015年10月、2016年1月上海图书馆分赴贵州、福建等地开展文化扶贫实地调研;2017年,首都图书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图书馆进行对口文化援助……。近几年来,在国家战略指导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支持下,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可谓成绩显著;但总体来说,扶贫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扶贫工作精准度还不够。这首先体现在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程度不够,导致扶贫资源和扶贫方式无法有的放矢,扶贫工作无法精准满足贫困群体的需要。此外,由于整体扶贫机制尚未完善,因而扶贫工作未能标准化、高效化,扶贫结果也难以进行追踪、统计、总结与分析。

1.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程度有待提高

文化扶贫要想精准到位,首先要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而目前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对象虽集中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程度低下、基础设施陈旧的贫困地区,但不同的地区和群体,其薄弱、落后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而由于贫困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当地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因此导致对目标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此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文化基础较好、学习水平和能力较高的城市居民,对这一类人员的文化服务模式显然不适用于贫困地区群体。而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尚浅,因而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程度不够,使知识扶持与当地文化需求不相对应,且无法进行对接,进一步导致文化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开展障碍重重,效果有限。

2.扶贫工作无法精准满足贫困群体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由于自身文化服务经验丰富、活动多样,因此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能用多样化方式去开展扶贫工作。但是,由于对贫困群体不了解,也缺乏在貧困群体中开展文化服务的经验,因此扶贫工作无法切实满足贫困群体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以往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时,主要是以“大水漫灌”的方式,即捐助纸质资源及信息技术设备,共享数字资源,开展多样文化活动,让贫困地区知识资源、信息技术、文化活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便是对贫困地区的帮扶了。扶贫规模和活动数量虽然上去了,可具体扶贫工作是否满足贫困地区文化需要,能否精准满足目标帮扶对象的需求,是无法通过扶贫数量而提升的。扶贫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满足当地贫困群体的需要,这些才是文化扶贫能否精准化的根本所在,也是目前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所需研究改进的。

3.扶贫工作机制不完善

由于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较晚,因而总体扶贫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从前期情况调研、中期扶贫工作开展到后期扶贫结果追踪及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目前尚未总结形成一套完整且能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无法对扶贫工作进行纲领性指导,也难以有效追踪后期扶贫结果。此外,目前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主要都是一个图书馆单位对口某一贫困村落进行“一对一”帮扶,但整体工作缺乏完善的扶贫工作机制进行指导,从而导致扶贫工作未形成标准化,阻碍了扶贫效率的提高和扶贫经验的传播、分享。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解决策略

1.重视前期调研

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由于前期调研工作未受到重视,因此导致扶贫工作中对象选择不精准、对扶贫对象了解不够、扶贫方式有偏差等问题。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时,精准识别帮扶对象,以及对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具体调研。

首先,应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水平及文化资源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判断该地区是否有进行文化扶贫的基础,由此判断该贫困地区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文化帮扶,确立帮扶工作的大方向。此外,应对贫困地区的地域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进行充分了解,对帮扶对象的家庭情况、文化水平、技能素养、学习能力等进行多方面评估,从而了解帮扶对象的文化需求,继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方案,规划文化扶贫项目,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使文化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化。

2.吸纳社会专业人才参与

对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进行前期调研,可以对目标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具体了解,但要想让文化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化,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因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虽有丰富的文化服务经验,但对贫困地区的了解及相关扶贫工作的开展,其复杂性是方方面面的,这不是靠公共图书馆一己之力便能做到的。如果有更多不同专业、领域人才参与进来,便可加强扶贫工作的专业性及深度。

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可吸纳更多社会专业人才,甚至建立与各行业专家、人才的联系,鼓励这些人才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如开展前期调研,可与社会学等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展开调研工作,在专业调研方法的指导下,更有效地完成对扶贫对象的情况掌握,如农业种植、养殖,虽然以前也输送了很多科普性读物、视频等,但贫困地区群体学习能力不强,而帮扶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因而导致农业相关知识及技能科普、教学不到位的问题。那么,今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可适当引入农业方面人才对当地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等进行指导,帮助贫困群体提升技术能力。

3.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目前,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是以图书馆为主体,一个图书馆单位对口某一贫困村落进行“一对一”帮扶。但扶贫任务之艰巨复杂,无法单凭单个馆自身力量完成。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首先,应完善扶贫管理机制,避免无序、混乱、重复开展扶贫工作;其次,建立区域内乃至跨区域的文化扶贫交流机制及平台。通过工作汇报、工作日志等方式,将实际扶贫过程中的问题、经验等记录下来,以便他人借·鉴扶贫经验,高效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第三,应完善各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精准扶贫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各参与文化扶贫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尤其是跨部门、跨单位的扶贫协作,集众人之力、采各家之长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

四、结语

文化精准扶贫是一场攻坚战,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事。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总结经验,重视前期调研,吸纳社会专业人才参与,并不断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所长,合众人之力,精准切实帮扶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曲蕴,马春.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6,35(9):4-8.

[2]王春雷.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的路径探析[J].人文天下,2016(13):74-76.

[3]陆红如,陈雅.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0):18-23+41.

[4]张喆昱,张奇.面向文化精准扶贫的措施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35(9):9-13.

[5]张春景,张喆昱.文化精准扶贫案例研究——以马鞍村、下党村和赤溪村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35(9):14-17.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在引导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